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味”的有效凸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30日,我校陈老师为参与福建省泉州市“十一五”课题结题研讨会的同行们呈现了“图形中的规律”一课的教学。课后,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以下是我结合本节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理性把握教材,立足学生实际,是“数学味儿”有效凸显的前提
  
  《图形中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以前属于“奥数”的内容,新教材增加了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教材让学生探索连成一排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图形的规律,当对教材作了充分的分析后,我们认识到像这样摆成一排的等边图形,其中蕴含着两种规律:一是横向的规律,即从逐个增多地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它所需小棒根数可以用2N 1(N表示三角形的个数)来表示;二是纵向的规律,即从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等边四边形、等边五边形……这些等边图形所需小棒根数可以用(M-1)N 1(M表示图形的边数,N表示图形个数)来表示。
  为了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资源,我们在备课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等边四边形、等边五边形、等边六边形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同时进行操作探究。原以为课堂将会精彩纷呈,可试上了三节课,没有一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常常是下课堂铃响时,学生对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图形中的规律还模糊不清,只勉勉强强进行到了探究摆成一排的等边四边形图形的规律。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像这样把握教材行吗?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是立足学生实际,依照教材先重点探究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图形中的规律呢?几经思考、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学预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认知活动缺乏有效性。表面上学生操作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但组里探究的规律模糊不清,组间探究的规律互不干扰,学生几乎没有思维间的碰撞、思维的完善。缺乏了有效的数学思维,课堂的“数学味”不能体现。于是,在创造使用教材与立足学生实际之间,我们再次选择了立足学生实际,依照教材先重点探究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的规律。
  
  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关注学习过程,是“数学味儿”有效凸显的关键
  
  立足于教材,陈老师又试上了一节课,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是先摆出图形,再数出小棒的根数,从数出来的数的变化发现规律。学生很快就能数出10个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但当问到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时,学生却鸦雀无声了。显然,学生虽然数出了摆成一排10个等边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但并没有真正探索出其中最本质的规律。在三角形的个数很多的情况下呢?学生还能去摆,还去数吗?几经思考,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数”与“形”的脱节。学生把摆图形的过程与寻找数的规律完全分割开来,摆小棒的活动成了没有数学思维的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其实,教材隐含着一个基本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那么,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呢?促成它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呢?反复思考后,我们把切入点放在表格的设置上,利用表格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在表格中删去一列“摆成的图形”,在最后增加一列“用算式表示小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最后增加了一行“联系摆的过程,和同伴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
  在第五节试上的课堂上,学生准确找出了连成一排的1—10个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并在增设问题的引导下,有意识地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汇报时,学生的思维从稍微模糊到逐步明朗,直到对10个摆成一排等边三角形所需小棒根数列式的解释时,更让课堂显得精彩纷呈。
  关键突破以后,“摆成一排的20个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问题迎刃而解,对“摆成一排的N个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学生也能根据规律正确表示为:2N 1或3 (N-1)×2或3N-(N-1)。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用算式表示”及“增设问题”有效驱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边摆边数边想,很好地体现了操作活动的数学价值。而教师用课件演示更生动而又形象地把学生头脑中“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展现出来,课堂洋溢着浓郁的“数学味儿”。
  
  三、巧设数学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让“数学味儿”在课外得以持续发展
  
  通过有序地、逐个地增加摆三角形,学生多种角度思考,借助“摆图形——算根数——找规律”的具体探究方法,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发现了摆成一排的等边三角形图形中的规律。其间,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推理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的这些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持续发展呢?这需要一个巩固和发展的过程。教材提供的素材——“探究摆10个连成一排的正方形图形中的规律”只能较好地达到巩固的目的。联系教材潜在的两种规律,为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以“作业”为载体实现这个目标。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小棒摆连成一排的等边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小棒根数与所摆图形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
  下课堂铃声快响了,但高高举起的小手却持续着学习的热情。
  生1:如果摆20个连成一排的等边五边形需要小棒:5 4×19=81(根)。
  生2:如果摆成30个连成一排的等边六边形需要小棒:6×30-29=151(根)。
  生3:摆100个连成一排的等边八边形需要小棒:“100×7 1=701(根)。
  ……
  问题开放、思维拓展使课堂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儿”,一节课在学生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虽然可能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没反应过来,但相信在课后的探究活动中,他们的数学能力一定能得以提高和发展。
  “数学味儿”源自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理性把握,它是数学课的本质东西,但要让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变成“火热的思考”,却还需要教师智慧和真情的付出。我愿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教学方法。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回顾“激情燃烧”的几年,我们已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些新理念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受益匪浅。但众所周知,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若过度了,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大潮中,我们一线教师该何去何从,是一味“追求时髦”,还是“理性审视”,就需要我们冷静地去思考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改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几种关系
一、师生谈话,导入揭题    师:在我们江南水乡,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村庄。其中,在一个美丽的村子,这儿的花鸟鱼虫。山水景色,都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湾”。(学生读课题)    二、出示“美图”,初赏美丽    出示月亮湾挂图,学生观察说话:  走进月亮湾,我看到________。    三、先抑后扬,寻找不足    1 师:有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在春游时来到了月亮湾,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惑我: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呢?“课内”与“课外”之间为何那么遥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一厢情愿地“引导”不会有效果,可取的做法是先不要与课内离得太远,认真研究学生课内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悉心为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架设出一个个并不陡峭的坡度,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文化,它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身在其中的学子。因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建立起好的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起来。为此,我也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书墨飘香——让读书充盈智慧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始“动”起来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
我从书柜中翻出落满了尘埃的《红楼梦》,细细品读。少女时代第一次阅读此书,我关注的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贾林爱情,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现在,从教多年的我再次阅读,我更关注、更欣赏的却是林黛玉,因为她不但才思敏捷、富有诗人的气质,而且诚为人师、乐为人师,更是善为人师。她教香菱做诗的经过,对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无穷的启示。我们可以向黛玉学习,采取有效对策,从“读什么”、“读多少”和“怎么读”三个方面来指导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写字评价能够化解学生的浮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锤炼坚强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一、评价语言的形象化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小手稚嫩,写字对他们来说有些单调、枯燥。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将会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马”字的书写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1.以爱激情  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既是每个儿童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也是激发儿童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比如,课前微笑着向学生送上亲切的问候:Hello,every body.H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教版教材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