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但是我的脑海中突然跳入了另一个想法,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很明显,我用“给自己鼓鼓掌”这样的做法来激励他们。到了上课时间,孩子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就连平时几个不听到上课铃就不回座位的孩子,今天也乖巧地早早坐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着老师的到来。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匆匆而过。下课了,当我走进教室时,黄老师略显激动地对我说今天学生表现得太好了,连平时不爱听讲、不怎么爱举手发言的几个小鬼今天都积极举手发言,当交流的老师刚走出教室,教室里就响起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此时这掌声让我想起书本中学过的一篇课文《掌声》,那掌声让小英勇敢地走上了讲台,让小英鼓起了对生活的勇气,而今天的这掌声是孩子们对自己的赞赏、对同学的鼓励、也是对老师的肯定。没想到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会在孩子们心中泛起如此大的波澜。
  从那以后,我看到他们在一天天变化着,一天天成长着。我不但鼓励他们在各方面取得进步时给自己掌声,我还鼓励他们遇到困难时也给自己掌声,给自己鼓劲加油,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知识来源于生活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要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将教育内容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槐乡五月》是一篇语言优美形象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我们学校李老师在进行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时出示了这样一组词:“大米拌槐花、浇上麻油、洒上芝麻、挎篮儿。”很快大家就发现这组词里都有表示动作的词。李老师就让孩子们来做一做、演一演这些词,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前三个词所表示的含义演示出来,唯独“挎篮儿”让不少孩子为难。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几时挎过竹篮呢,理解“挎”这个词有点难度,此时李老师转变了思路,说:“谁来挎挎老师。”刚刚还很茫然的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老师走在行间,大家伙都争着去挎老师,再去挎挎同学。无需更多的语言,“挎蓝儿”这个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例子让我感受语文教学可以和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用我们身边的无字词典去解释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将索然无味的语文知识生活化,将形象生动的教学带进我们的课堂。
  
  三、进入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今年是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活动”,在“我给祖国写封信”征文比赛中,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与祖国对话,可以从“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讴歌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面对自然灾害表现出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精神等方面来完成。刚开始将这个活动布置给孩子们时,还会有一些顾虑,认为这样的作业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难了些。到作业交上来的时候,一篇篇作文却让我感动起来,他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写出心得,最后形成文章,每一篇都包含着对祖国的无限祝福,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们要把进入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去叩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我们学校地处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同里,著名爱国教育家金松岑于1902年首创的“同川自治学社”和传任薪先生创立的“丽则女校”是学校的前身,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先生题写的“诚勤朴爱”四字为学校校训。一百多年的校史,留下了学校得天独厚的教育之本以及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学校坚持“同川校训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积极倡导平等教育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师生和学校发展为主题,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高
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帮教如何从心开始呢?笔者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觉得以下的帮教策略切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实际,比较行之有效,能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掌握每一个字词,读好每一篇课文    由于语文学科并没有像数学等其他学科那么严谨的知识链。所以我们可以要求语文学困生从掌握本册知识开始,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对语文学困生的要求自然不能太高。但是“掌握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的最基本要求
教学课文《钱学森》第7自然段时,围绕第一句话“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中的“一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这一句话中的“一刻”是什么意思?  生:“一刻”指很短暂的时间。  生:也可以指每时每刻。  生:任何时候  生:不管什么时候。  师:说得对,“一刻”的意思就这么简单。明白这之后,大家想想这句话中的“一刻”包括哪些时候?联系全文以及对钱学森的了解好好考虑。  生:从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在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谈几点策略:    一、让对话在好奇、疑惑、期盼时酝酿    语文教材和学生学习都呈动态式发展。同一篇课文,涉及的知识、言语及内涵随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丰富、更新
让生命在课堂自由生长,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用生命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 张扬学生个性,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    从生命的视角看,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现在时态),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我准备了几种蔬菜和水果,目的是让学生按蔬菜和水果分成两盆,或者按不同颜色分成两类。但是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还要善于诱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规律,拓宽思维,使学生真正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加强学生创造力地培养,是素质教育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课程结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安排都具有独特之处。然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却怎么也亮丽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出现活动只有形式而缺少内涵,导致教师没法上,学生不想上。那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内涵呢?《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
回顾“激情燃烧”的几年,我们已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些新理念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受益匪浅。但众所周知,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若过度了,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大潮中,我们一线教师该何去何从,是一味“追求时髦”,还是“理性审视”,就需要我们冷静地去思考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改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几种关系
一、师生谈话,导入揭题    师:在我们江南水乡,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村庄。其中,在一个美丽的村子,这儿的花鸟鱼虫。山水景色,都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湾”。(学生读课题)    二、出示“美图”,初赏美丽    出示月亮湾挂图,学生观察说话:  走进月亮湾,我看到________。    三、先抑后扬,寻找不足    1 师:有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在春游时来到了月亮湾,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惑我: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呢?“课内”与“课外”之间为何那么遥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一厢情愿地“引导”不会有效果,可取的做法是先不要与课内离得太远,认真研究学生课内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悉心为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架设出一个个并不陡峭的坡度,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