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难题引发对当今数学教学的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1983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教过一个三年级班级的数学课。某日突发奇想,出了一道怪题让学生做,想了解学生眼中的应用题到底是怎样一个怪兽。题目是这样的:“校园里有72只羊,38头牛,这个学校的校长几岁了?”
  这显然是一道无法解答的怪题目。可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期待的目光注视下,学生稍作迟疑后,就纷纷举手作答,列式解答主要是两种:“72+38=110(岁)”或“72-38=34(岁)。”在我的追问下,部分学生否定了“72+38=110(岁)”(理由是校长不可能这么老),转而坚持“72—38=34(岁)”。当然,这是啼笑皆非的答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得出了如此结果呢?由此,引发我对当今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迎合心理产生惯性思维
  迎合,就是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符合别人的心意,也指猜度别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通俗讲就是“讨好”别人的意思。迎合心理,也称逢迎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视为高于一切。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一味企求得到别人的好感,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轻易改变自身的观点,惟恐招致对方的不满。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念中有过师道尊严、老师权威的理念,师生不平等的地位造成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教的知识、老师说的话、老师做的事都是绝对准确的。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动手的自觉性逐步丢失。
  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往往仅仅是“对”与“错”的选择。学生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体验成功的愉悦。反之,回答不出,或回答错了,或超出老师的意料之外的回答,就会是一种失败的体验。这样下来,学生就习惯跟着老师走,看老师脸色行事,逐步学会了“迎合”老师,不敢唱“反调”,创造性被抹杀。
  数学课堂教学对“提问”的重视由来已久,不光教师重视提问,学生也很重视课堂提问。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总会揣摸老师的心理,猜测老师心中的答案。之所以学生会出现前面的答案,就是因为学生长期来在回答课堂提问过程中产生的“迎合”心理造成的。
  这是一种消极心理,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地位,思考缺乏独立性,学习缺少个体性。面对上述怪题,不是没学生怀疑这道题,但他们都不敢肯定自己的观点,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从老师眼里收到了老师有意发出的错误信息。
  二、应用题教学缺少合适的突破口
  谁都不会说目前的应用题目教学一无是处,但我总觉得长期的应用题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总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突破口。教师把握不好“直观形象的建立”和“适当抽象后形成数摸”二者之间关系,要么过分强调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种直观,而名存实亡适当抽象,形成数字模型,使学生无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么过分都强调建立数模,一天到晚讲数量关系,而忽视给学生提供直观,使学生误以为解应用题有公式可套。对这道怪题,大部分学生不去怀疑牛羊的只数和校长的年龄,有否必然联系,只记得解应用题总是在条件里找几个数字,然后添上符号算出结果,作答后就万事大吉了。
  三、应用题教学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1、学生筛选数学信息能力培养不够。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条件纯化或简化的实际问题或实际问题的模拟。人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是从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取其全部有用信息,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求出该模型的解或近似解,再回到现实中去检验,结论是唯一的。正因为如此,教材上的所有应用题给出的条件都是齐备的、没有多余的。学生只需要分析题目中出现的数字之间关系,正确选择阶梯方式就行。训练时,教材也好,老师也好,没有在应用题中增加条件(多给无用的数量)、删除条件(减去必须的数量),让学生去甄别,去晒选题目中的信息。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学生面对应用题,只好按照习惯解题思路,凡是题目中出现的条件、数字都利用起来,不是加减就是乘除,胡乱解答。于是,出现前面这样的答案,也就见怪不怪了。
  2、数学教学仅仅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应用题在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方面作用是巨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方面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教学领域。同时也应清楚的认识到思维能力不等于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还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
  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中,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学会,而忽视让学生会学,教学只是停留在向学生讲清,而很少甚至不讲为什么这样做,导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缺少一种因果关系,造成学生面对常规的应用题学生会得高分,面对稍微超出常规的“奇怪”的应用题就出现“茫然”,甚至闹笑话了。
  3、数学应用题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数学教材是教学的参考,但一些教师喜欢设置“典型例题”,将应用题划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种确定的解法,他们热衷于学生背几个公式或关系式,使学生拿到题目不是去分析而是去套公式。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效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学生出现前面的答案也就理所当然了。
  (四川省平昌县云台小学)
  
其他文献
一、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每节课里都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   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
期刊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时代呼唤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倡自主发展教学法,是培养富于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自主发展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享受自由、民主、平等、关爱与发展的权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自主发展意识、掌握自主发展方法与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几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是如何
期刊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的提出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针对新教材识字量大,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尽早阅读的特点,我们总结了一线教师的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提出识字教学应以生为本,以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把握识字规律,拓展识字途径,构建开放式识字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
期刊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限。”对于学生来说,作业不仅仅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手段,是进行学习实践的经历,是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途径,更是学习的延伸活动。绝大部分教师对阅读课文的讲授都非常重视,但是对于拟授阅读课文的预习有所忽略。  不但影响了阅读课文的教学效果,而且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本文就新课教材中阅读课文的预习方法进行
期刊
新课程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如何把握好“度”,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度”的控制是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提高中学历史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  一、加大“力度”是开展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的学校为数不多。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的思维不受前摄抑制的作用,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但也正是上课初始时,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最为分散的时候。因此,教师利用这一规律巧设情境,设计一个好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课伊始趣亦生”是尤为重要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就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笔者在多年
期刊
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一、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
期刊
在前面几次进行的联考中,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乃至全年级大部分班级在默写题上失分都十分严重。从前不久的联考卷来看,我任教的两个班的本小题平均分分别是3.18和3.23,而这个题的满分是5分。如此严重的失分现象令人担忧。查阅学生答题卡发现,不少学生的卷面一片空白,根本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写出来了,却不准确,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颠倒语序,张冠李戴等问题。这其中,又以写别字、错字问题最为严重。  通过调查分
期刊
物理图像能形象且直观的描述物理规律,要求学生能从图形中提取信息后推理、分析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且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下面就电磁感性中的图像问题讨论以下应用。  注意事项:1、定性或定量地表示出所研究问题的函数关系  2、在图象中E、I、B等物理量的方向是通过正负值来反映  3、画图象时要注意横、纵坐标的单位长度定义或表达  一、反映感应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例1如图1—1,一
期刊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  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