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7-109-01
在使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多媒体形式给历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等问题。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利弊,更好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历史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偏差
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但一些课堂,却只见情节、音像、课件,少见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讲解也被媒体代替而弱化。其实,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不可能替代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所要把握的一个维度。然而,在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将教材中大段叙述历史事实的文字通过课件制作原样照搬呈现在屏幕上,让上课变成老师对着屏幕念、学生盯着屏幕看,教师由讲解员变成了放映员,让“人灌”变成“电灌”。还有的教师为了课堂内容的生动,不加选择地将违背历史史实的影视作品作为历史课程资源搬上屏幕上,这既忽视了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又浪费了多媒体这种教学资源,甚至误导了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不能简单地把书本内容搬上电脑,把答案投影呈现在屏幕上,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对于历史题材的影音资料,如记录片能真实地展现某一段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而那些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影视作品,由于它提供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但必须注意取舍,在去除违背历史事实的情节后才能作为历史课程资源。
3、追求新颖,忽视实效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手段,把教学情景中本可以通过录音机、幻灯投影、教具展示或在黑板上板演就能表现出来的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结果是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再通过各种软件剪辑拼接,费时费力。
至于课件的制作,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界面的优美、追求课件的有声有色。如有些教师的课件中经常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极力追求界面的美观性和完美性,这种做法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与教学内容无关而又十分抢眼的东西吸引,反而对教学内容极少关注,形成不喜欢看书做笔记的差生喜欢多媒体教学而优生不十分满意的尴尬局面。又如有些教学课件每个动画效果都加入声音,一节课风铃声、鼓掌声、爆炸声接连不断,很快就造成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难以继续保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
二、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将抽象、静止的历史信息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视频符号,部分地再现历史事实,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时效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感到陌生、难于理解,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引出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教师选用重点的习题、典型的史料与课堂教学讲练结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时效。如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卷,分析画卷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风貌。学生通过观察,对画卷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对宋代社会生活深刻的认识。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历史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教材,传统教学无法将磅礴的历史场面和诸多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展示出来,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时,通过播放长城、兵马俑、大运河的图片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古代工程的伟大,树立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敬佩感及满足的自豪感。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形式,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让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充分发挥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学科教学的优势,使信息技术的运用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真正实现以多媒体为辅助、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使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多媒体形式给历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等问题。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利弊,更好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历史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偏差
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但一些课堂,却只见情节、音像、课件,少见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讲解也被媒体代替而弱化。其实,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不可能替代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所要把握的一个维度。然而,在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将教材中大段叙述历史事实的文字通过课件制作原样照搬呈现在屏幕上,让上课变成老师对着屏幕念、学生盯着屏幕看,教师由讲解员变成了放映员,让“人灌”变成“电灌”。还有的教师为了课堂内容的生动,不加选择地将违背历史史实的影视作品作为历史课程资源搬上屏幕上,这既忽视了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又浪费了多媒体这种教学资源,甚至误导了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不能简单地把书本内容搬上电脑,把答案投影呈现在屏幕上,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对于历史题材的影音资料,如记录片能真实地展现某一段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而那些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影视作品,由于它提供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但必须注意取舍,在去除违背历史事实的情节后才能作为历史课程资源。
3、追求新颖,忽视实效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手段,把教学情景中本可以通过录音机、幻灯投影、教具展示或在黑板上板演就能表现出来的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结果是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再通过各种软件剪辑拼接,费时费力。
至于课件的制作,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界面的优美、追求课件的有声有色。如有些教师的课件中经常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极力追求界面的美观性和完美性,这种做法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与教学内容无关而又十分抢眼的东西吸引,反而对教学内容极少关注,形成不喜欢看书做笔记的差生喜欢多媒体教学而优生不十分满意的尴尬局面。又如有些教学课件每个动画效果都加入声音,一节课风铃声、鼓掌声、爆炸声接连不断,很快就造成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难以继续保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
二、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将抽象、静止的历史信息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视频符号,部分地再现历史事实,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时效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感到陌生、难于理解,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引出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教师选用重点的习题、典型的史料与课堂教学讲练结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时效。如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卷,分析画卷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风貌。学生通过观察,对画卷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对宋代社会生活深刻的认识。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历史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教材,传统教学无法将磅礴的历史场面和诸多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展示出来,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时,通过播放长城、兵马俑、大运河的图片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古代工程的伟大,树立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敬佩感及满足的自豪感。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形式,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让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充分发挥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学科教学的优势,使信息技术的运用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真正实现以多媒体为辅助、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