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下林译《吟边燕语》解读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但他也因为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而饱受争议。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林纾的“误译”和“不忠”往往是他有意而为之,这实际上是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所进行的改写。通过英汉文本对照的方式分析了林纾删节戏剧特色和因其文人身份等方面所做的改写。
  【关键词】林纾 《吟边燕语》 改写 戏剧特色 文人身份
  一、引言
  提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就不能不提起他的戏剧,其中《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戏剧。为了扩大莎翁戏剧的读者群,保持故事原有梗概的同时不丢失其中的诗意,兰姆姐弟收录莎翁戏剧二十篇并将其改编成《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1904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吟边燕语》成为莎士比亚以文学面貌与中国读者谋的第一面。该书是由魏易口译、林纾笔录的方式翻译的,在中国认识莎士比亚戏剧这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吟边燕语》的序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林纾在翻译这本书的社会环境和翻译的目的。林纾写到:“欧人之倾我国也,必曰:识见局,思想旧,泥古骇今,好言神怪,因之日就沦弱,渐即颓运。而吾国少年强济之士,遂一力求新,丑诋其故老,放弃其前载,惟新之从。”可见,全国都顺应当时“西学中用”的社会思潮,想要输入新思想以开阔国人的视野。序里还提到当时神蛇鬼怪等都是被国人斥为思想之旧的体现,但“莎氏之诗,直抗吾国之杜甫,乃立义遣词,往往托象于神怪”,“而文明之士,坦然不以为病也”。这是因为林纾看到了莎氏文章背后的政教意义,即“盖政教两事,与文章无属,政教既美,宜泽以文章,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故西人惟政教是务,赡国利兵,外侮不乘,始以余闲用文章家娱悦其心目”。所以,在举国上下推广求新的时候,翻译托象于神怪的莎氏的文章,无疑是一件“出格”的事,连他自己都说“余今译《莎诗纪事》,或不为吾国新学家之所屏乎?”但出于对莎氏之书的喜爱,和书里体现的政教意义,林纾还是与魏易合作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
  二、多删节戏剧特色
  读完林译《英国诗人吟边燕语》的一大感受就是跟原版英文书相比,内容上简洁了很多,原书278页被翻译成118页,共计7万2千字。相比较之下,萧乾翻译的版本共21万字,就更贴近原文。虽然英文翻译成文言确实会简洁些,但我们不难看出林纾确实在翻译过程中喜欢删节,这是由于他的古文功底颇深,师从桐城派宗师吴汝纶,因而他十分重视译文的流畅性和接受度,在翻译时下笔如飞,挥洒自如,遇到原作中不符合他的诗学观或当时的意识形态时,多有删改。
  就像前文提到的,兰姆姐弟的初衷是在保持故事原有梗概的同时不丢失其中的诗意。但是在林译的版本中并没有或很少体现原文的戏剧化色彩。
  大家都知道,夸张又有特色的描述性语言是戏剧的标志之一,而林纾在翻译这些时,通常都将其略去或一笔带过。
  例1.在《蛊征》(即《麦克白》)一篇中,开篇写道麦克白和班柯打完仗回来的路上碰到三个类似女人的奇形怪状的东西,原文写道:“The two Scottish generals, Macbeth and Banquo, returning victorious from this great battle, their way lay over a blasted heath, where they were stopped by the strange appearance of three figures like women, expect that they had beards, and their withered skins and wild attire made them look not like any earthly creatures. Macbeth first addressed them, when they, seemingly offended, laid each one her choppy finger upon her skinny lips, in token of silence.”
  这一段略带夸张的描述其实在整篇故事中是很加分的,都在渲染这三个“东西”的怪,且这里并没有说明这三个“东西”是女巫。但林纾可能觉得这段文字妨碍了文章的连贯性,且并没有那么重要,于是就变成了“乱平,师经战地,地荒悄无人,忽见女巫三人,款款自远而迎”。在这里,原文描写怪的字眼全部消失不见,而且也挑明了她们的女巫身份。要知道,原文是说在三位说完预言一溜烟消失后,麦克白和班柯才意识到她们是女巫。显然,是林纾在翻译前已知道整个故事的情节,就在删去整段描写后将她们的身份挑明。这样做不仅没有了原文标志性的戏剧色彩,使译文与原文相比那样苍白,而且破坏了原文给读者制造的一种神秘感。
  例2.在《肉券》(即《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无疑是整部戏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一步一步利用自己的智慧使夏洛克的诡计无法得逞,从而将安东尼奥解救出困境。她的一言一行斗彰显着她的鲜活的人物性格。原文中,在鲍西亚劝说夏洛克时有这样一段话:“she spoke so sweetly of the noble quality of mercy, as would have softened any heart but the unfeeling shylock’s; saying, that it dropped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 upon the place beneath; and how mercy was a double blessing, it blessed him that gave, and him that received it; and how it became monarchs better than their crowns, being an attribute of god himself; and that earthly power came nearest to god’s, in proportion as mercy tempered justice; and she bid shylock remember that as we all pray for mercy, that same prayer should teach us to show mercy.”   鲍西亚一开始是想用自己满怀仁慈善心的话感动夏洛克的,所以她把仁慈比作天上降的甘雨,是双重的幸福,是上帝的属性等等。这段话看似有些啰嗦,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鲍西亚的善良,将仁慈说得那样动听。要知道,戏剧里人物的对话是最能彰显其人物性格的。并且这些话语很富有诗意,符合兰姆姐弟创作的初衷。但林纾在处理这段话时就没那么“仁慈”了,这样一段富有诗意且能表现鲍西亚善良仁慈的话就被总结为一句“为人须尚慈爱”。可能林纾还是更注重讲故事,而忽略了文章中那些富有诗意的话语,而这恰恰是戏剧的又一特色之一。
  如果说前两个例子还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删节,那么下面这个例子不光是大段的删节,还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具有文人本色的改动
  但林纾除了删节,也会在适当的地方增加或改变一些细节,使文章更通顺合理。
  例1.在《情惑》(即《维洛那二绅士》)中,有一处写到普洛丢斯在迫害了好友凡伦丁后,又向好友的爱人求爱,被好友看到,于是非常后悔愧疚。原文是这样的:“Proteus was courting Silvia, and he was so ashamed of being caught by his friend, that he was at once seized with penitence and remorse; and he expressed such a lively sorrow for the injuries he had done to Valentine.”
  原文只是一段描述性的话,ashamed、penitence、remorse and sorrow 等词都是在强调普洛丢斯的愧疚。但林纾把它译成:迫鲁地司愧赧无地,因自投曰:“我今日殊无以 对君。”这里林纾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和人物的分析,将描述性的语言转换成人物的话语。愧赧无地加上无以对君,字字精简,却又恰到好处,这样的处理比原文效果好,更有说服性和画面感。
  例2.在《礼哄》(即《无事生非》)中,有一处写到女主人公希罗被自己的丈夫和亲王误会时的状态,这一切被牧师看在眼里,并亲自作担保说希罗说的是实话。原文写道:“……and noted a thousand blushing shames to start into her face, and then he saw an angel-like whiteness bear away those blushes, and in her eye he saw a fire that did belie the error that the prince did speak against her maiden truth, and he said to the sorrowing father, ‘Call me a fool; trust not my reading, nor my observation; trust not my age, my reverence, nor my calling, if this sweet lady lie not guiltless here under some biting error.’”
  为了比较效果,我对比了林纾和萧乾的译文,来看看它们的不同。
  林纾译文:见希罗为二人所窘,羞愤中却含正气,似极冤无诉者,迨愤极而晕,二目中却带无数幽恨,始崩然卧地,因语节度曰:“女公子若非为人见枉者,后此我公勿处我以人类,兽我可耳。”
  萧乾译文:看到她脸上涌满了羞辱的红晕,又看到天神般的白色把羞红的脸色赶走了,在她眼睛里他看到一种火,可以看出亲王指责这个少女不贞的话都是没有根据的。于是,他对那个伤心的父亲说:“这位可爱的姑娘要不是凭空受到冤枉,你就管我叫傻子,别再相信我的学问、我的见识;也别再相信我的年龄、我的身份或是我的职务了。”
  可以看出,萧乾的译文基本上是按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译的,不管是“天神般的白色”,还是“她眼里的火”都一一翻译出来,要知道,萧乾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人群,在他们看来,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抽象的表达使他们读起这段文字来还是感觉奇怪。而林纾的“羞愤中却含正气”就将原文希罗脸色由红变白的过程高度精炼地概括出来,而且避免了 “angel-like whiteness” 被直接翻译过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眼里的火”就被“二目中却带无数幽恨”所代替,直接翻译成火太过抽象,往往只能给人愤怒的感觉。而林纾不光翻译出了“愤”,还加了“幽恨”,更能理解希罗当时复杂的情绪。而且顺势加了几句“似极冤无诉者,迨愤极而晕”,“始崩然卧地”,无疑强化了希罗的冤和可怜,使人读起来更有画面感。再来看后半段,萧乾的译文还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总感觉就是在读台词,很平淡,没有起伏。但林纾的一句“勿处我以人类,兽我可耳”,要知道,以前说人家是禽兽,可是非常严重的词了,这里林纾抛弃“学问、身份”等词,将其上升到了“兽我可耳”的程度,一下子给人冲击感,使读者和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不得不信服他的话。
  四、其他改动
  除了这些故事的内容,林纾还将每个故事的题目做了改动。二十个故事全都被重新命名,且都是两个字。例如上文提到的《蛊征》、《肉券》、《仇金》等,都与原本的题目相差甚远,如果单从题目上很难对应上。但只要你读过这些故事后,就会知道,林纾都是按文章所发生的事件及其中心思想来重新命名的。而原文二十篇故事,有一半都是按照该故事主人公命名的,如:《哈姆雷特》、《辛白林》、《麦克白》。不光是这二十篇,就是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名,都是以人物居多,可见在给文章命名时,莎士比亚偏向以人物命名,而林纾则是更多以事件命名。在这一点上,受作家习惯影响最大。
  五、结语
  林纾翻译的这本《吟边燕语》,确实有很多改动的地方,相比原文也少了很多值得回味的诗意,但在当时一味求新思想救国的社会环境来说,把这样一个有些争议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林纾还是值得肯定的。只能说,他更多的是想让当时的读者接受这本书,接受里面的内容,而主要重视故事的梗概,有些太细致的部分或者对读者来说比较难消化的部分都做了改动。这是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习惯和个人因素多重影响的结果。所以评价一个翻译作品,不光要进行文本对读,还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下。影响翻译的因素这么多,也不光只有改写理论,但它确实为我们研究翻译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林纾译.吟边燕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Charles and Mary Lamb.Tales from Shakespeare[M].London:Wordsworth Classics,1994.
  [3]萧乾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张文君.解读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J].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115-117.
  [5]张洁.从勒菲维尔改写理论赏析林纾的翻译策略[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19(6):101-104.
其他文献
2013中国糖果文化节暨第十届中国国际甜食及休闲食品展览会(以下简称SSC2013),将于今年10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世博展览中心盛大召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以下简
为了充分发挥党建促科研,科研强党建的协同作用,新疆油田实验检测研究院制定了“以重大试验为载体,推动支部三个一建设:一个重大试验、一个先锋队、一面旗”的党建目标,实现
【摘要】随着接受理论的东进西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接受理论,国内的一些学者们便开始运用接受理论研究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主体作用、翻译文本与译者和译本读者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等,为翻译研究开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来探究中国翻译理论史的开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亦欲尝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读“五失本,三不易”说。  【关键词】美学 理论 道安  一、潜在
【摘要】本文浅要分析了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总结出一定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翻译是指用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复制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翻译就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目的论视角下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以期译者能够更好对新闻英语进行翻译,将国外新闻准确的传递给国内读者。  【关键词】目的论 新闻英语 翻译方法 选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事情,人们越来越关注他国的重大事件。新闻英语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译者熟练掌握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才能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世界新闻。  一、新闻英语的语言
在全国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的现状下,文章着重分析了安徽省最低工资标准,在制度设计、标准调整值等方面对安徽省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安徽省最低
《福特汽车公司章程》不但对福特公司股东具有法律上约束力,而且对公司发展和股东利益取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习惯与语法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译者在翻
一、词素层翻译的定义和西医词的构成特点  词素是构成词汇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层翻译就是利用英语中的词素(前缀、后缀、词根)和连接元音字母O(偶见用i)进行创造新词的一种方法。例如,hysteromyoma(子宫肌瘤)是由hystero( uterus 子宫) myo( muscle 肌肉) ma( tumor 肿瘤)构成; hepatosplenomegaly(肝脾肥大)是由hepa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诸多的文化因素势必导致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语言和文化不可分,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结构,进行翻译,就必须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并对比两文化的差异,消除文化障碍,实现语际转换。  【关键词】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语义  一、文化差异对词汇语义的影响  词汇是人类语言和生活经验的紧密衔接点,人们想把客观世界同主观抽象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必须选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公开课这一新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式得到了全球化的推广。慕课(MOOC),作为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在全球教育领域悄然兴起,其在发布学习资源、升级学习管理系统以及优化学习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慕课课程的全球推广过程中,慕课在线课程视频影像资料的字幕翻译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直接影响观众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本文以慕课系列课程《社会心理学》为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