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需要选择、判断。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会时刻面临价值判断,只有做出了判断,才会采用相应的行为。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引导孩子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故此,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对某些现象和问题的自主思考和合理判断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性发展。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教师的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过程是学生新旧观念冲突并重新建构的过程。成功的价值引领能引导孩子逐步走向真理,它生之于民主,发之于质疑,达之于自省,成之于重构。
一、调用社会事件,构建价值体系
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来自于生活的教材为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它包含着多种道德冲突和两难情境。鲁洁教授认为:“儿童所在的生活世界,即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生活背景的孩子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就会有不同理解和看法。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分析其成因,坦陈其观点,才能助其明得失,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辩证客观的价值观。
班干部是孩子最为熟悉的人。结合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我就地取材,问:“班中的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并让孩子讨论:“怎样产生对班级最有利?是任命好还是选举好?”结果,两种观点兼而有之。经过自主讨论,大多学生倾向于民主选举的做法,他们觉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选出来的班干部才会得“民心”。如此,让孩子们对民主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学生价值的引领还可用让事实来说话的办法。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走进新时代》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接着又观看了视频《伟大的历程》之六“发展新篇”:升空的长征系列火箭、驰骋在青藏铁路的高速列车、熟透的大红苹果、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孩子们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中国,你这条巨龙,希望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我祝你越来越富强,迈着飞快的脚步,走进新时代,成为一只会飞的金鸡!”“愿我们的好日子,像火车一样永不停息,永远向前!”“我希望祖国这只金鸡啼叫起来,让这叫声遍布全世界!”没有多费口舌,那一句句祝福祖国的话,那激越的情感连同丰富的想象便喷薄而出。
社会是所真正的学校,恰当地引入社会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面对真实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巧设游戏活动,促进价值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能力当知识教、把问题当答案教,孩子要做的只是照单全收,然后是依葫芦画瓢。“听话”“真乖”成了我们夸赞好孩子的口头语。这种知性德育对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观非常不利。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我-你”关系,而非“我-他”关系。在游戏实践活动中,所有参与的人都去掉了原有的身份,都成了只服从于规则的成员,能更多地体验到平视对方、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的快乐,同时也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
如教《我在联合国作报告》(苏教版)第一课《走进联合国》时。我发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联合国的知识,如:联合国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它的总部在哪儿?现在有多少会员国?下面有哪些机构?它的会徽是什么图案?象征什么?2000年时,中国向它赠送了什么礼物……我特地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了智力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学习。预先布置学生充分自学,每人围绕联合国出三道题,课堂上以小组对抗的形式进行比赛,答对有奖,答不出则罚表演节目。游戏服从规则,生活也是如此。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极佳,孩子们学得饶有兴趣,还了学习是有趣的本来面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设置模拟情境,体悟价值规范
品德教学注重一事一得,而在许多课堂上,这种“得”来自于老师、专家的“给”,学生靠记忆被动地记住了老师、家长的“叮咛”。注入式的德育最终使价值观教育总是浮于表面,不能真正让社会主流思想融入学生心田,显然,这种“得”并不稳固。因此,设置适当的情境,采用角色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悟,自悟其“得”, 让价值渗透成为一种没有痕迹的自然流淌,效果更佳。
教学《奥林匹克的故乡》(苏教版)时,正值我国要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奥运盛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许多人对办好这届奥运会充满了期望。我于是让学生扮演国家奥委会主席,老师当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08奥运,百年圆梦,我们一定要把它办得风风光光,长长中华民族志气。请问主席,你怎么看?”想不到,孩子们在其“位”,谋其“政”,语出惊人:“奥运会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我希望在奥运会期间,不要铺张浪费,只要向世界展示我们最淳朴、最真实的一面,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人是很热情的就足够了。”“最重要的是做好充分准备,让我国的运动健儿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去参赛,秀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争取夺得金牌第一。”“办好奥运会,最重要的是让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马晓红老师在《一本直面德育问题的好书——读〈德育十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光学习道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相应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才能在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中发展道德能力。”角色模拟中,孩子各抒己见,课堂里跳动着孩子一颗颗质朴的心。
四、展开话题辩论,深化价值观念
人云亦云、从众心态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只会“鹦鹉学舌”的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品德教学中,对话题的讨论可提高孩子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思想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挖掘“两可性”“两难性”“争议性”话题,设置恰当而富有建设性的课堂冲突,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就不能不说、不会不说,在说中思,在思中说,不辩不清,越辩越清,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如我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苏教版)一课时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一幕:下课了,学生觉着意犹未尽,强烈要求老师接着讲下去。究其原因,是课中的一个话题让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课中,我发布了一条来自网上的真实消息:“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在法国巴黎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被一买家通过电话竞拍买走。”我接着说:“按照现在人民币兑换欧元大约11:1的比价,你能算出这两件宝贝值多少钱吗?”答案很快就出来了。我又说:“这仅仅是我国曾经拥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两样宝贝,这样的宝贝何止千万!而现在,不仅都被侵略者掠走了,就连整个辉煌一时的圆明园也不复存在了。对此,目前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圆明园应该重修,好让人们再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一种反对修建。你觉得该不该修呢?”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开始了。双方唇枪舌剑、面红耳赤:修,因为她可以让人们再有幸见到美丽的皇家园林风采;不能修,因为我们国家还不够富;要修,因为这更能证明我国强盛;不能修,因为我们应该把钱花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如四川地震灾区建设上;修,可卖门票把钱赚回来;不能修,因为园内原本那些奇珍异宝已经没有了,造好了也只是徒有其表,遗址的存在,反而能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这血的耻辱,这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正方无言以对,静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人站起来,说:“那建一半,留一半总行了吧!建一半,先卖票收回钱,留一半给人教训。”我这时才插话说:“你真是个聪明的两面派呀!”孩子们在笑声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道德问题常常会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关键是如何让选择较为合理。因此,虽然孩子有时候做出的选择并不理想,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这种道德体验真实、自然、深刻,会牢牢地铭记在心中,并转化为人生经验,这对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极有益的。
五、利用课外调查,澄清价值误区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简单,这会导致价值观含糊不清,甚至颠倒是非,不明事理,使其思想与行为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因此,老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品德课中的调查学习,能让儿童在调查学习过程中找到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既能顾及社会要求,又能顾及个人需要,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学生在课外调查访谈中,自主观照生活,自主澄清并矫治价值误区,有助于促进合理价值的生成与发展。
如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浙教版)一课时,学生看到课前调查的自己生活中用到过的外国品牌产品情况,父母所在工厂产品情况以及老师调查的崇福皮草、健民过滤产品、桐乡市参展第105届广交会情况,课堂即兴用手机采访家长(事先不打招呼)等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通过调查活动,利用学生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让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物,体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差异,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调查中思考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能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并逐步成为能积极参与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有人说:“课堂是人的社会素质的第一炉灶。”价值引领应当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使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建构道德,实现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真正统一,提高道德抉择能力,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种道德抉择能力会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帮助他们妥善处理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桐乡市南日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 314506)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调用社会事件,构建价值体系
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来自于生活的教材为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它包含着多种道德冲突和两难情境。鲁洁教授认为:“儿童所在的生活世界,即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生活背景的孩子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就会有不同理解和看法。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分析其成因,坦陈其观点,才能助其明得失,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辩证客观的价值观。
班干部是孩子最为熟悉的人。结合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我就地取材,问:“班中的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并让孩子讨论:“怎样产生对班级最有利?是任命好还是选举好?”结果,两种观点兼而有之。经过自主讨论,大多学生倾向于民主选举的做法,他们觉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选出来的班干部才会得“民心”。如此,让孩子们对民主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学生价值的引领还可用让事实来说话的办法。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走进新时代》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接着又观看了视频《伟大的历程》之六“发展新篇”:升空的长征系列火箭、驰骋在青藏铁路的高速列车、熟透的大红苹果、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孩子们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中国,你这条巨龙,希望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我祝你越来越富强,迈着飞快的脚步,走进新时代,成为一只会飞的金鸡!”“愿我们的好日子,像火车一样永不停息,永远向前!”“我希望祖国这只金鸡啼叫起来,让这叫声遍布全世界!”没有多费口舌,那一句句祝福祖国的话,那激越的情感连同丰富的想象便喷薄而出。
社会是所真正的学校,恰当地引入社会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面对真实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巧设游戏活动,促进价值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能力当知识教、把问题当答案教,孩子要做的只是照单全收,然后是依葫芦画瓢。“听话”“真乖”成了我们夸赞好孩子的口头语。这种知性德育对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观非常不利。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我-你”关系,而非“我-他”关系。在游戏实践活动中,所有参与的人都去掉了原有的身份,都成了只服从于规则的成员,能更多地体验到平视对方、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的快乐,同时也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
如教《我在联合国作报告》(苏教版)第一课《走进联合国》时。我发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联合国的知识,如:联合国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它的总部在哪儿?现在有多少会员国?下面有哪些机构?它的会徽是什么图案?象征什么?2000年时,中国向它赠送了什么礼物……我特地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了智力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学习。预先布置学生充分自学,每人围绕联合国出三道题,课堂上以小组对抗的形式进行比赛,答对有奖,答不出则罚表演节目。游戏服从规则,生活也是如此。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极佳,孩子们学得饶有兴趣,还了学习是有趣的本来面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设置模拟情境,体悟价值规范
品德教学注重一事一得,而在许多课堂上,这种“得”来自于老师、专家的“给”,学生靠记忆被动地记住了老师、家长的“叮咛”。注入式的德育最终使价值观教育总是浮于表面,不能真正让社会主流思想融入学生心田,显然,这种“得”并不稳固。因此,设置适当的情境,采用角色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悟,自悟其“得”, 让价值渗透成为一种没有痕迹的自然流淌,效果更佳。
教学《奥林匹克的故乡》(苏教版)时,正值我国要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奥运盛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许多人对办好这届奥运会充满了期望。我于是让学生扮演国家奥委会主席,老师当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08奥运,百年圆梦,我们一定要把它办得风风光光,长长中华民族志气。请问主席,你怎么看?”想不到,孩子们在其“位”,谋其“政”,语出惊人:“奥运会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我希望在奥运会期间,不要铺张浪费,只要向世界展示我们最淳朴、最真实的一面,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人是很热情的就足够了。”“最重要的是做好充分准备,让我国的运动健儿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去参赛,秀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争取夺得金牌第一。”“办好奥运会,最重要的是让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马晓红老师在《一本直面德育问题的好书——读〈德育十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光学习道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相应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才能在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中发展道德能力。”角色模拟中,孩子各抒己见,课堂里跳动着孩子一颗颗质朴的心。
四、展开话题辩论,深化价值观念
人云亦云、从众心态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只会“鹦鹉学舌”的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品德教学中,对话题的讨论可提高孩子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思想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挖掘“两可性”“两难性”“争议性”话题,设置恰当而富有建设性的课堂冲突,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就不能不说、不会不说,在说中思,在思中说,不辩不清,越辩越清,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如我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苏教版)一课时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一幕:下课了,学生觉着意犹未尽,强烈要求老师接着讲下去。究其原因,是课中的一个话题让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课中,我发布了一条来自网上的真实消息:“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在法国巴黎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被一买家通过电话竞拍买走。”我接着说:“按照现在人民币兑换欧元大约11:1的比价,你能算出这两件宝贝值多少钱吗?”答案很快就出来了。我又说:“这仅仅是我国曾经拥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两样宝贝,这样的宝贝何止千万!而现在,不仅都被侵略者掠走了,就连整个辉煌一时的圆明园也不复存在了。对此,目前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圆明园应该重修,好让人们再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一种反对修建。你觉得该不该修呢?”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开始了。双方唇枪舌剑、面红耳赤:修,因为她可以让人们再有幸见到美丽的皇家园林风采;不能修,因为我们国家还不够富;要修,因为这更能证明我国强盛;不能修,因为我们应该把钱花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如四川地震灾区建设上;修,可卖门票把钱赚回来;不能修,因为园内原本那些奇珍异宝已经没有了,造好了也只是徒有其表,遗址的存在,反而能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这血的耻辱,这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正方无言以对,静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人站起来,说:“那建一半,留一半总行了吧!建一半,先卖票收回钱,留一半给人教训。”我这时才插话说:“你真是个聪明的两面派呀!”孩子们在笑声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道德问题常常会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关键是如何让选择较为合理。因此,虽然孩子有时候做出的选择并不理想,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这种道德体验真实、自然、深刻,会牢牢地铭记在心中,并转化为人生经验,这对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极有益的。
五、利用课外调查,澄清价值误区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简单,这会导致价值观含糊不清,甚至颠倒是非,不明事理,使其思想与行为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因此,老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品德课中的调查学习,能让儿童在调查学习过程中找到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既能顾及社会要求,又能顾及个人需要,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学生在课外调查访谈中,自主观照生活,自主澄清并矫治价值误区,有助于促进合理价值的生成与发展。
如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浙教版)一课时,学生看到课前调查的自己生活中用到过的外国品牌产品情况,父母所在工厂产品情况以及老师调查的崇福皮草、健民过滤产品、桐乡市参展第105届广交会情况,课堂即兴用手机采访家长(事先不打招呼)等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通过调查活动,利用学生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让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人、事、物,体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差异,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调查中思考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能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并逐步成为能积极参与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有人说:“课堂是人的社会素质的第一炉灶。”价值引领应当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使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建构道德,实现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真正统一,提高道德抉择能力,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种道德抉择能力会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帮助他们妥善处理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桐乡市南日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 314506)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