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传统高校本科学生群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但由于生源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征在思想、学习和行为上又具有差异性,我们应该认清并结合其特征因材施教,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 群体特征 教育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举措,是按照“民、独、优”原则实行的公办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新尝试。随着“90后”的一代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独立学院“90后”学生群体特征
“90后”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产生的一个学生群体,而存在于独立学院的这一群体和存在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中的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新状况,决定了独立学院“90后”学生是一个明显有别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群体的一个不同的学生群体,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个人本位思想严重,思想政治观念缺乏,价值取向多元化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个群体的学生受众多因素影响而逐渐把个人的现实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注重生存、注重健康、注重发展,但是在思想上的进步追求逐渐淡化,缺乏政治敏感,缺乏对社会民生的关注,缺乏对深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个体对其本身的价值认识和现实追求多元化,并不断的朝我行我素的方向发展。
(二)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独立学院生源为本科三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成绩远低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分数的落差体现在那里?分数的差距背后隐藏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最大劣势,这些差距在大学的学习中也逐步显现出来。
(三)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会迎难而上;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来自城镇而且家境比较好,因此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显示出一定优势;再之,大学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偏面认为当前形势下“锻炼能力最为重要”,于是整天热衷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综上所述,独立学生避开自己的学习劣势,利用自己的自身优势和当前社会的不适当的诱导,使他们的学习投入的时间大大减少,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断增加,使学生的学习重心发生了严重的偏移。
(四)自我意识强而自信心不足
鉴于独立学院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消费,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学习同样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因而对学校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对老师特别挑剔。甚至有些学生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与此同时,这些学生以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或其他学校的巨大分数而从内心中感到底气不足,对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表示质疑,因而对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产生了自己低人等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对策
综合当前独立学院“90后”学生群体所表现的特征,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培养对策:
(一)巩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主阵地,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从纵向看,对“90后”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始终紧抓思想教育,通过树正面典型、培养先进个人和集体、对外交流等多种手段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传授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生命、对世界、对社会的价值探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不断增加思想的深入和广度。从横向看,对“90后”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在课堂教学、学科竞赛、课外活动等多个环节通过广播、展览、说教、比赛、亲身实践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避免不健康思想的萌发,引导学生形成和巩固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 “90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既不能照搬传统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又不能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相雷同。如果照搬传统高校本科教学计划,首先偏离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再者,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在思想上没有达到家长和学生所关注的支付的成本效益。如果与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相雷同则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只有以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搭建“平台 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旨在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通识教育平台与拓宽学生的专业面,使专业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的教育平台。模块即专业方向模块,就是突破按学科方向分类的传统思维,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来设置,增强专业的对口性,构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课程实践、实验实训、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都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
首先,独立学院是传统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新尝试,我们不仅要利用传统高校即母体的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应该利用社会力量即合作方的丰富的有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资源。例如,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和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中去,在实践中加深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和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再次,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专职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组成,其中外聘教师除聘请母体的教师外,还聘请了社会上既有教授风范,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各行业精英即“双师型”教师。我们可以和这些“双师型”教师签订导师制培训协议,即我们聘请的“双师型”教师做独立学院学生的导师,除理论教学外还每位老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最后,独立学院自己应在校内建立相应的生产工厂,实训中心和实验室,既是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的首要条件,又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的重要保障。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内建立了与学科建设相应的研究中心21个,其中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网络与计算开放重点实验室、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杭州市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加强实践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成功教育,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独立学院“90后”学生的群体特征,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时的择业就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突出成功教育、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调责任和服务,意在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奋斗热情;强调成功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如何看待成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如何从失败走向成功,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独立学院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田,而“90后”一代不应当也不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洪流中颓废的一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抓好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雪辉.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7(2):20-21.
[2]任翠翠.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科教文汇,2006(11):21.
[3]李明武.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62-63.
[4]肖静.论拓展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166-167.
关键词:独立学院 群体特征 教育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举措,是按照“民、独、优”原则实行的公办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新尝试。随着“90后”的一代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独立学院“90后”学生群体特征
“90后”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产生的一个学生群体,而存在于独立学院的这一群体和存在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中的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新状况,决定了独立学院“90后”学生是一个明显有别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群体的一个不同的学生群体,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个人本位思想严重,思想政治观念缺乏,价值取向多元化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个群体的学生受众多因素影响而逐渐把个人的现实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注重生存、注重健康、注重发展,但是在思想上的进步追求逐渐淡化,缺乏政治敏感,缺乏对社会民生的关注,缺乏对深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个体对其本身的价值认识和现实追求多元化,并不断的朝我行我素的方向发展。
(二)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独立学院生源为本科三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成绩远低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分数的落差体现在那里?分数的差距背后隐藏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最大劣势,这些差距在大学的学习中也逐步显现出来。
(三)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会迎难而上;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来自城镇而且家境比较好,因此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显示出一定优势;再之,大学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偏面认为当前形势下“锻炼能力最为重要”,于是整天热衷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综上所述,独立学生避开自己的学习劣势,利用自己的自身优势和当前社会的不适当的诱导,使他们的学习投入的时间大大减少,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不断增加,使学生的学习重心发生了严重的偏移。
(四)自我意识强而自信心不足
鉴于独立学院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消费,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学习同样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因而对学校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对老师特别挑剔。甚至有些学生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与此同时,这些学生以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或其他学校的巨大分数而从内心中感到底气不足,对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表示质疑,因而对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产生了自己低人等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对策
综合当前独立学院“90后”学生群体所表现的特征,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培养对策:
(一)巩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主阵地,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从纵向看,对“90后”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始终紧抓思想教育,通过树正面典型、培养先进个人和集体、对外交流等多种手段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传授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生命、对世界、对社会的价值探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不断增加思想的深入和广度。从横向看,对“90后”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在课堂教学、学科竞赛、课外活动等多个环节通过广播、展览、说教、比赛、亲身实践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避免不健康思想的萌发,引导学生形成和巩固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 “90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既不能照搬传统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又不能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相雷同。如果照搬传统高校本科教学计划,首先偏离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再者,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在思想上没有达到家长和学生所关注的支付的成本效益。如果与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相雷同则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只有以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搭建“平台 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旨在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通识教育平台与拓宽学生的专业面,使专业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的教育平台。模块即专业方向模块,就是突破按学科方向分类的传统思维,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来设置,增强专业的对口性,构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课程实践、实验实训、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都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
首先,独立学院是传统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新尝试,我们不仅要利用传统高校即母体的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应该利用社会力量即合作方的丰富的有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资源。例如,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和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中去,在实践中加深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和对新的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再次,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专职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组成,其中外聘教师除聘请母体的教师外,还聘请了社会上既有教授风范,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各行业精英即“双师型”教师。我们可以和这些“双师型”教师签订导师制培训协议,即我们聘请的“双师型”教师做独立学院学生的导师,除理论教学外还每位老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最后,独立学院自己应在校内建立相应的生产工厂,实训中心和实验室,既是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的首要条件,又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的重要保障。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内建立了与学科建设相应的研究中心21个,其中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网络与计算开放重点实验室、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为杭州市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加强实践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成功教育,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独立学院“90后”学生的群体特征,我们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时的择业就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突出成功教育、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调责任和服务,意在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奋斗热情;强调成功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如何看待成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如何从失败走向成功,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独立学院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田,而“90后”一代不应当也不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洪流中颓废的一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抓好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雪辉.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7(2):20-21.
[2]任翠翠.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科教文汇,2006(11):21.
[3]李明武.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62-63.
[4]肖静.论拓展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