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现实中,突出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组织深深意识到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中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又非常匮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无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者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掌握相关的理论、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有效运用对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同时又随着企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来说,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讲授详细阐释理论知识必要且重要,同时,也应结合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适当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1.注重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于企业管理实践,同时,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应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是解决企业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前提。因此,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好理论教学这一工作。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由于案例取材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便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起来。
3.适时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人为设定具体情境,模拟现实中与事件发生、发展相联系的环境、过程,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切身感受,并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相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有助于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多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章节,如招聘与面试、绩效考评反馈、劳动关系管理、培训与开发等内容中,都可以适时考虑采用情境模拟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同时,情境模拟结束后,应做好总结工作,把情境模拟的内容与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有效组织专业实习。教师应积极组织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調查、实习,使其有接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机会。学生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有一个宏观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组织结构、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合作,以及结合专业知识自身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专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主体,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任课教师要讲好这门课程,自身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及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及时扩充、更新现有知识,同时,应创造多种条件,积极参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流程、方法。
2.课程考核方式上应做相应调整。对理论知识的考查,采用试卷形式统一考核有其优势所在,但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改革相对应,仅仅采用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课程成绩做出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应做相应调整。比如卷面成绩占50%,实践部分占50%。卷面成绩以期末试卷成绩为准。实践部分可以涉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验、实习等多个方面,必要时,还可以以学生小组成绩计分。合理的考评方式能够给学生以方向性的引导。只有合理确定考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定。
3.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紧靠任课教师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为此,学校、院系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实验室,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让学生以实践课的形式在实验室上课,深入理解、实践教材相关内容。在校外,邀请一些优秀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讲座、咨询,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争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为学生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便于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作者简介:王学松,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现实中,突出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组织深深意识到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中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又非常匮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无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者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掌握相关的理论、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有效运用对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同时又随着企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来说,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讲授详细阐释理论知识必要且重要,同时,也应结合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适当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1.注重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于企业管理实践,同时,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应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是解决企业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前提。因此,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好理论教学这一工作。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由于案例取材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便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起来。
3.适时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人为设定具体情境,模拟现实中与事件发生、发展相联系的环境、过程,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切身感受,并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相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有助于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多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章节,如招聘与面试、绩效考评反馈、劳动关系管理、培训与开发等内容中,都可以适时考虑采用情境模拟法。在应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同时,情境模拟结束后,应做好总结工作,把情境模拟的内容与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有效组织专业实习。教师应积极组织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調查、实习,使其有接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机会。学生学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有一个宏观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组织结构、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合作,以及结合专业知识自身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专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主体,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任课教师要讲好这门课程,自身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及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及时扩充、更新现有知识,同时,应创造多种条件,积极参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流程、方法。
2.课程考核方式上应做相应调整。对理论知识的考查,采用试卷形式统一考核有其优势所在,但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改革相对应,仅仅采用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课程成绩做出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应做相应调整。比如卷面成绩占50%,实践部分占50%。卷面成绩以期末试卷成绩为准。实践部分可以涉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验、实习等多个方面,必要时,还可以以学生小组成绩计分。合理的考评方式能够给学生以方向性的引导。只有合理确定考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定。
3.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紧靠任课教师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为此,学校、院系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实验室,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让学生以实践课的形式在实验室上课,深入理解、实践教材相关内容。在校外,邀请一些优秀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讲座、咨询,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争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为学生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便于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作者简介:王学松,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