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绘画能力的重任。本文就如何吸取范画精华,教会学生绘画技法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欣赏范画;掌握技法;发展思维
在我国一直流传着拜师学艺的风俗,其中拜师学画,就是先从模仿开始。范画教学体现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在实施新课改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思索、分析和认识范画教学的精华,发挥其作用,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一、欣赏中外范画,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地处山区农村,生源素质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美术启蒙教学的引导,不要说进行记忆和想象创作,就是直接进入对物写生的基础训练都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为了培养美术特长生,我采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大量的中外杰出的素描作品,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边欣赏边讲解,用丰富的图例向学生展示素描作品的艺术语言魅力和表现力,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想象力。同学们都感慨地说:“素描画真神奇,用单色也能记录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为学好素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临摹范画,点石成金
临摹是研究美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实际上没有哪个艺术家不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不去借鉴同一领域的前辈成果。如欧洲文艺复兴绘画大师米开朗基罗临摹乔托的作品,17世纪的伦勃朗临摹拉斐尔的作品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发现它的蓝本或具体摹仿的地方。
在素描教学上,我采用发散思维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借鉴范画,如以明暗造型为重点的石膏像写生,我拿前苏联学院派的素描作品给学生讲解,并要求学生通过临摹来加深对明暗规律的理解。以线造型为重点的训练,如中期人物写生,让学生鉴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素描作品,也是通过临摹来强化认识。当然,学习传统不是采用“照相机式”记录传统,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传统。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借石击玉。
“没有传统的图式就没有艺术”,但对传统应善学变通,各取所长,当自己能够毫不费力地将“传统”融入到自己的绘画语言系统时,你就逐渐发现了自我。
范画仅代表“一家之言”或“一派之言”,有它客观的局限性;提供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最佳答案”和“唯一结论”;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对范画中的一些技法表现,也要讲清楚什么地方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长处的同时,也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从大师范画中寻找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法
美术教学有它的原则和方法,需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分析画理时引入范画是不可缺少的教材。中外绘画大师对人体的比例、运动、解剖、结构以及构图、空间、透视、明暗规律等都作过深入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用圆形和方形来掌握人体比例,而米开朗基罗则用头作为计算单位来度量人体比例,他俩留下的精确图例成了后人研究人体比例的经典图式,而现在我们常用“立七坐五盘三半” 来学习人体比例。大师作品的丰富性、审美性和情趣的多样性,尤其对表现体积感、空间感这一基本原则的语言多样性,这在历代大师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证明。
示范教学,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美术技法上的操作,不看全过程是很难领悟其奥妙的。针对示范中出现的问题,或学生现场的提问,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学生会学得快、记得牢。王肇民先生在他的《画语拾零》中说:“我教素描,几乎是每堂课都只给学生提一点意见,错误之处让学生自己去改正,非至万不得已,是不会亲自动手去修改作业的,而把剩余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画素描……”因为学生的脑子反应比较灵敏,所以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按规范的程序作画,教师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马上都能模仿。在示范过程中遇到一些透视、人体解剖、色彩等知识时,要反复强调,提醒学生注意,不要认为以前已经讲过就可以省略。
教师在给学生演示范画时应该特别谨慎,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现场示范,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比较范画,激活思维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采用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互相观摩或讨论、评自己或评他人作品等方式,通过对多幅作品的比较,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汰劣择优,在此基础上再挑选几张优秀的留校作品或大师作品作为讲评时的比较范画,这有利于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自己的画与同辈人的“范画”放在一起,教师只要在身边轻轻点拨一下,“好”与“差”学生会欣然醒悟在分秒之间。诱导学生参与讲评作品的活动,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快乐地交流,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临摹范画与写生相结合
首先应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绝对不能以临摹教学代替写生或创作教学。二是指导学生面对范画作反向思维,临摹时回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样的“容颜”?范画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三是创造条件,回归生活。例如,根据范画的构图模式,摆一组相同的物体,把学生带到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从优秀作品中体会艺术的规律,从临摹中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是把学生循规蹈矩地训练成同样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2]王晓恩.高等美术院校考生必读·素描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
版社,1996.
(连平县忠信中学)
关键词:欣赏范画;掌握技法;发展思维
在我国一直流传着拜师学艺的风俗,其中拜师学画,就是先从模仿开始。范画教学体现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在实施新课改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思索、分析和认识范画教学的精华,发挥其作用,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一、欣赏中外范画,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地处山区农村,生源素质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美术启蒙教学的引导,不要说进行记忆和想象创作,就是直接进入对物写生的基础训练都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为了培养美术特长生,我采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大量的中外杰出的素描作品,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边欣赏边讲解,用丰富的图例向学生展示素描作品的艺术语言魅力和表现力,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想象力。同学们都感慨地说:“素描画真神奇,用单色也能记录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为学好素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临摹范画,点石成金
临摹是研究美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实际上没有哪个艺术家不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不去借鉴同一领域的前辈成果。如欧洲文艺复兴绘画大师米开朗基罗临摹乔托的作品,17世纪的伦勃朗临摹拉斐尔的作品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发现它的蓝本或具体摹仿的地方。
在素描教学上,我采用发散思维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借鉴范画,如以明暗造型为重点的石膏像写生,我拿前苏联学院派的素描作品给学生讲解,并要求学生通过临摹来加深对明暗规律的理解。以线造型为重点的训练,如中期人物写生,让学生鉴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素描作品,也是通过临摹来强化认识。当然,学习传统不是采用“照相机式”记录传统,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传统。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借石击玉。
“没有传统的图式就没有艺术”,但对传统应善学变通,各取所长,当自己能够毫不费力地将“传统”融入到自己的绘画语言系统时,你就逐渐发现了自我。
范画仅代表“一家之言”或“一派之言”,有它客观的局限性;提供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最佳答案”和“唯一结论”;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对范画中的一些技法表现,也要讲清楚什么地方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长处的同时,也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从大师范画中寻找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法
美术教学有它的原则和方法,需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分析画理时引入范画是不可缺少的教材。中外绘画大师对人体的比例、运动、解剖、结构以及构图、空间、透视、明暗规律等都作过深入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用圆形和方形来掌握人体比例,而米开朗基罗则用头作为计算单位来度量人体比例,他俩留下的精确图例成了后人研究人体比例的经典图式,而现在我们常用“立七坐五盘三半” 来学习人体比例。大师作品的丰富性、审美性和情趣的多样性,尤其对表现体积感、空间感这一基本原则的语言多样性,这在历代大师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证明。
示范教学,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美术技法上的操作,不看全过程是很难领悟其奥妙的。针对示范中出现的问题,或学生现场的提问,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学生会学得快、记得牢。王肇民先生在他的《画语拾零》中说:“我教素描,几乎是每堂课都只给学生提一点意见,错误之处让学生自己去改正,非至万不得已,是不会亲自动手去修改作业的,而把剩余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画素描……”因为学生的脑子反应比较灵敏,所以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按规范的程序作画,教师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马上都能模仿。在示范过程中遇到一些透视、人体解剖、色彩等知识时,要反复强调,提醒学生注意,不要认为以前已经讲过就可以省略。
教师在给学生演示范画时应该特别谨慎,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现场示范,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比较范画,激活思维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采用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互相观摩或讨论、评自己或评他人作品等方式,通过对多幅作品的比较,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汰劣择优,在此基础上再挑选几张优秀的留校作品或大师作品作为讲评时的比较范画,这有利于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自己的画与同辈人的“范画”放在一起,教师只要在身边轻轻点拨一下,“好”与“差”学生会欣然醒悟在分秒之间。诱导学生参与讲评作品的活动,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快乐地交流,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临摹范画与写生相结合
首先应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绝对不能以临摹教学代替写生或创作教学。二是指导学生面对范画作反向思维,临摹时回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样的“容颜”?范画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三是创造条件,回归生活。例如,根据范画的构图模式,摆一组相同的物体,把学生带到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从优秀作品中体会艺术的规律,从临摹中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是把学生循规蹈矩地训练成同样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2]王晓恩.高等美术院校考生必读·素描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
版社,1996.
(连平县忠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