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识分子从后台到前台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秦朝泗水郡的一个小小的亭长,提了三尺剑,斩蛇起义,几年杀伐下来,竟然取得天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几年前,在秦都咸阳,刘邦有幸亲眼观看始皇帝出行的盛况,那一派不可一世的天子气象,直将这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震慑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中,年轻的亭长唯有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刘邦心里当然明白,那不过是爱开玩笑的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玩笑话。而今,笑话变成了现实,布衣真的做成了皇帝。除了相信命,刘邦还能相信什么呢?
  布衣真的做成了皇帝,刘三也改了大号曰刘邦。这个传奇不仅仅是刘邦的传奇,更是中国历史的传奇。封建贵族的政治在暴力革命中烟消云散,在刘邦这里,历史似乎是轻松地拐了个弯,步入一个平民政治的新时代。
  在史书的记载里,这个泗水亭长乃是一个活脱脱的无赖平民:豁达大度并且还有一分乡下人的幽默,不事生产并且喜好美酒和美女,还有,与人说话满口脏字并且动辄骂娘。刘邦的朝廷班底,也大多是清一色的平民:周勃织草席为生,间或也在办丧事的队伍里吹吹箫;灌婴走村串户,贩帛糊口;娄敬为人挽车;樊哙则更绝,乃是一杀狗的屠夫;申屠嘉为步卒;萧何、曹参不过是刀笔之吏。其他如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也都是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
  史学家把刘邦朝廷的这种情形名之曰“布衣将相之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平民政府”。平民自有平民的好处,这个新兴的阶级一穷二白,如同一张白纸,正可以无所顾忌并且生气勃勃地开辟新局。事实也正是如此,这群平民的崛起,其势如暴风骤雨,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莫可阻挡。秦帝国瓦解了,六国贵族及其后裔则风流散尽,便是那唤作“西楚霸王”的楚国贵族,也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但是,平民也有平民的致命缺陷。他们缺少知识,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这必然妨害他们的头脑和眼光。许多时候,他们会执著于眼前的实利,陶醉于既得的享受,一时的得胜,甚至会让这帮人欢喜得不思进取。一种宏远的眼光与深邃的思想,在刘邦集团那里,无论如何是不具备的。
  
  贰
  
  更加致命的是,这个缺少知识和文化的集团,分明对于知识和文化有着一种本能的鄙视乃至仇恨。陈留高阳人郦食其,着了儒衣和儒冠来见刘邦,刘邦不见,还让使者传话说:“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素有“狂生”之名的郦食其只好气急败坏地高呼:“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儒士一变为颇具流氓气息的“壮士”,刘邦这才破例一见。
  天下平定了,刘邦仍旧不能意识到知识和文化的力量。楚人陆贾是颇具纵横之才的儒生,以宾客身份侍从刘邦,成为沛公幕府难得一见的文化人,但刘邦欣赏的也仅仅是陆贾的口辩才华,常派遣他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征战天下或许可以单以力胜,治理天下却需要文化的力量。陆贾识时务,晓权变,昔日他能忍受刘邦的无知,现在再也不能忍受了,他要为这个质朴少文的军功集团做些文化启蒙的工作。史载,陆贾时时在而今的高皇帝面前谈论《诗》、《书》,每一次谈论,刘邦都十分反感,有一次甚至还惹起刘邦的一顿臭骂:“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只是此时的陆贾不再含糊,他回敬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接着又苦口婆心地讲述了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治国之道,这一次,刘邦居然被打动了,陆贾也就趁势开始为大汉帝国擘画文化蓝图。
  叔孙通也是沛公幕府难得一见的文化人。他是鲁国的儒生,秦时即待诏博士。较之陆贾,叔孙通更通晓时变,也更善于与时俱进,秦盛事秦,秦亡事楚,楚亡事汉,这一切他做起来都如鱼得水。汉王照例讨厌他的一身儒服,他就改穿楚人样式的短衣。他为汉王举荐人才,全是以勇力闻名乡里的强盗大猾,跟从他的百余名儒生弟子,竟无一人在举荐之列。弟子们私下里骂他,他就反问他们,现在正是力战的非常时期,你们有力吗?你们能战吗?
  待到汉王以力定天下,叔孙通果然更能大显身手。他为汉家做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便是率众弟子及鲁国儒生制定朝仪。此朝仪兼采古礼和秦仪,意在张扬大汉天子的威势,凸显法家“君尊臣卑”的政治理念。昔日的汉家朝廷就像一个乱哄哄的大军营,上朝的都是随同刘邦出生入死的功臣,他们饮酒争功,醉了就狂呼乱叫,严重的时候,竟然拔剑击柱,大打出手。叔孙通的朝仪将此乌烟瘴气扫荡殆尽,代之以一套庄严肃敬的君臣之礼。新朝仪演练的那一天,一切如仪,满朝文武的朝拜,让刘邦终于找到了做皇帝的感觉。
  尽管有陆贾和叔孙通这样的儒生点缀汉廷,布衣将相之局却不曾有多大的改观。在武力功臣的把持下,知识人很难有仕进的机会,这种局面几乎一直维持到汉武帝初年。贾谊年少即通诸子百家之书,20余岁成为文帝朝最年少的博士。文帝对这位洛阳才子颇为器重,一年中多次予以破格擢升。眼看就要位列公卿了,贾谊却遭到了军功老臣的排挤,周勃、灌婴等一致谗害他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无奈,只好疏远贾谊,改任长沙王太傅。可怜的洛阳才子,就这样成了屈原之后又一个“不遇”的典型。
  
  叁
  
  与中央朝廷大不相同,汉初的藩国却是思想活跃、文采斐然的文化沃土。此时,去古未远,养士的风气仍旧浓厚,士人也还保持着战国时期自由游走的游士风采。重要的是,汉初大封诸侯,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下还杂有封建制的遗存,藩国的势力很大,俨然独立王国,它们的存在,为诸侯王养士提供了条件,也使士人的自由游走成为可能。还有,功臣集团把持朝政,妨碍了士人在中央朝廷的晋身之路,除了走向藩国,他们还能走向哪里呢?
  邹阳、庄忌、枚乘等游士来到了吴国。他们都留有战国纵横家遗风,以文辩驰名天下。吴王刘濞乃高祖亲封的同姓王,一向骄贵,吴又有铜山海盐之利,于是广招亡命之徒,私自铸钱煮盐,一时富甲天下。四方游士纷纷涌向富庶的吴国,刘濞也厚待游士,欲借以扩充势力。到景帝时,经过四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吴王在汉天子眼中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一面是朝廷的步步摧折,一面是刘濞的蠢蠢欲动,最终演成吴楚七国的大叛乱。
  “七国之乱”实为大一统秩序的反动。渴求天下秩序定于一,一直就是百家争鸣以来士人的一种情结。经由秦末的混乱之局,士人更是祈盼由一人整治天下秩序,所以,面对刘邦以布衣之身平定天下,汉初士人大多为之欢欣鼓舞。来游吴国的邹阳、枚乘之辈,以他们纵横家的眼光,观出了此间的历史大势。他们知道,眼下的藩国,比如刘濞的吴国,它们的兴盛一时,至多不过是往昔封建制的回光返照而已。所以,当发现刘濞确有谋反之志时,邹阳和枚乘都曾上书苦心劝阻。在邹阳的说辞里,诸侯不过是一些鹰类的鸷鸟,而汉天子则是凶猛的大鹗,两方的实力对比,简直就不成比例。枚乘的游说也充满比喻性的说辞,他将吴王的恣意妄为比作“一缕之任千钧之重”,又比作“抱薪而救火”,或者“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预告了吴王的灾难性后果。
  但是吴王依然执迷不悟,邹阳、枚乘等不得不游至梁国。梁王刘武乃景帝同母弟,最受天子和窦太后亲爱,宫室车马之盛拟于天子,珠玉宝器之多过于京师。梁国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游士集散地,四方豪杰和山东游士多会于此。梁王政治上野心勃勃,欲求立为太子,山东纵横之士,如齐人羊胜、公孙诡之辈,正可以为之谋划奔走。梁王还颇好辞赋,这些纵横之士在谋划奔走之余,或游观射猎,或风流宴集,枚乘、庄忌、邹阳甚至羊胜、公孙诡,都是梁苑雅集时的作赋好手。
  梁苑的风流儒雅甚至还吸引了远在京师的司马相如。此时,司马相如正在朝中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这位风流才子的日常工作,便是侍从景帝格斗猛兽。正在郁闷之中,梁王来朝了。此次随从的正有枚乘、邹阳之徒,司马相如与他们一见如故,谈说甚欢。枚乘、邹阳等人走后,司马相如即刻称病辞职,来游梁国,过了几年与英俊并游的日子。因为有了司马相如,梁苑更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尤其是苑中的宴集赏雪,成为千古文人怀想不已的风流雅事。
  还有淮南和河间两国,也是当时游士喜游之国。淮南河间,一浮华一朴实,南北相映,皆蔚为大国。淮南王刘安崇尚辞赋,又致力于扩充势力,藩国气质近乎梁吴;而河间献王刘德喜好书籍,修学好古,天下儒士,多从其游,其质实之风,在众多藩国中一枝独秀。
  只是游士们自由浪漫的好日子,不会太多了。“七国之乱”业已平定,中央朝廷仍在紧锣密鼓地“削藩”,而且朝廷自身也在努力变成一个文治的政府。游士们游走的空间在一天天缩小,而通往朝廷的仕进之路,却一天天畅通起来。
  文化的熏染,文化精神的养成,以渐不以骤,全然不似急风暴雨式的易姓革命。由一个质多文少的平民政府转化成一个平民的文治政府,应该说,这是一种趋向,一种历史的必然。只是大汉王朝几乎还没有迈开步子,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士人真要涌进朝廷成为知识分子官僚,也就是士大夫,还必须等到汉武亲政。正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改变了士人的命运,自然,也改变了大汉帝国的命运。
  
  肆
  
  汉初的草莽气息和文化荒芜几乎持续了七十年。其间近四十年为文景之世,它以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休养生息要在因循简易,仁惠宽俭,实不过是汉廷一时的权宜之计。创造传奇的英雄时代业已逝去,创造新的传奇则尚需时日,此间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一些创造力相对平庸的所谓“继体守文之君”。特定的历史情势已为文景设定好了角色,他们选择黄老之学作为治国之道,积极地看,为大汉帝国的崛起积累了元气;消极地看,务在养民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如果细究起来,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只是一种表象,骨子里却是尊崇刑名法术。循名责实,行一点法术,再加一点恭俭,便成了“无为而民自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景朝的政治,是一种粗放并且软化了的法家政治。
  汉初黄老之学中的人物,今天只能从历史里看出一些模糊的身影。最著名的应当是盖公,或许正是经由他,黄老之学得以走进朝廷。曹参来到盖公所在的齐国做丞相,下车伊始即召集长老和儒生,请教治理百姓之道,百余名儒生竟言人人殊,令曹参不知何从。机会留给了黄老之学,盖公顺理成章地做了曹参的智囊。盖公的治民之道不外“清静”二字,所谓“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按照盖公所言治齐,“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在齐国,儒学甚至尚未与黄老之学展开正面交锋,便败下阵来。
  后来,曹参继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之约束”,这便是著名的“萧规曹随”。曹参将相齐的地方性经验上升为整个帝国的经验,他的丞相府充满了木讷少文的忠厚长者,这群老者无所事事,只管日夜饮酒。有些朝中大员实在忍无可忍,就到丞相府进言。曹参的办法很绝,来人一进丞相府,便招呼饮酒,并且一定要饮最好的酒。一巡酒下来,来人想说话了,曹参就再令上酒,直到客人酩酊大醉为止。
  
  伍
  
  汉武帝即位第六年,窦太后崩。汉武帝亲政后的大汉帝国,才真正步入不可一世的“汉武时代”。此时,阻碍儒学崛起的势力一一消退,武帝更锐意推明孔氏,表彰六经。一向崇儒的田蚡做了丞相,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正式遭到罢黜,在立五经博士的基础上,朝廷又为博士官置弟子员,同时劝以官禄,通一经以上者即可入仕。一个新的儒学时代到来了。
  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大儒董仲舒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武帝初即位,举贤良文学百余人,董仲舒即在被举之列。武帝三次制诏,董仲舒三次对策,遂脱颖而出。其对策大意,在于去刑法而任教化,而若任教化,则必独尊儒道。可见“罢黜百家”之议,实最早出自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也给年轻的天子以巨大震撼:表彰六经,以儒家之道治理天下,即是“退而更化”。明曰“退”,实则“进”,表面看是“复古”,实际上却是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创新。
  不过,汉武帝向以“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著称,他喜好儒术,更多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董仲舒和公孙弘在汉武朝的不同遭遇,正可说明汉武儒学的真相。董仲舒对策胜出,却仅派任江都王相,其间一度废为中大夫,甚至还因言灾异而获死罪,有诏特赦,才保全性命。后董仲舒改任胶西王相,因惧怕日久获罪,不得不称病免归。而公孙弘,不过是曲学阿世之辈。治学上,公孙弘并非独治儒学,还颇习文法,更擅长以儒术缘饰吏事。对如此一介俗儒,汉武却尤其器重,十年间由博士而至丞相封侯。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是汉代士人常说的一句套话。汉武帝正是“非常之人”,也果真建有“非常之功”。在他的手上,大汉朝廷终于发现了文化的力量,认清了儒学的真相,从而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完成了由质向文的全面转型。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士人,也由游士一变而成“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士大夫。于是,大汉帝国自此进入一个全面崛起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读书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记得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其实不尽然。我把现在的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
期刊
上海人,对人对己的最高评价是“拎得清”。  看一个人是不是“拎得清”,在上海的公交车上最典型、最形象、最生动。    上车前,必须先“拎得清”    到啥个地方,乘什么车子,坐几站,再换什么车,在什么站点换,都必须一清二楚。如果有个人坐过了站,还大叫大嚷,一车的乘客都会白眼相对,嘀咕一声:“做梦一样……介拎不清!”如果乘了相反方向的车,则被众人视作“拎不清”,目光里流露出来的分明有一种鄙夷。当然,
期刊
站在前门里头往外看,看到的是历史的流变;站在前门外朝里端详,看到的是商人的更替。    上溯600年,前门大街最初介入市民生活还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在此之前,它是天子赴天坛祭天的御用街道,大部分时间处于戒严状态。而那里的居住者,多是一些仰望权势的达官与富豪。   按照中国古代前朝后市的首都规划,皇帝眼皮子底下是不能够存在商业的。明朝末年则成为徒具形式的过去。   嘉靖年间,商业的种子已经根深蒂固,经
期刊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的一天,又到了京城贡院街放榜的日子。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以来的第31个春天,而这次放榜所公布的是京城南京举行的明代第9次科举考试的结果。  众多举子都在翘首细看:第一名陈安,籍贯闽县(今福建省);第二名尹昌隆,籍贯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第三名刘仕谔,籍贯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考试已经结束,结果总是残酷的,自是几人欢呼雀跃、几人黯然叹息。  一张皇榜将成绩昭告
期刊
自从索马里海盗事件引起全球注意后,我就想到了中国成语“盗亦有道”这四个字。  说到“盗亦有道”,语出《庄子》。古时有个叫柳下跖的是大盗,故又名盗跖。他的弟兄问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跖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想成为大盗是
期刊
铜钱砸出来的朝代    一枚“大宋通宝”,背刻“当拾”二字,价值15万元以上;一枚“崇宁通宝”,字体清瘦刚劲,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最便宜的却只需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千年前的宋朝人留下了大把的钱币,今天在收藏市场里流转着。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在整个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铜钱的年铸行量都在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500万贯,需要耗费1
期刊
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经常把五福临门、三阳开泰一类的话挂在嘴边,但要问起五福的具体所指,大多数人可能会一片茫然。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
期刊
有个贵族走到张裁缝的店里,张裁缝问:“客人想做什么?”贵族不语。  张裁缝接着说:“客人是要做衣服吗?”  贵族点头。  张裁缝又问:“想做什么样的?”贵族抬头,不语。  张裁缝继续问:“客人想用什么布料?”贵族还是不语。  张裁缝接不下去索性拿来量尺准备给贵族量身。贵族推开张裁缝,走了。  “神经病”,张裁缝骂到。  贵族又来到王裁缝店里,王裁缝忙迎道:“这位贵客是想做件礼服吧?我这有上好的面料
期刊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
期刊
中国从汉朝起就有接纳庶民来访的专职机构。唐朝的信访受理,有一整套运作规则。宋朝的投诉上访,要收费取保,申报住址。    两汉设立公车署    两汉以公车署为中央信访接转机构,该制度沿袭到魏晋南北朝,唯隶属关系常有变化,如三国魏时,公车署归皇宫警卫司令(卫尉)领导,东晋和南朝宋、梁的公车署,归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门下省领导。总体上看,该机构一直是除行政、司法乃至监察系统以外君主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