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花会琐谈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g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北京城,庙宇梵宫星罗棋布,佛事活动四季频繁,几乎每隔半月便有一次庙会,因此,与庙会息息相关的民间花会,也日趋发展起来。其组织之严密,技艺之高超,影响之深远,均值得一谈。
  民间花会源远流长,早自汉代即有之,彼时称作“百戏”,宋、元时称“社火”,其活动内容多为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等。南宋范成大对它的评论是:“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以来,由于满族统治阶级及八旗庶民皆迷信神佛,从而使民间诸般花会披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进入晚清后,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与推崇,京城内外的民间花会组织不断扩大,种类逐年增加,技艺日臻高超,影响日趋深远。迄今有些会种,依然活跃在北京乃至全国诸多城镇乡村。
  绚烂多彩的民间花会,旧京谓之“走会”或“过会”。因其从会首家出发,前往寺庙朝顶进香,总要穿街过巷,边走边练,故曰“走”或“过”。凡名刹开放之日即走会之日,如正月初二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祭财神,三月初三东便门里太平宫王母娘娘蟠桃圣会,四月十八日妙峰山碧霞元君诞辰,五月初十宣武门外都城隍庙城隍出巡,六月二十四日崇文门外关王庙把关(云长)老爷磨刀,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什刹海广化寺盂兰会等等。届期各会云集于山门内外,歌之舞之,极一时之盛。
  花会中的领袖曰“会首”,内部人则称这为“把儿头”或“大督管”,非德高望重、有钱有闲者,莫敢就其位。辅佐会首主持会务者谓之“前引”,一般由两位谙于会规、巧舌如簧、精明干练的中年人充任。会中之成员,统称为“会友”,均系五行八作中的穷苦劳动者与虔诚的佛教徒。
  凡愿参加某档花会者,首先熟习并承认其会规,由充当中人(即介绍人)的老会友口传心授。其条目甚多,诸如“心有神佛,勿生邪念”、“笼箱自带,茶饭不扰”、“善事多行,莫与人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带着神秘与迷信色彩的会规,是促使众多会友团结共事的一条纽带。其人际关系就像古代的梁山好汉那样,“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旧京民间花会,有文武之分,文会不表演任何技艺,其宗旨只是虔诚地为寺庙神佛奉献供品,并为各路香客热情而无偿地服务。每届各大庙会之期,文会还须先行一步,在通向山门的各条道路上高搭席棚,并设方桌、条凳、炉灶、茶具等物,以备众香客及武会之友休息兼饮茶进食之用。
  文会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这些虔诚的佛教徒,平素各操其业,自食其力;每遇庙期走会,便暂停营业,心甘情愿地服从本会大督管的调遣,挑一副沉甸甸的“笼子”,内装供品及服务所需之品,步行一二十里土路,乃至三四十里山道;一身臭汗,两脚血泡,却分文不取,毫厘不要,且满面春风,毫无怨艾。其对佛的一片虔诚,可见一斑。
  文会名目繁多,诸如专为佛教献四季鲜花的“献花老会”(多由丰台花农组成),为佛敬献高香的“盘香老会”,为佛敬献月饼与蜜供的“供碗老会”,为沿途所设茶棚贡献茶叶的“茶叶老会”,为沿途所没饭棚贡献食品的“馒头老会”,为茶棚、饭棚盘炉砌灶的“巧炉老会”(皆由炉匠组成),为沿途各棚帐提供夜间照明所用蜡烛或油灯的“燃灯老会”,为男女香客义务修鞋的“缝绽老会”(皆由皮匠组成),此外还有负责搭建席棚并捐献苇席、杉篙的“拜席老会”(皆由棚铺匠人组成),以及“献盐老会”、“粥茶老会”、“绳络老会”、“修路老会”等等,不胜枚举。其所以皆名之曰“老会”,盖言其历史悠久且受“皇封”也。
  庙会期间,各种文会所搭之席棚鳞次栉比,一面面绣着“某某老会”黑字的三角形杏黄旗高挑于半空中,被徐来的清风吹得飘飘悠悠,与次第而来的一档档武会及三步一叩首的还愿香客构成一幅富于神秘色彩的立体画卷。
  文会每年糜费颇巨,会首尽管因此而倾家荡产亦毫不心疼,此等“无我”之精神恰恰符合佛教的本意。
  文会是各大庙会的慷慨赞助者与热情的组织者,但最能烘托庙会气氛的则非武会莫属。旧京大小武会近百种,而最常见且必不可少者,仅十余种而已。
  每次走会,居首位者曰“开路”(亦称耍钢叉或舞钢叉),演练时钢叉上下翻腾,左右旋转,银光四射,响声哗然,大有逢山开路,不可阻挡的雄浑气势。紧随其后是“五虎棍”,以勇猛、火暴见长,表演赵匡胤等与董家五虎搏斗的故事。因其师承不同又有“少林棍”、“跟斗棍”、“五路打虎”及“藤牌少林棍”之别。
  继之是“高跷”。那十四副八十五厘米高的杉木腿子谓之“辖客木”,象征着山门前拦路的木栅。踩跷者个个披红挂绿,浓施粉黛,分别扮演渔樵、村妇、文武扇等人物,频击锣鼓,尽情戏逗,翻滚跳跃,无一闪失。
  步“高跷”之后尘者,乃为“中幡”。凡练中幡之会友,皆为彪形大汉。其幡高两丈,面质为红缎,上绣“晃动乾坤定太平”七个黑缎字,系于碗口粗的竹竿上,顶部缀以串串铜铃及筒状花伞,总共约四十斤。此物象征庙前之幡杆。按空门旧观,庙前幡杆平素只有木杆耸立,诵经有所“悟”时,立即挂幡于杆上,以告四方。故表演中幡时,总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尤其是路经牌楼时,必须竭力将中幡扔向半空中,使其逾越牌楼而落下。表演者跑过牌楼后,以肩部或肘部承接;偶有以前额承接者,则更为精彩;至于以双手承接,虽美其名曰“怀中抱月”,然实属下乘也。正因其难,故旧京有“中幡怕过牌楼”之俚语。
  中幡之后是“狮子会”。此会所耍之狮子以“太狮”(即大狮子)为主,“少狮”为辅。太狮是娘娘庙山门前左右一对石狮子的象征。旧京狮子会以朝阳门外东坝的“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最负盛名,这对自清代乾隆年间传下来的青黄太狮,造型雄伟、凶猛,舞动起来精神抖擞,粗犷有力,节奏明快。它出动时,各路狮子都要闭目颔首,匍匐在地,为其让路,因此而受皇封。
  列于狮子会之后者,依次是“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又名“莲花落”或“什不闲”)、“神胆”(即大鼓)。十三档花会排列有序,督旗迎风招展,锣鼓响彻云天,绵延数里。
  最近两年,北京街头出现一种新景观:成群结队的中老年妇女,身着彩衣,浓施粉黛,于清晨或黄昏,占据街头宽敞地带大扭特扭其秧歌,以此自娱兼可锻炼身体,而于客观上,却为本已极度喧嚣的城市再添几分热闹。
  如今北京妇女所扭之秧歌,由清代之“地秧歌”演变而来。原始之地秧歌,是一种时令性极强的民间花会,随妙峰山等处各大庙会而出演,且皆由男性彩扮成头陀、渔翁、渔婆、樵夫、农夫、傻公子、傻公子老婆以及文扇、武扇(手中持折扇)、俊鼓(小生扮相击鼓)、旦锣(青衣扮相打锣)等十余个角色,以俚歌小曲、诙谐对话、幽默动作表演八仙或梁山伯的故事等。
  秧歌在各大庙宇山门前演出时,其内容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演唱”五部分。它的舞蹈动作是根据头陀的几套基本动作演变成六十四个套路,节奏明快,强弱对比鲜明,动作幅度大,刚劲沉稳,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并吸收了戏曲表演技巧,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与统一,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
  地秧歌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花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对北京人尤其是儿童产生了极大影响。清顺治进士施闰章《愚山先生诗集·灯夕口号诗》曰:“秧歌推击惹闲愁,乱簇儿童戏未休;见说寻常歌舞竞,大头和尚满街游。”并自注云:“都下儿童、竞唱秧歌,击椎相应,又扮大头和尚为戏。”其诗并注中所云“大头和尚”者,即“大头和尚度柳翠”之神话故事:王母瑶池仙女柳翠思凡下界,罗汉度其重上天宫。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
  自清初至民国期间,北京城内及郊区表演地秧歌的花会组织凡二十余档,其资格最老者当数朝阳区弘寺地秧歌老会,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历史,素享盛名,可谓鲁殿灵光。
其他文献
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经常把五福临门、三阳开泰一类的话挂在嘴边,但要问起五福的具体所指,大多数人可能会一片茫然。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
期刊
有个贵族走到张裁缝的店里,张裁缝问:“客人想做什么?”贵族不语。  张裁缝接着说:“客人是要做衣服吗?”  贵族点头。  张裁缝又问:“想做什么样的?”贵族抬头,不语。  张裁缝继续问:“客人想用什么布料?”贵族还是不语。  张裁缝接不下去索性拿来量尺准备给贵族量身。贵族推开张裁缝,走了。  “神经病”,张裁缝骂到。  贵族又来到王裁缝店里,王裁缝忙迎道:“这位贵客是想做件礼服吧?我这有上好的面料
期刊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
期刊
中国从汉朝起就有接纳庶民来访的专职机构。唐朝的信访受理,有一整套运作规则。宋朝的投诉上访,要收费取保,申报住址。    两汉设立公车署    两汉以公车署为中央信访接转机构,该制度沿袭到魏晋南北朝,唯隶属关系常有变化,如三国魏时,公车署归皇宫警卫司令(卫尉)领导,东晋和南朝宋、梁的公车署,归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门下省领导。总体上看,该机构一直是除行政、司法乃至监察系统以外君主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
期刊
壹    秦朝泗水郡的一个小小的亭长,提了三尺剑,斩蛇起义,几年杀伐下来,竟然取得天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几年前,在秦都咸阳,刘邦有幸亲眼观看始皇帝出行的盛况,那一派不可一世的天子气象,直将这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震慑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中,年轻的亭长唯有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刘邦心里当然明白,那不过是爱开玩笑的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玩笑话。而今,笑话变成了现实,布衣真的做成了皇帝。除了相信命,
期刊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居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
期刊
近日,一本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的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诸多不当之处,比如把林黛玉这个名字译成“放荡的女人”,刘姥姥信了基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近十万网友对《红楼梦》在海外遭到“恶搞”进行了强烈抨击。   其实,西方对中国经典的误读不尽于此,《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著作均陷入被误读的怪圈。与此同时,东方也在误读着西方。巨大的文化鸿沟,意识形态的规范,商业动机的
期刊
远远的,我们眺见一位面容清癯的少年骑着一匹瘦马从唐朝溟濛的雨雾中走来,瞧他的装束,一袭宽松的青布袍罩着羸弱的身体,难说是贫寒,是落魄,还是飘逸。惟一显眼的,是别在他腰间的那只锦囊,不知作何用处?少年的神情痴痴的,口中念念有词,时不时还用纸片记下些什么,随手纳入囊中。那匹瘦马乖极了,它好像完全懂得少年的心性,专拣风景旖旎的地方盘桓,当少年轻轻拍一拍它的脊背或拉一拉它的鬃毛时,它就停下脚步来,嚼两口青
期刊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
期刊
生在古代中国,不论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香。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容臭(臭:气味)”,即香囊,佩于身边,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说身上披带江离和白芷,又以兰草作佩饰;《礼记》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