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讲与练不可或缺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多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课堂由原来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少讲甚至不讲。几乎每一节公开课的教案都遵循着这样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探究——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讲得很少,大多以学生的讨论为主,教师好像只是起到了把这几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学生的讨论充满了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美,气氛很活跃,学生很积极,但其实收效甚微。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上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任何体现。我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决不能用学生的讨论取而代之。
  首先,学生原有的知识有限,在他们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有不足时,教师的“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初一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可以说,对文言文完全是陌生的,他们不熟悉文言词汇、文言句式等等,如果这个时候教师不讲或者少讲,那学习的效果绝对是事倍功半。
  其次,学生的阅历有限,很多观念还是不成熟的,而这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对问题的思考很容易停留在表面,很少或者很难向深层次挖掘。例如,在学习《捕蛇者说》一文时,学生对于末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所体现的阶级局限性就较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如果不做必要的讲解,学生是很难透彻地理解这一点的,更谈不上在其他的文本阅读中能做到举一反三了。同时,每一个阅读文本都有它特定的社会背景,而了解社会背景对理解文本又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其他方面的内容误导而难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一文,有的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词语的理解上,有的花大把的时间去分析作者笔下的那条“幽径”,而忽视了本文的重点是“悲剧”。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很多学生就把重点放在十幅浮雕的内容上,重在学习历史知识,而忘记了编者的目的是以此文为例教学说明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讲,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抓住理解文本的主干。
  不过,教师的“讲”做到位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消化好所学内容并学以致用,要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离不开“练”。叶圣陶先生认为,讲是教师将难懂的书面语转化为好懂的口语的过程;训练是学生将课本上的客观知识内化的过程。
  第一,要注意练的内容。教师讲了,学生就一定要练,练什么呢?有部分初中学生不能流利地读完一篇文章,更有甚者,支支吾吾,断断续续,还有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训练时,口、耳、眼、手都要在大脑的指挥下一起动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二,要讲究练的形式。语文课堂,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练习题为主,其他方式为辅,进行多样化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做到消化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住知识。例如,学习记叙文,可以让学生临场发挥,编排课本剧;对于说明文,可以让学生对说明对象进行解说;学完议论文,可让学生组织一场辩论赛。当然,这也不是说就排斥做习题这种训练方式,而是要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控制练的容量。教师如果无法自己精心编写习题,一定要在训练的时候奉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心选题。此外,在布置训练任务时,也要顾及学生的感受。有的教师在节假日布置训练任务时,作业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学生,可谓是“民怨沸腾”,所以,学生在做的时候,也抱着“糊差事”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这样的练习不如不做。故而,教师既要精心选好练习,也要因人而异布置好任务。
  课堂教学中的讲和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正如特级教师程翔所说:没有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就是盲目的;没有学生的练,教师的讲就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其成为相交线,而不是平行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当Hessian阵为不定矩阵时,用修改Cholesky分解对其修正,再用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法来求解新的信赖域子问题,提出解不定信赖域子问题的修正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方法。并进行数
基于分形理论及M-B模型,引入微接触点域扩展因子,综合考虑微凸体弹性接触变形、弹塑性接触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进而考虑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硬度随其几何形貌的改变而变化,
近些年,活跃在校园和社区的一人一故事剧场越来越被人们珍视。它的源+头是1975 年由美国Jonathan Fox 及Jo Salas 等创立。这是一种平民剧场,观众说故事,演员没有事前的排练,
成语故事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中华成语故事绘本》就是基于此出版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借助自身阅读经验,旁征博引,或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或作教材同质文本、异构文本拓展,为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创设情境,进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生动起来。通过观察以及自身实践,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1.预设可贵,生成更高。  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在展现自身丰富阅读储备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法成为一种能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对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