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c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书柜中翻出落满了尘埃的《红楼梦》,细细品读。少女时代第一次阅读此书,我关注的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贾林爱情,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现在,从教多年的我再次阅读,我更关注、更欣赏的却是林黛玉,因为她不但才思敏捷、富有诗人的气质,而且诚为人师、乐为人师,更是善为人师。她教香菱做诗的经过,对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无穷的启示。我们可以向黛玉学习,采取有效对策,从“读什么”、“读多少”和“怎么读”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谈谈“读什么”的问题。
  黛玉教香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读经典。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是最有价值的著作,是永垂不朽的智慧之作。它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浓缩,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总纲,抓住了经典,则一切其他知识就不难掌握了,读一本经典胜过读千万本杂书。《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到,香菱请黛玉教写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清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众所周知,中国诗之盛莫过于唐,唐诗成就之高莫过于王维、李白、杜甫,学诗当以从这三个人开始为最佳。黛玉又筛选出这三个人最擅长、成就最高的:王维的五言律、杜甫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行内人一看便知,这些都是诗中的极品。这还不行,王维的五言律还要再筛选:“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为什么黛玉不主张香菱从阅读浅俗、喜爱的诗入手呢?因为阅读起点和成长速度是成正比的,阅读的起点越高,欣赏的品位越高,入门的速度就越快。阅读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消遣式的阅读,另一种是汲取式阅读,为了消遣,读点流行通俗文学,本也无妨。但从学习的角度看,这是一条“弯路”,所以我们要亲近经典、阅读经典。
  其次,谈谈“读多少”的问题。
  在小说中,黛玉一口气给香菱开列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诵读任务。她要求香菱读李白、王维、杜甫三位大诗人的作品都以百为单位,这是多么丰富的阅读量啊!大量的阅读,目的是要香菱通过积累、体验、感悟,提高对诗的品味能力,“肚子里先有了底子”,才可以动笔写诗。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而能薄发,海纳百川而能吞吐,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的问题,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学生果真达到了这个阅读量,就会有比较丰厚的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为语文素养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长成需读五车书”,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读书籍,让班级充盈书香,让校园熏染书香。
  最后,说说“怎么读”的话题。
  一要悉心揣摩,仔细玩味。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不但要她读王维、杜甫、李白的五百首诗,而且要她“细心揣摩透熟”。何为“细心揣摩透熟”?黛玉有一段对话作了绝妙的解释。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些滋味。”又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个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了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作为大观园的一个女仆,如不“细心揣摩”,焉能“领略”出这其中的滋味?袁枚说: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袁枚用蚕吐丝、蜂酿蜜、人吃饭作了形象的比喻。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不酿蜜、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元人程端礼也曾说过,读书化了才能把人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继承、发展、创新,才能去陈、出新、入妙;读书不化,囫囵吞枣,记得再多也只能成为重复他人语言的传声筒。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要让学生学会品味,真正走进书中。
  二要敢于突破束缚,敢于用问号,读人所共知,思人所未言。譬如《西游记》是学生都喜爱的一本书,电视里也在不断播出多种版本的《西游记》。那么,可问学生原著和电视剧中的内容有何差异?你更喜欢《西游记》中的谁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哈利·波特谁的本领大?你深思、比较、质疑过吗?如果说阅读使我们走近了大师,那么质疑、比较才能真正让阅读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精神。
  引领学生阅读任重道远,我们要远离浮躁、喧嚣和功利,重视经典的影响,重视情感的体验,重视精神的对话,重视实践的探索,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不懈追求、一种良性爱好、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人生品质。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在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谈几点策略:    一、让对话在好奇、疑惑、期盼时酝酿    语文教材和学生学习都呈动态式发展。同一篇课文,涉及的知识、言语及内涵随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丰富、更新
让生命在课堂自由生长,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用生命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 张扬学生个性,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    从生命的视角看,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现在时态),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我准备了几种蔬菜和水果,目的是让学生按蔬菜和水果分成两盆,或者按不同颜色分成两类。但是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还要善于诱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规律,拓宽思维,使学生真正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加强学生创造力地培养,是素质教育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课程结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安排都具有独特之处。然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却怎么也亮丽不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出现活动只有形式而缺少内涵,导致教师没法上,学生不想上。那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内涵呢?《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
回顾“激情燃烧”的几年,我们已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些新理念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受益匪浅。但众所周知,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若过度了,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大潮中,我们一线教师该何去何从,是一味“追求时髦”,还是“理性审视”,就需要我们冷静地去思考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改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几种关系
一、师生谈话,导入揭题    师:在我们江南水乡,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村庄。其中,在一个美丽的村子,这儿的花鸟鱼虫。山水景色,都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湾”。(学生读课题)    二、出示“美图”,初赏美丽    出示月亮湾挂图,学生观察说话:  走进月亮湾,我看到________。    三、先抑后扬,寻找不足    1 师:有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在春游时来到了月亮湾,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惑我: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呢?“课内”与“课外”之间为何那么遥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一厢情愿地“引导”不会有效果,可取的做法是先不要与课内离得太远,认真研究学生课内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悉心为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架设出一个个并不陡峭的坡度,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文化,它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身在其中的学子。因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建立起好的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起来。为此,我也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书墨飘香——让读书充盈智慧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始“动”起来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