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e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居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和饥民一起排队,等着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米来糊口。
  这是令人无比痛心的一幕。1200多年前,一心报国的杜甫竟然会沦落为长安街头的一个饥民。
  杜甫出生于唐朝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被安排在一个现成的轨道里——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功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被洛阳的名士们器重。可惜,他24岁时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打击。为了继承家族的事业——做官,杜甫只好到长安寻找机会。
  刚到长安,对世事炎凉、官场黑暗没有过多了解的杜甫,还满怀信心。在写诗表露心迹时,还是一副豪情万丈、跃跃欲试的模样:“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开明天子了,他信用奸臣,堵塞言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杜甫的理想,可是,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天宝六载(747年),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年,玄宗诏告天下,凡有一艺以上者,都可以到京城应试。然而此时正值奸相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为了防止前来参加考试的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竟然施展阴谋诡计,让当时的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怎么也想不到,考试竟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作了许多首诗,来表达自己痛苦而且愤慨的心情。
  既然考试的路子走不通,不甘心的杜甫便想绕过这个大奸臣路障,直接向京城显要们投诗,以求得他们的援助和引见。这条路,又使其从乞食者变成一个讨官者,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杜甫首先“相中”了韦济。韦济原来是河南尹,他很喜欢杜甫的诗歌,几次慕杜甫的诗名,去陆浑庄杜甫家中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马上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的赏识表示感谢。天宝七载,韦济高升,迁尚书左丞。杜甫又写了《赠韦左丞丈济》诗,大大颂扬了一番韦家的门第,并向他诚恳呼吁:“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希望得到韦济的鼎力提拔。
  韦济也确实在百官会集的场合为杜甫扬过诗名,可这对于杜甫的仕途之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受挫后的杜甫又先后赠诗给汝阳王、京兆尹鲜于仲通等人,在这些诗里,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哀哀地说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人都没有提携他。
  在频频投诗请求引荐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杜甫投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给皇帝。这次终于惊动了圣上,玄宗也很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不料,昏庸的皇帝只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杜甫入仕报国的梦仍是泡影,没有任何进展。直到五年以后,他才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的官职。一个身怀大志奇才的人,如此苦苦努力了十年,才得到这么一个小小官职,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杜甫虽然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被祖父、父亲培养成了家族中一个循规蹈矩的“棋子”,然而他的性格中又有很狂放的一面。在《旧唐书》本传里,对杜甫性格的描述是“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他恃才傲物甚至不把屈原、贾谊这等人物放在眼里。就连谢灵运也还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而杜甫连曹植的账也不买,可见他年轻气盛时,比谢客(即谢灵运)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生活的磨难剥夺了他与李白、高适等朋友在一起时纵酒放歌、慷慨怀古的快乐。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让杜甫打碎牙齿和血吞,胳膊断了折进衣袖,忍辱负重地奔波在仕途之路上。
  然而天宝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奸相擅权专政,以致唐朝国力空虚、民生艰难,握有重兵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趁机发动叛乱。
  正在探家的杜甫得知叛乱爆发后,急忙从奉先回到长安。很快,叛军逼近长安,玄宗仓惶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前往投奔,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捉住。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叛军并没有为难他,但他也只得滞留在战火之中的京城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混乱,军心浮动,对长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样森严了。肃宗乘机把临时朝廷从彭原(今甘肃宁县)移至距长安西300余里的凤翔(今陕西凤翔),向长安逼近了一大步。忠于朝廷的杜甫得知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经过周密的筹划,终于在这年四月从长安城逃了出来。
  当死里逃生的杜甫穿着麻鞋和露着两肘的破衣衫来到凤翔时,肃宗被感动了,他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左拾遗是谏官,专门给皇帝的政事提意见的,官阶为从八品上。虽说这官不大,可是却很符合杜甫的个性,但正是由于他
  的耿直,得罪了肃宗,并因此险些丧了性命。
  
  舍命直谏,哭破喉咙的忠臣
  
  皇宫里,肃宗一脸怒气,正襟危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立两旁,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早朝充满了火药味,靶子对准了宰相房琯。原来,房琯率兵与叛军安禄山大战于陈陶和青坂两地,不幸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心怀鬼胎,乘机毁谤房琯,说他对肃宗不忠,又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闻听此言,偏听偏信的肃宗气呼呼地宜布:罢去房琯宰相的职务,追究其对皇帝不忠的罪行。
  朝堂下百官沉默,无人敢在此时替房琯说情,因为那样无异于引火烧身。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对皇帝说:“陛下,房琯身为宰相,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对国家是忠诚的,率兵大战叛军时是勇敢的。请陛下弃细最大,不要因为小罪而免大臣。”肃宗此时已被人调唆成火药桶,一触即发。一听杜甫的直谏,龙颜大怒,马上诏三司审讯杜甫,一并打入罪臣的行列。
  谏议大夫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看到事情危机,急忙出来营救。张镐启奏道:“皇上,杜甫要是被抓抵罪,就会断绝言路,对朝廷不利呀。”韦陟也紧接着奏道:“皇上,杜甫的语言虽然大胆,态度有些过火,但他对皇上是一片忠心,请皇上息怒!”
  肃宗沉思一番,虽然心中仍十分恼火,可在国难当头、急需用人的情况下,也只得忍下这口气。不过,在这场尖锐的新贵与旧臣之间的派系政治斗争中,耿直的杜甫还是难逃厄运。
  安史之乱后,被尊为太上皇的玄宗回到京城,并与一些臣民进行了接触。玄宗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儿子肃宗的猜疑,于是肃宗对曾随玄宗逃往四川的旧臣如房琯、贾至、严武等人实施了打击和压制,先后将他们贬黜出京城。
  杜甫尽管没有与老皇帝玄宗去四川,可仅仅因为他与房琯是布衣之交,又曾上疏坚决反对肃宗罢房琯官职,肃宗也把他列为打击对象,毫不留情地贬了他的官职,从左拾遗降级为华州司功参军。此后,杜甫用诗歌当武器,将他在战乱期间的苦难经历和见闻一一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唐代诗人中,只有杜甫敢扯开喉咙为百姓哭喊。字字血声声泪,犹如鬼魂的哭诉,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感惊心。
  
  多情诗人,洒向人间都是爱
  
  金秋时节,杜甫家的枣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大枣,一个个令人垂涎欲滴。
  可是不知为什么,一夜之间枣子就丢了不少,估计有人先下手尝鲜了。杜夫人就让杜甫去把枣子全打下来,留到冬天给孩子们充饥。杜甫拿着竹竿,刚出门不一会儿,又折了回来,篮子里也是空空如也。
  原来,方才杜甫出门去打枣子,正碰到邻居家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在打他家枣树上的枣子吃。老人看见杜甫来了,又惊又怕又羞。看到此情景,杜甫顿生恻隐之心,他上前告诉老人家不要害怕,这棵树上的枣子就送给她了,什么时候想吃了,就来打吧。
  杜甫为此还写了一首七律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家贫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戏呈吴郎》)杜甫对一位无儿无女的邻居老太太的关爱,正是孔孟之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悲天悯人情怀的生动写照,这尤其让人动容。
  李白的晚年很不幸,这个敢怒敢骂的大才子不慎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叛乱,得罪了唐朝廷,因而被长期流放。杜甫此时还在朝中做官;但他不怕受到牵连,三番五次地写诗为李白申冤,替他抱打不平。
  他为李白惋惜:“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李白的肖像,其中饱含着绘画者杜甫的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杜甫对李白一生的定评,他为朋友已经是满脸憔悴了。
  除了对朋友如此深情,对于在水深火热灾难中呻吟的百姓,杜甫更是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那首妇孺皆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处,道出了诗人泣血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劝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个在秋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诗人,想到的却是天下所有的寒士——如果看到人们都有屋住,诗人冻死亦心满意足了。这种情怀,是杜工部独有的大儒情怀。此时,诗
  人就像那把民间的唢呐,尖利的喉咙里充满了人间悲声。
  
  弃官为民,做人民的喉舌
  
  杜甫再次回到家中时,见到的是更为凄惨的景象:妻子憔悴消瘦,衣衫褴褛;小儿子饿得面色惨白,脏兮兮的小脚上,连双保暖的袜子都没有;两个小女儿,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裳,裤子短得只过了膝盖。战乱之后的重逢让杜甫心里又甜又苦:甜的是终于和家人团聚了,苦的是他已经没有了俸禄,如何养活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呢?
  至此,这位一心报国的儒生彻底地清醒了。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
  尽管无官一身轻,但无官也意味着没有了谋生之路。杜甫只能投亲靠友,说得高雅一点是求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乞食”。他带领家属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漫漫旅途。
  经历了万千险阻,他们终于到达秦州,住在城里一处雨水淋幔、屋檐短窄、墙头低矮,门前长草的简陋居处。
  然而饥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无米可炊,无衣裹身。处于困境中的杜甫,突发了奇思异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饥就好了,孩子们就不会挨饿了。杜甫的这点幻想,与他苦中作乐的诗歌一样,更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位叫什么“佳主人”的家伙,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来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为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可填无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于是就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离开秦州,踏上更为艰险的南行之路。
  尽管如此,死里逃生的一家人最后总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写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没给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渊之中。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死,杜甫只好拖着白头乱发的羸弱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里捡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饥。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声哀歌。
  成为百姓一员的杜甫尽管朋友很多,可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岂能心安?迫于现实的无奈,杜甫只好拖着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再次跋涉来到了成都。在成都,靠朋友严武的资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栖身——那间貌不惊人的草堂后来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
  草堂居住之初,诗人是宁静安闲的。在战乱之年,能得到这样的栖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满意足。锦江风光像一剂安慰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邻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可以去山庄访访隐士,到田里收收芋头和粟米,看看台阶上跳跃的小鸟觅食,在浅浅的秋水里荡荡小舟,斜倚着柴门送友人踏着清清月色归去。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
  安史之乱虽然在公元763年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势,仍像滚下山的石头一样不可挽回。叛乱刚除,内忧又至,全国普遍出现了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的状况。而且此时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内忧外乱又加上外患——吐蕃进攻长安,迫使代宗又仓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属天府之国,是军家必争之地——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在严武两次镇蜀间隔期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携家流浪,来到了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极其艰苦。
  两年后,杜甫一家从夔州返回成都。可他们刚安顿了几天,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带领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继续他流浪逃难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着长江东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困阻,他们在此滞留很久。到他57岁时,杜甫一家终于乘舟走出三峡,不过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两年后,居无定所的牡甫,因贫病交加客死旅舟,结束了一代诗圣凄凉漂泊的一生。
  一个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一个乞食者、一个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其他文献
上海人,对人对己的最高评价是“拎得清”。  看一个人是不是“拎得清”,在上海的公交车上最典型、最形象、最生动。    上车前,必须先“拎得清”    到啥个地方,乘什么车子,坐几站,再换什么车,在什么站点换,都必须一清二楚。如果有个人坐过了站,还大叫大嚷,一车的乘客都会白眼相对,嘀咕一声:“做梦一样……介拎不清!”如果乘了相反方向的车,则被众人视作“拎不清”,目光里流露出来的分明有一种鄙夷。当然,
期刊
站在前门里头往外看,看到的是历史的流变;站在前门外朝里端详,看到的是商人的更替。    上溯600年,前门大街最初介入市民生活还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在此之前,它是天子赴天坛祭天的御用街道,大部分时间处于戒严状态。而那里的居住者,多是一些仰望权势的达官与富豪。   按照中国古代前朝后市的首都规划,皇帝眼皮子底下是不能够存在商业的。明朝末年则成为徒具形式的过去。   嘉靖年间,商业的种子已经根深蒂固,经
期刊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的一天,又到了京城贡院街放榜的日子。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以来的第31个春天,而这次放榜所公布的是京城南京举行的明代第9次科举考试的结果。  众多举子都在翘首细看:第一名陈安,籍贯闽县(今福建省);第二名尹昌隆,籍贯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第三名刘仕谔,籍贯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考试已经结束,结果总是残酷的,自是几人欢呼雀跃、几人黯然叹息。  一张皇榜将成绩昭告
期刊
自从索马里海盗事件引起全球注意后,我就想到了中国成语“盗亦有道”这四个字。  说到“盗亦有道”,语出《庄子》。古时有个叫柳下跖的是大盗,故又名盗跖。他的弟兄问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跖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想成为大盗是
期刊
铜钱砸出来的朝代    一枚“大宋通宝”,背刻“当拾”二字,价值15万元以上;一枚“崇宁通宝”,字体清瘦刚劲,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最便宜的却只需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千年前的宋朝人留下了大把的钱币,今天在收藏市场里流转着。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在整个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铜钱的年铸行量都在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500万贯,需要耗费1
期刊
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经常把五福临门、三阳开泰一类的话挂在嘴边,但要问起五福的具体所指,大多数人可能会一片茫然。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
期刊
有个贵族走到张裁缝的店里,张裁缝问:“客人想做什么?”贵族不语。  张裁缝接着说:“客人是要做衣服吗?”  贵族点头。  张裁缝又问:“想做什么样的?”贵族抬头,不语。  张裁缝继续问:“客人想用什么布料?”贵族还是不语。  张裁缝接不下去索性拿来量尺准备给贵族量身。贵族推开张裁缝,走了。  “神经病”,张裁缝骂到。  贵族又来到王裁缝店里,王裁缝忙迎道:“这位贵客是想做件礼服吧?我这有上好的面料
期刊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
期刊
中国从汉朝起就有接纳庶民来访的专职机构。唐朝的信访受理,有一整套运作规则。宋朝的投诉上访,要收费取保,申报住址。    两汉设立公车署    两汉以公车署为中央信访接转机构,该制度沿袭到魏晋南北朝,唯隶属关系常有变化,如三国魏时,公车署归皇宫警卫司令(卫尉)领导,东晋和南朝宋、梁的公车署,归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门下省领导。总体上看,该机构一直是除行政、司法乃至监察系统以外君主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
期刊
壹    秦朝泗水郡的一个小小的亭长,提了三尺剑,斩蛇起义,几年杀伐下来,竟然取得天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几年前,在秦都咸阳,刘邦有幸亲眼观看始皇帝出行的盛况,那一派不可一世的天子气象,直将这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震慑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中,年轻的亭长唯有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刘邦心里当然明白,那不过是爱开玩笑的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玩笑话。而今,笑话变成了现实,布衣真的做成了皇帝。除了相信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