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江苏作文高考谈作文备考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nm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江苏省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年高考,作文的分值由以往的60分上升到了70分,所占总分(全科)的比值由原来的8%上升到了16%,翻了一番,真正是“得作文者得天下”。因此作文阵地决不能放松!那么如何才能赢得这场“阵地战”的胜利呢?本文结合江苏2008年作文高考情况,探讨一下2009年作文备考策略。
  2008年江苏作文高考题目:
  有的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的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关于命题形式和用意的思考
  
  1、对题目“好奇心”的理解
  “好奇”是一个动词,“好奇心”是一个名词,“好奇”可以有具体的对象;而“好奇心”则是一种心理。“好奇心”,指的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现象、规律或诸种人事景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现象。这里至少可以有三个侧面的理解,一是因为未知而产生好奇心,二是因为感知对象的新异而产生好奇心,三是因为对外部世界强烈的探究兴趣而对平常事物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求异、求新、求变的心理状态。
  “好奇心”的常见特征:与生俱来保持难;因人因时有差异;高雅低俗有区别。健康的好奇心能引发人的兴趣、热情、关注、探究和发展,低俗的好奇心则会蜕变成无聊、偷窥之类。
  命题的初衷是善良的,当今教育已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出此题意在唤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感性方面的新鲜兴趣,是对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远离甚至失去的好奇心的呼唤。这一意图在命题时又借助提示语给考生作了明确的提示。这样,在思想内涵方面一般考生已经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大多是就某一点或几个点演绎命题意图。
  
  2、对提示语的理解
  提示语共有两句话,其一是:“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
  这句话由两个特称判断性质的分句组成,从“好奇心”“有无”和“保持”的角度,强调其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陈述,但命题的感情倾向性可以从“只是”和“都”中感受出来。同时,这里强调“好奇心”具有不稳固的特点,不予以保护、保持,“好奇心”是会丧失的。
  其二是:“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这句话,命题尽可能列举了有关学习、事业、人生等八个方面的词语,其用意是提醒考生与好奇心相关的几个方面,并借助人们熟知的“形影”比喻,表明了命题对“如形”之“好奇心”的决定性、导引性地位的充分肯定,从“高尚”和“平庸”、“快乐”和“烦恼”这些对立概念的列举中,引发考生对“好奇心”这类心理现象的辩证思考。但这几个概念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与“好奇心”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统一,有的甚至构不成明显的逻辑关系,如“高尚”为道德品质,“平庸”属于才能,均与“好奇心”相距甚远。对考生的思考增加了难度。
  两句提示语,不只是为了引出命题“好奇心”,还在于通过对“好奇心”多维度地陈述,表达了命题对“好奇心”的认识,为考生的写作打开思路,特别是对中下等考生的写作做出了友情提醒。当然,提示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带有命题者主观倾向的提示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关键词强调了好奇心的积极意义,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对其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
  
  二、主要问题
  
  1 会审题但不切题
  今年高考作文题学生在审题上没有难度,但命题无意中增强了切题的难度。“好奇心”不等于“好奇”,“好奇心”与“猎奇心”也有区别,表面易实质难,这就造成了贴标签者比比皆是。甚至有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屈原投江出于好奇,司马迁著就史记出于好奇,孙膑著成兵法赢胜庞涓也是出于好奇,诸如此类生拉硬扯,这是造成低分的主要原因。其实“好奇心”的“好”是一种情感,“心”源自佛学,如:平常心、智慧心、烦恼心等。在《孟子》中,“心”常见于双音节词,如:羞耻之心、仁义之心。这就是说这个题目不是两字“好奇”,而是三字“好奇心”。所以写作时应有两个重点:一是“好奇”,二是“心”。这样才切题。
  
  2 平庸是造成低分的主要原因
  没有新颖的材料,内容千篇一律。绝大多数作文,看来看去是一个故事(发明创造)、两个人物(牛顿、爱迪生),三个段落(貌似的分论点)。一而再,再而三,写得再好,也会因审美疲劳而不自觉地压分。此外,还有很多结构普通,语言也不特别出众的文章。这类文章都是在编述故事后总结:好奇心让我发现了人间的真善美。这就是大路货的平庸之作。孰不知得高分的主要因素是材料要鲜,观点要新,结构要奇,高分拒绝平庸。
  
  3、“注水”文章多
  今年高考作文总的感觉是写议论文并不沾光。一是因为很难做到立论新颖,即使做到,又很难找到新颖的材料作为论据,很难立论分析。绝大多数作文为平铺式:好奇心产生质疑(举例牛顿),好奇心产生发现(举例爱迪生),好奇心产生智慧(举例瓦特),好奇心产生烦恼(联系高三学生)。这类作文由于立论一般,观点不新,结构平直,得分自然就不高,一般在50分左右,70分不知不觉就丢了20分。如此,我们何以赢得语文,何以赢得高考。二是很容易写成“注水”作文。提示语中提到了八个关键词。于是同学就任选三个分成三个所谓的分论点来写,纯属注水毫无深度。还有更为幼稚的。有一句熟语叫“好奇心害死一只猫”,于是他就编一个故事:描写一只猫和一只狗之间发生的事,狗跟猫说别和汽车逞能,猫偏要和汽车比赛,结果猫被汽车轧死了,于是得出结论“好奇心害死一只猫”,真是滑稽!
  
  三、备考策略
  
  1 关注社会时事
  此处所言关注社会时事,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高中教学紧张,高三教学尤甚。但如果我们因此而闭门造车,就很容易迷失教学方向,事倍功半。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关心生活,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之必需。关注时事,关注生活,还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有更新鲜生动的材料,更具有时代气息,从而拿到更高的分数。
  
  2 抓好记叙文体的训练
  我们一般比较注重议论文的教学,相比较而言议论文容易“上格”,容易教,也容易学,而记叙文、散文的写作指导、训练往往一带而过。前几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也确实各种文体都好写,但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比较倾向于写记叙文和散文,写议论 文就有较大难度,而要写出好的议论文就更加不是一般功力的考生能做到的。何永康教授也力倡“高考作文应当多采用记叙文”,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记叙文赢得阅卷教师的芳心呢?我认为,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然而现在的高考记叙文,多为信马由缰的“散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摆脱这种状况,并且引导学生努力注意以下几点,从而写出出彩的记叙文。
  ①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可大发议论。如果要议论,也只需画龙点睛一两句即可。为防止不能自己,可自断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②切忌“流水帐”。时间跨度不能大,不可一写就是几个月、几年,应当尽可能地把“时间流程”压缩到最短。空间转换不能多,不可在一篇800多字的短文中写许多生活场面,应当尽可能地把人和事集中到一两个场面之中。人物不能多,主要人物一个就够了,辅助性的人物有一至两个即可。
  ③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④要有好的生活细节描写。不能仅有一般性的介绍和交待,应当注重选取生动、鲜活、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
  简言之,要写出考场高分记叙文只要做到:将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用事故诠释一个深刻的道理;把道理寓于细致的描写之中。
  
  3 加强文化作文的写作
  有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叫以小见大。这里我想重点讲一讲“以大见大”。所谓“以大见大”就是选取重大的历史文化题材来表达深刻的社会主题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文化作文的写作。
  “文化”是一条广阔而又漫长的画廊,人们很难写尽。考场作文的写作应当注重文化素养的生成和挥发。要能在文史哲的交融中觅到独特的“风景”。这样的文章就有思想深度,就能得高分。今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武则天的“无字碑”,就是最好的明证。文章选取武则天的“无字碑”这一历史题材,用历史的视角来打量,来考察,既有对武则天一生大事件的勾勒、体会和透视,又将目光投向时光的坐标,深入幽微,叩动心弦,捕捉到历史的心跳与喘息。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历史意识”“历史感悟”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襟怀古今,富有“历史的智慧”。具体地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①粗细结合地审视中外历史流程,有重点地熟悉历史上的精彩人、事。
  ②通过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从文学经典中形象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③确立“古为今用”的理念,学会用“历史”观照“现实”,在写作中不能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
  ④学一点“哲学”,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历史,使作文的内容趋于理性。
  此外,我们高三师生在作文备考中应同时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根据题意作文,清理文思,慎重选材,切不可拿不相干的观点和素材往“由头”上“套”,造成“油”、“水”分离的尴尬与无奈。
  2 清醒地、自主地审视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不受其“心理暗示”造成万人“一窝蜂”,更不能把“提示语”视为“金科玉律”以致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进一步加强文字表述和书写等基本功的训练,确保“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在此基础上力所能及地爆发“亮点”。
  让我们共同耕耘,赢胜2009!
  
  罗志强,叶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本文编校:覃少平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工作中的重头戏,搞好作文教学工作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的确值得深思。笔者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将一些经验姑妄言之。  一、立足生活,引导观察,提炼素材  学生一开始写作文往往无话可说,其实写作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帮助、指导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才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从这点上来说,要真正地促使学生自主而能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如何实实在在地优化自己的导向功能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一、 观念求新求真,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求新就是教者的教学观念、思想要切合现代的社会发展观;求真是指语文教学千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是个杰出的黑人将才,但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有一天他身着便服去乘飞机,在机场,有个白人检票员 Powell,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确,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指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以及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迁移环节。 
“段”的训练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向高年级篇章训练过渡的“桥梁”,它是中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实践证明,如果忽视了中年级段的训练,从识字为重点的训练,一下子跳到篇章结构的训练,整个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马鞍形。在教学中要改变这个局面,其主要措施便是加强段的训练。中年级段的训练,要结合阅读教学,有计划地扎实进行,其教学策略如下。  一、 抓加强词和句的训练  在中年级阶段,仍然必须紧紧
“活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某个教学环节或整个教学流程中,以“活动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小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是活动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情感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活动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一、 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感受情感  创设情境即传统意义上的导入课堂。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好的情境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
2008年高考虽然处在“自主”与“新课标”的双重催生下,但高考诗歌鉴赏并没有呈现“突变”的趋势,而是“承传有序,稳中有变”。18套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用20首诗歌,
很久以前,我来到此地,就此定居。来到这里不久,我就去了黄鹤楼。去黄鹤楼,本来是没什么的,所谓寻诗,更是没有的事。只是,单纯地想看一看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罢了。来到黄鹤楼,感觉在千年
每每听到歌曲《吉祥三宝》中孩子与父母那有趣的问答,我都思绪万千,歌中孩子天真的问题是他探究、学习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把“问”的权利还
目前学校都是大教室,每个教室中都有几十个学生,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快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难以实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际活动的开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环节。  一、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过程化教学模式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例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