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情树——心情卡片,展露情绪
“班级种棵心情树”即根据班级特色、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色彩明丽、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供学生展露情绪的平台,建立起“心情驿站”“心情屋”“晴雨伞”“心情家园”等等。每个学生都有三张表示不同心情的心情卡片,分别为笑脸、平静的脸、生气的脸。学生到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的卡片挂在树上,如果心情有了变化,可以随时更换。
班级种棵心情树,给学生搭建一个能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平台,不仅使同伴们互相了解各自的心情,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心情的变化,使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
心理日记——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心理日记,不同于一般的日记,它侧重于真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可以是一种与内心自我的对话,也可以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烦恼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中宣泄烦恼、发泄不满和愤怒,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再次,老师通过日记可以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地疏导与调节。
1、写心理日记——宣泄情绪
写心理日记,主要是倾诉心中的情绪,说清情绪产生的缘由。因此在字数、篇幅、语言等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任思绪飞扬,随心情任意挥洒,也允许思维的跳跃,语言的断续,总之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
2、阅读心理记——了解情绪
最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写心理日记,一般辅导教师都会亲自收上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一览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有困惑、有难处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对于思想上、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要留心观察,找其谈心,在此过程中应遵守保密原则、真诚原则、适度原则。
3、笔谈回复——疏导情绪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心理日记中流露出的不满情绪、愤怒情绪,有时教师可以在日记下面简单的回复几句,或交流沟通、或方法指导等等,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心理剧场——亲身感受,人生AB剧
心理剧场是一种模拟真实生活的现场,学生把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心理矛盾改编成剧本,通过扮演过去、现在或将来生活情景中的角色,体验自己的问题,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
心理剧场是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而成的,在编排和观看心理剧的活动中学生会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了经验。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本辅导方法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使所有参与者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意识到有关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的重要性,学会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编写剧本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征集的方法,发动学生收集一些我们身边的烦恼事。“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让自己困惑的事,你愿意说出来,或几个小伙伴一起将遇到的事情再现一次吗?”一般班主任教师要协助学生将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成剧本。
2、诠释问题,表演剧本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分角色表演,导演为班主任即班级心理辅导员,主角为心理问题的提出者或对此问题也深有同感的其他同学,配角为心理剧场需要的其他角色扮演者,观众为本班同学。
3、解决问题,续写剧本
前面两个环节,仅仅是心理问题的呈现,将事情的缘由真实地再现,提出一个心理问题而已,至于接下来怎么办?或怎么做?面向观看心理剧的观众们征集事情解决方案,即对已发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上进行调节,进而将后来的解决方案写成剧本,或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4、分享讨论,发表见解
说说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可以参考今天得出的好方法去化解它。如果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请你把它写下来,投进心语屋,让大家共享。
心理追踪——将“爱”进行到底
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学习认知心理以及交往方面的心理,如果能够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及时帮助,很快就能调节过来。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或是教师关系,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追踪调查,有意识的观察、有目的的辅导,将“爱”进行到底。
“追踪”顾名思义,就是锁定目标,对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辅导,在特定时间里,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因此,组织教师对本班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调查,并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统计、分类;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建立“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一般是问题学生、或虽成绩优秀但存在某种问题倾向性的学生),每班确定3~5人进行个案跟踪,有针对性地施展教育。教师在采取辅导措施之后,可以采用白描写法,真实、详实地记录该生的表现。此项追踪有利于教师根据所观察的情况,及时调整辅导的策略。另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些不良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老师需要进行多个阶段的辅导和观察。
(浙江宁波戎徐小学 王静)
“班级种棵心情树”即根据班级特色、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色彩明丽、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供学生展露情绪的平台,建立起“心情驿站”“心情屋”“晴雨伞”“心情家园”等等。每个学生都有三张表示不同心情的心情卡片,分别为笑脸、平静的脸、生气的脸。学生到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的卡片挂在树上,如果心情有了变化,可以随时更换。
班级种棵心情树,给学生搭建一个能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平台,不仅使同伴们互相了解各自的心情,也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心情的变化,使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
心理日记——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心理日记,不同于一般的日记,它侧重于真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可以是一种与内心自我的对话,也可以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烦恼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中宣泄烦恼、发泄不满和愤怒,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再次,老师通过日记可以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地疏导与调节。
1、写心理日记——宣泄情绪
写心理日记,主要是倾诉心中的情绪,说清情绪产生的缘由。因此在字数、篇幅、语言等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任思绪飞扬,随心情任意挥洒,也允许思维的跳跃,语言的断续,总之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
2、阅读心理记——了解情绪
最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写心理日记,一般辅导教师都会亲自收上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一览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有困惑、有难处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对于思想上、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要留心观察,找其谈心,在此过程中应遵守保密原则、真诚原则、适度原则。
3、笔谈回复——疏导情绪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心理日记中流露出的不满情绪、愤怒情绪,有时教师可以在日记下面简单的回复几句,或交流沟通、或方法指导等等,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心理剧场——亲身感受,人生AB剧
心理剧场是一种模拟真实生活的现场,学生把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心理矛盾改编成剧本,通过扮演过去、现在或将来生活情景中的角色,体验自己的问题,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
心理剧场是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而成的,在编排和观看心理剧的活动中学生会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供了经验。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本辅导方法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使所有参与者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意识到有关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的重要性,学会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编写剧本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征集的方法,发动学生收集一些我们身边的烦恼事。“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让自己困惑的事,你愿意说出来,或几个小伙伴一起将遇到的事情再现一次吗?”一般班主任教师要协助学生将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成剧本。
2、诠释问题,表演剧本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分角色表演,导演为班主任即班级心理辅导员,主角为心理问题的提出者或对此问题也深有同感的其他同学,配角为心理剧场需要的其他角色扮演者,观众为本班同学。
3、解决问题,续写剧本
前面两个环节,仅仅是心理问题的呈现,将事情的缘由真实地再现,提出一个心理问题而已,至于接下来怎么办?或怎么做?面向观看心理剧的观众们征集事情解决方案,即对已发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上进行调节,进而将后来的解决方案写成剧本,或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4、分享讨论,发表见解
说说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可以参考今天得出的好方法去化解它。如果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请你把它写下来,投进心语屋,让大家共享。
心理追踪——将“爱”进行到底
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学习认知心理以及交往方面的心理,如果能够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及时帮助,很快就能调节过来。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或是教师关系,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追踪调查,有意识的观察、有目的的辅导,将“爱”进行到底。
“追踪”顾名思义,就是锁定目标,对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辅导,在特定时间里,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因此,组织教师对本班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调查,并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统计、分类;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建立“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一般是问题学生、或虽成绩优秀但存在某种问题倾向性的学生),每班确定3~5人进行个案跟踪,有针对性地施展教育。教师在采取辅导措施之后,可以采用白描写法,真实、详实地记录该生的表现。此项追踪有利于教师根据所观察的情况,及时调整辅导的策略。另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些不良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老师需要进行多个阶段的辅导和观察。
(浙江宁波戎徐小学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