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高思超,男,1980年生,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苏平,男,1980年生,四川省广元市旺苍中学历史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甲午陆战”,商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7—0030—02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占有特殊地位。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那些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值得大书特书,这些历史人物和事迹不仅令人产生敬意,更是用来教化学生的好例子。因此,历史教科书对这部分史实的呈现和描述尤其值得注意和重视。笔者详细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及各个版本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后,认为教科书在处理“陆战”的史实方面还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教科书中关于“陆战”的描述和评价太单薄。与“海战”比较起来,甲午“陆战”在内容上明显少了很多。另外,各种影片对海战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现”,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中、日两个国家在海上进行的一场战争。当然,甲午战争中海战的胜败对战争的结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海战中出现了诸如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等誓死抗战到底的英雄人物,海战确实值得重视,可是这并不和同时重视陆战相矛盾。陆战方面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抗战英豪,抗战效果也不比海战逊色。比如,陆军将领马玉岜的抗战:“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马玉岜指挥毅军一营和盛军三营决不退让,‘拼死防战,弹丸乱飞,不可向迩’。……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将领即早闻马玉良‘剽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虚传。”据日方记述当时的战争:“两阵相对,铳击最烈。俄而,清国大兵来袭,(若月)大尉以众寡不敌,弃垒而退。更又励众再三突击之,死伤甚多,大尉亦被伤。其他将校多死伤,曹长亦乏。兵队分散于各阵中,士官无一人者。”还有左宝贵的抗战:平壤城北是平壤之战的主战场,当时奉命防守城北的奉军兵力仅1500人,还不到日军进攻城北兵力的1/5,关键时刻统帅左宝贵激励将士说:“吾辈安食厚禄重饷数十年,今敌失约背盟,恃强侵犯,正好愤忠义,扫尽边氛,上纾九重东顾之忧,下救万民西奔之苦。社稷安危,兆在斯时!进则定有异常之赏,退则加以不测之罚。我身当前,尔等继至,富贵功名,彼此共之。”另外,在保卫本土的辽东之战中,年近75岁的宋庆统率的毅军与日军进行了数次大战。其中,大平山之战从早上打到晚上,是甲午陆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依克唐阿和聂士成协同作战,巧用运动战,积极防御,使日军没能越过辽阳东路的防线。徐邦道指挥的土城子伏击战也是一场漂亮的胜仗。鸦片战争中,镇江之战英军死亡39人、伤130人,相当于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伤亡的总和。而在辽东之战中,仅日本第一军就死亡387人,其中包括14名军官;伤2243人,包括84名军官。总计减员4759人,占第一军总数的1/6。可见辽东之战的激烈,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二,教科书对威海“陆战”的评价不准确。经过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但主力都回撤到威海卫。1895年初,日军进犯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教科书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简单归为李鸿章“避战自保”的作战方针,如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其实,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直接原因是:威海陆军的防守不力。关于这一点几本历史教科书都没有明确指出来,这样既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又影响了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与历史求真、求实的精神不相吻合。国内研究甲午战争的专家戚其章先生根据史料考证,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
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荣说:“(威海)南帮炮台失守,误却大局。”千总郑祖彝:“威防不守,一误于南岸,再误于北岸。当南岸失守时,丁军门不肯带船避敌者,以护军驻一孤悬之刘公岛,依海军为命,岂可如南北岸之陆师炮台,明知海军依之为命,竟不战而溃,置之不理也。要其所以敢溃者,因各有专权,无人节制敌。”丁汝昌自尽的前几天,派专弁送信给刘含芳,极其痛心地写道:“当南岸未失以前,昌与张文宣等曾挑奋勇,备事急时即往毁炮。讵料守台官既不守,又不许奋勇入台,又竟以资敌,反击船、岛,贻害不浅。此船、岛所以不能久撑也。”
威海陆路全失之后,给剩余的北洋海军主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戚先生在其著作中详细分析了这一情况:
由于威海陆路失陷后得不到解救,带来了以下恶果:
一、陆上炮台、特别是南帮炮台之陷,使日军得以用各台大炮猛击刘公岛和港内舰队,并击毁了靖远舰,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日军既完全占领威海陆地,这才有可能破坏防口拦坝,派鱼雷艇进港偷袭,炸毁了旗舰定远和来远,使北洋舰队彻底失去了出海作战的能力。
三、日军利用威海南岸三台的猛烈炮火,与威海口外的日军舰队实行夹击,将日岛炮台击毁,从此便专攻刘公岛,使北洋舰队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再无回旋余地。
由此可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与威海陆军的防守不力有莫大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将原因归结为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或者是丁汝昌的“严重失误”,而是应该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历史结论。
责任编辑:豆艳荣
苏平,男,1980年生,四川省广元市旺苍中学历史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甲午陆战”,商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7—0030—02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占有特殊地位。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那些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值得大书特书,这些历史人物和事迹不仅令人产生敬意,更是用来教化学生的好例子。因此,历史教科书对这部分史实的呈现和描述尤其值得注意和重视。笔者详细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及各个版本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后,认为教科书在处理“陆战”的史实方面还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教科书中关于“陆战”的描述和评价太单薄。与“海战”比较起来,甲午“陆战”在内容上明显少了很多。另外,各种影片对海战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现”,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中、日两个国家在海上进行的一场战争。当然,甲午战争中海战的胜败对战争的结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海战中出现了诸如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等誓死抗战到底的英雄人物,海战确实值得重视,可是这并不和同时重视陆战相矛盾。陆战方面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抗战英豪,抗战效果也不比海战逊色。比如,陆军将领马玉岜的抗战:“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马玉岜指挥毅军一营和盛军三营决不退让,‘拼死防战,弹丸乱飞,不可向迩’。……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将领即早闻马玉良‘剽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虚传。”据日方记述当时的战争:“两阵相对,铳击最烈。俄而,清国大兵来袭,(若月)大尉以众寡不敌,弃垒而退。更又励众再三突击之,死伤甚多,大尉亦被伤。其他将校多死伤,曹长亦乏。兵队分散于各阵中,士官无一人者。”还有左宝贵的抗战:平壤城北是平壤之战的主战场,当时奉命防守城北的奉军兵力仅1500人,还不到日军进攻城北兵力的1/5,关键时刻统帅左宝贵激励将士说:“吾辈安食厚禄重饷数十年,今敌失约背盟,恃强侵犯,正好愤忠义,扫尽边氛,上纾九重东顾之忧,下救万民西奔之苦。社稷安危,兆在斯时!进则定有异常之赏,退则加以不测之罚。我身当前,尔等继至,富贵功名,彼此共之。”另外,在保卫本土的辽东之战中,年近75岁的宋庆统率的毅军与日军进行了数次大战。其中,大平山之战从早上打到晚上,是甲午陆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依克唐阿和聂士成协同作战,巧用运动战,积极防御,使日军没能越过辽阳东路的防线。徐邦道指挥的土城子伏击战也是一场漂亮的胜仗。鸦片战争中,镇江之战英军死亡39人、伤130人,相当于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伤亡的总和。而在辽东之战中,仅日本第一军就死亡387人,其中包括14名军官;伤2243人,包括84名军官。总计减员4759人,占第一军总数的1/6。可见辽东之战的激烈,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二,教科书对威海“陆战”的评价不准确。经过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但主力都回撤到威海卫。1895年初,日军进犯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教科书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简单归为李鸿章“避战自保”的作战方针,如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其实,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直接原因是:威海陆军的防守不力。关于这一点几本历史教科书都没有明确指出来,这样既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又影响了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与历史求真、求实的精神不相吻合。国内研究甲午战争的专家戚其章先生根据史料考证,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
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荣说:“(威海)南帮炮台失守,误却大局。”千总郑祖彝:“威防不守,一误于南岸,再误于北岸。当南岸失守时,丁军门不肯带船避敌者,以护军驻一孤悬之刘公岛,依海军为命,岂可如南北岸之陆师炮台,明知海军依之为命,竟不战而溃,置之不理也。要其所以敢溃者,因各有专权,无人节制敌。”丁汝昌自尽的前几天,派专弁送信给刘含芳,极其痛心地写道:“当南岸未失以前,昌与张文宣等曾挑奋勇,备事急时即往毁炮。讵料守台官既不守,又不许奋勇入台,又竟以资敌,反击船、岛,贻害不浅。此船、岛所以不能久撑也。”
威海陆路全失之后,给剩余的北洋海军主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戚先生在其著作中详细分析了这一情况:
由于威海陆路失陷后得不到解救,带来了以下恶果:
一、陆上炮台、特别是南帮炮台之陷,使日军得以用各台大炮猛击刘公岛和港内舰队,并击毁了靖远舰,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日军既完全占领威海陆地,这才有可能破坏防口拦坝,派鱼雷艇进港偷袭,炸毁了旗舰定远和来远,使北洋舰队彻底失去了出海作战的能力。
三、日军利用威海南岸三台的猛烈炮火,与威海口外的日军舰队实行夹击,将日岛炮台击毁,从此便专攻刘公岛,使北洋舰队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再无回旋余地。
由此可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与威海陆军的防守不力有莫大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将原因归结为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或者是丁汝昌的“严重失误”,而是应该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历史结论。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