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种途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4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不利因素与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方法:在充分发挥网上虚拟校园文化熏陶功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体支持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学校归属感 有效方法
  
  De Vos和Dijkstra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1]。Goodenow,Grady,Valas,Blum等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索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远程学习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不利因素
  影响高校远程学生(或学习者)学校归属感的因素既与远程教育的特点有关,又和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相联。以下是与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联系较为紧密的几个方面。
  (一)远程学习自主性的影响。
  “学生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功利性倾向”[2]使学生表现出明确的自我导向意识。目前参加高校远程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成人学生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学习策略依据个人判断体现不同个性特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成人学习的一个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强调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的强调,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风格,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带来一个相对消极的后果:不太顾及其他学生和自以为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显然是不利于在网络大环境下和他人的友好交流,也不利于学习‘群’的建立”。[3]
  (二)远程学习的非实时现场监控与评价缺乏。
  远程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分离的时空的情况下完成的,尽管远程学习也比较注重同学、教师之间的合作、交往和评价,却无法像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一样实时开展同学间的讨论,以及直接获得教师的现场监督、检查和评点。远程教育的这种非实时现场监控与评价缺乏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体验、现有学习方法的延伸,以及学习机会的增长等(埃勒特·马西埃语),是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校园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准分离特点。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承载着深厚校园文化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远程教育校园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准分离特点,远程学生无法拥有像全日制在校生一样的校园生活,也无法经常接受校园环境的熏陶。这种感受校园环境机会的缺失也会对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四)远程学习对网络学习“群”归属的忽略。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及: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在社会上、在生活中,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归属,如果没有这些,他就会发出:‘我是谁’‘我归属于谁’的疑问”。“接受高校远程教育的是成年人,成人学生,我行我素,加之工作、生活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能够交流的机会很少,加上许多主办学校并不重视学生学习‘群’的建设,使得学生缺乏一个网上班集体的概念。这些都造成了远程学生‘群’归属的缺失”。[4]
  二、影响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的有利条件
  (一)人们对虚拟社区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虚拟社区现象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社会学家迪玛奇奥(P.DiMaggio)指出,社区是互联网研究中存在的五大领域之一。研究认为目前“网上虚拟的网络空间已经建成”、“网上虚拟社会的社会群体已经形成”、“网上虚拟社会的联系纽带已经构成”[7]。由于对虚拟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学习虚拟社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认识环境和氛围。
  (二)远程教育院校对虚拟学习社区的重视。
  网络教育教与学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基于多媒体的个性交互、基于网络平台的社会交互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环境,因此随着发展,网络教育院校越来越重视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虚拟学习社区对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支持、帮助作用,2009年又斥巨资改造了已经运行六、七年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升了平台的人性化,加强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从而为构建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创造了条件。
  (三)校外学习中心联系学生的紧密性。
  校外学习中心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根据试点高校统一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台试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向学生提供试点高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以多种形式实现有效的学习”[8]。由教育部的文件可见:紧密联系学生于校外学习中心既是职责又是特点。校外学习中心履行职责、发挥自身特点,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也是培养高校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有利条件。
  三、远程教育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途径探讨
  (一)加强网上校园的建设,发挥虚拟校园的文化熏陶功能。
  1.建设虚拟校园环境。
  虚拟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与学校处于准分离状态的远程学生意义重大。一方面,远程高校大多具有较久的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底蕴深,甚至一花一草或一台一阁都有文化沉淀,在客观上具备了形成良好网上虚拟校园环境的文化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了解到不少远程学生参加远程学习之后,在主观上就有一种愿望:希望能到学校实地看看,了解校园位置、校园大小、校园风光、校园标志性建筑等,但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网上虚拟校园环境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愿望。建设网上虚拟校园,在构建灵活方便的教学资源、学习环境的同时,展现校园环境文化素材,让远程学生在网上就能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2.建设富有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源。
  远程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在整合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在网上进行表现、进行传播才能对远程学生发挥作用。整合各种媒介,使各种媒介能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是构建网上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手段。例如,“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奋斗史、校友成长历程报告集等方式,宣扬和培育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并附上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相关信息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独立自主的文化建设可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9]
  3.积极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远程学生通过诸如BBS、E-mail、QQ、即时通等实时或非实时沟通工具交流学习体会、生活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将会极大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内容丰富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网上社会生活、网上科技活动、网上体育节、网上艺术活动、网上文化生活等,使他们产生融入感和参与感,自觉成为虚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使之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习到知识,还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成为主动构建虚拟校园文化的一员”。[10]
  4.形成网络虚拟学术氛围。
  网络学术氛围是远程学习虚拟校园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网络学术氛围形成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各种“名师讲座”、“学科论坛”、“优秀教师课堂视频”等栏目,将学校的学术氛围在网上全方位展现,这既有利于学生感受大学学术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和接触最新学术前沿,拓展知识眼界。另一方面,要在网上提供学习资料、模拟试题等各种信息,并通过“学习社区”、“热线服务”、“在线答疑”等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要尽可能地拓展网络学习的空间,形成网络学术氛围,传递知识,交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5.加强网上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
  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网上远程教育资源的交互来完成的,在网上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注重校园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模式机械、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教学资源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感,这种感觉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印象,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是很不利的。加强网上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中融入学校的教学理念使其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并具备学校的特色,对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1.通过校外学习中心加强对学生的支持服务。
  远程学生与远程教育高校发生实体联系一般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实现的。校外学习中心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校外学习中心的支持服务功能包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辅以面授辅导、小组学习、学习方法建议、信件电话答疑形式等学习支助服务和入学、注册、考试、学籍管理等辅助性支持服务。校外学习中心在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时,要注重务实、高效和人性化,这样才能形成远程学生对学习中心的良好印象,进而转化成对远程高校的良好印象,这是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前提。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活动,加强学生“群”归属感的培养。
  在虚拟群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学习中心紧密联系学生的优势,根据学生所处的地理位置、行业、专业等情况组织实体学习“群”(即学习小组),并开展一些学习与文娱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实体“群”与网上的虚拟“群”相结合,对于学生形成“群”归属极为重要。这种“群”影响功能是通过“群”活动来发挥作用的,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活动,发展良好的学友关系,发挥“群”文化的凝聚力,才能建立强烈的“群”归属感,从而培育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3.充分发挥教学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为了使网络教学能够正常进行,师生之间必须存在交互性活动。“师生的交互可以认为老师和学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双方都产生了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时便发生了”。[11]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师生直接联系,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一般在教学答疑或论文指导与论文答辩过程中才会实现师生的直接交互。尽管这种交互的机会少,但其交互效果对远程学生的影响却很大,因为教师是代表远程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互,交互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远程高校的印象。由此可见,在与学生交互过程中,远程高校教师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对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形成和谐的制度氛围。
  校园制度氛围是指校园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及贯彻执行方式,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制度氛围通过影响学生的精神间接地强化学生的价值理念,对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具有辅助作用。营造和谐的学校制度氛围关键是要在制度制订的时候充分考虑远程学生的特点;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有原则性,又要讲究人性化,如对一些原则性不强的规定尽量采取沟通方法与学生协商解决。形成和谐的制度氛围是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6,(2):51-54.
  [2]胡立强,刘建新.现代远程教育学员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56-58.
  [3][4]刘薇.浅谈如何确立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心理归属感[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2-15.
  [5]张一军.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7,(2):8-11.
  [6]冀鼎全.成人教育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384-386.
  [7]谢俊贵.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J].社会科学研究,2010,(6):106-112.
  [8]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教高厅[2003]2号.
  [9]李谊.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2):44-47.
  [10]马秀峰,刘冬,周京伟.网络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4):68-70.
  [11]夏霜艳.网络教育中师生交互性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1):72-74.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支持(编号:09YB12)。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动画产业和产业链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随机脉宽调制可以把非连续的输出电压频谱连续化,通过试验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L380C196MC单片机的改进位置随机脉宽调策略,并对位置随机和改进的位置随机的相电压频谱进行了比较。
以分析纯Bi(NO3)3·5H2O和Y(NO3)·6H2O为原料制备纳米β—Bi2O3和Bi2O3-Y2O3(75%(摩尔分数)Bi2O3+25%(摩尔分数)Y2O3)粉体,平均粒度分别为40和30nm。经TG—DTA、高温XRD以及高温拉
摘 要: 由于元代文人特殊的社会地位,元杂剧中浪子形象频频出现。他们大多放浪不羁,不拘礼节,汉唐宋以来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的浪荡形迹中消失殆尽。但在这表面现象后,我们又会看到浪子们在对传统进行最彻底的反叛时,其骨子里却是最容易妥协屈就的,在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他们往往成为自己设计的剧本中永远的胜利者,他们用游戏人生来证明个体不容忽视的价值,而其软弱本性却暴露无遗。  关键词: 元杂剧 浪子形象 矛盾
摘 要: 政治课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重学业成绩考查轻形成性过程评价的单纯讲授,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且给其社会化带来极大的局限。因此,我们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摸索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政治课 建构主义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是重知识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的永恒课题。在这方面,目前,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过度注重物质建设,没有调动起校园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特色不够突出,等等。处理好与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区域内、外文化的关系,精心培育特色学校精神,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项原则 四个关系 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
回顾和评述了柔性衬底氧化物透明导电膜(包括锡掺杂的三氧化二铟ITO薄膜、铝掺杂的氧化锌AZO薄膜等)的研究进展情况。报道了在柔性衬底上制备的ITO膜、ZnO膜的光电性质对衬底种
采用4,4'-双(2-磺基苯乙烯基)联苯二磺酸(BSBD)掺杂本征态的聚苯胺,得到BSBD掺杂的聚苯胺(PANI/BSBD),探讨了掺杂温度、掺杂酸用量对PANI/BSBD电导率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
摘 要: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发现不仅是甲骨学界的重大成果,而且为古文字学界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近年来学界针对《花东》的考释成果层出不穷,对于《花东》中的人物身份地位、时代等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对于《花东》卜辞语言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以《花东》的动词为研究对象,将近十年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希望能《花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关键词: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研究了贮氢电极合金Zr1-xTixM0.7V0.2Co0.1Ni1.2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掺Ti量的增加,该合金主相中C15型Laves相含量逐渐减少而C14型Laves相含量逐渐增加,同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