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物理新课标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解放思想,明确教改目标,认清自己在新要求下角色的转变,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改革的眼光看懂新课标
  
  使用过传统教材的教师,乍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是很适应,施教感觉棘手。其实,这是受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新的教育目标没有真正领悟造成的。作为教师,应对新旧两种教育模式有清醒的认识和对比。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只能耐心听课,学习总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灵感、智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得不到良好的启迪,严重约束了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这种古板的教育状况。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主线,以学生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而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如何进行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而编写的,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课程标准。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整个内容的编写都是以实验探究为基调。有些章节似乎次序颠倒,但都是按照由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到社会的顺序编写的。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准了方向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遵循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
  
  二、备课把准目标,教课不拘一格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校条件、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资源等因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1.把准目标,整合内容,提高效率
  新课标有些节次内容显得过少。若教学中严格按节次、内容照本宣科,将会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内容空虚。这就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把准章节总目标,不局限于节次顺序,将内容自主整合,适当拓展,充实每个课时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如《生活中的透镜》一节,教材有意将这节内容图文并茂地编排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知识次序颠倒,而是为了充分引入学生的情感。用照相机等奇妙成像的现象,诱发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更好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准备。鉴于这种情况,我对整章内容重新整合,将二三节合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新添一节《用光路图解释成像现象》。将生活中透镜的相关内容只在实验探究前用较短的时间向学生演示,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重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针对成像的三种情况,趁机提出“适合制作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弄清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成像光路是分析成像原理的重要手段,是光线会聚成像的成因。用作光路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透镜的成像现象,有助于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通过作不同物距下的光路图,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照相、放影时对像进行大小变化的技术。通过这一调整充实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2.考虑个体差异,以求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适当提升难度,对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求得整体协调发展是很必要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方法须科学合理。“疑问”能产生认识冲突,引发思维碰撞,恰当地提问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导学生探究,能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
  《电阻的串并联》教材只设计了浅显的定性实验,学生只能知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一分电阻大”“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一分电阻小”。这对于对电学感兴趣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足,于是我在课后练习4题中加设两问:“你能求出5欧、10欧两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吗?”“你还能推出任意两电阻R1、R2串联或并联后总电阻的表达式吗?”然后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对早已完成基本练习的学生进行探究指导,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这样既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这是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点肤浅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难免有偏激不当之处。但愿望只有一个,就是使自己的教学离改革要求的目标近些,再近些。
  (作者单位:湖南省澧县官垸乡中学)
其他文献
基于伙伴关系、委托代理理论和审计控制理论,分析我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审计要素,包括审计前提、审计关系人以及审计内容;从主体、时序及执行三个维度分析PPP项目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选择确定主题,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科学主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广阔空间,在“动口”“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育教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成为摆在英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教学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英语阅读的教学意义、具体实施及
一、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校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笔者随机抽取了三个年级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词汇记忆43%的同学的主要记忆方法是机械记
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对大王滩水库的"三氧”"三氮”资料进行统计,并经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得出相关性显著的方程,利用该方程可提高水质评价的准确性和监测效率.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
一在刚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时,我眼中的上课实际上就是讲课。我曾经在“讲”字上下了不少工夫,琢磨如何讲才能精彩,如何讲才能简单明了、彻底深刻。我眼中的备课也是为讲服务的,课堂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触摸和感悟文字,让学生感悟词语的丰富内涵。应该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构建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使词语教学为阅读教学服务。聚焦当今名师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词语教学总是能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细节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此,笔者尝试从“情境教词”“以词及文”“体悟升华”三个方面展开实践研究,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感悟,让词语在阅读课堂的言语生命中鲜活起来。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了解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