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传统农商文化的现代化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广西边境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它必须适应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对接才能存续与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边民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农业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广西边境;壮族;农商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无疑会影响它的存续与发展。如何在现代化挑战的严峻形式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有效实施的有利背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壮族传统的农商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实现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以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这是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谋求发展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农商文化的现代化概说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越关系的正常化,边境贸易迅速增长,边境壮族传统的农商文化在起伏中也向规范化的现代边贸发展,传统农商文化与现代边贸开始产生冲突,许多边民也开始从前沿退为边缘甚至无缘,边区、边民、边贸的发展后劲令人忧虑。中越边境贸易持续、稳定发展和富民睦邻的发展,以及兴边富民行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边境地区的传统农商文化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广西边境地区土地资源缺乏,小农经济与发展迅速的边贸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传统农商文化向“大农大商”的现代农商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农业经济的滞后却是一大难题。根据边境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走文化产业化开发道路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加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实行农业产业化管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以“以商带农,以农促商”的新路子达到农商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小农小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
  传统农商文化作为经济民俗的一部分,也是边境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习俗,并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发展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农商文化日趋衰落,呈现出萧条的景象,一方面是由客观原因所致,但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因为传统的农商文化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现代边贸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求,有些因素不仅对现代边贸和经济发展没有促进作用,还阻碍了边贸的发展。因此,传统的农商文化也要现代化,不断注入现代元素,充分发挥其在边贸发展和兴边富民中的作用,协调边贸正常发展。
  二、传统农商文化现代化的途径
  传统农商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因此,现代发展中的农商文化不管怎么变化和发展都必然会受到传统民俗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农商文化中的许多民俗文化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只要传统农商文化在形式、内容、交易方式等方面不断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因子,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再加上边民的意识不断地更新和提高,弘扬价格观念、品牌意识、商业网络等商业文化,提高边民的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那么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农业实验基地,集中土地资源,发挥农业特色
  目前,广西边境多地政府已经与越南边境相关地方政府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其中不乏农业项目的合作,这为双边农业与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农业的发展是边民进行边贸活动的坚强后盾,对边贸具有着支撑作用,而边贸的发展又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是边境地区经济的重要补充。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对于生活在边境的壮族边民而言,他们具有进行边贸的天然条件,加之壮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充分利用环境和本身的优势,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民族商品,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对商业的支撑作用。因此,要振兴农商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做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规模经营和规模种植,推动小农小商向大农大商发展。
  地方经济的振兴需要相当数量的品牌来支撑。中越边境地区的农商文化经济要得到提升,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例如桄榔粉、山黄皮果、大红八角和青竹鱼等是广西龙州最具特色的产品,另外,从种植条件和民间的种植习俗及市场来说,大红八角和青竹鱼是当地最具有优势的产品,桄榔粉和山黄皮果也是最符合当地种植条件和民间种植的。边境地区种植面积小,不益种植水稻和其他的农作物。所以,在农业产业调整上应适当在大红八角和山黄皮果等的种植上增加种植面积,指导和鼓励边民种植,而不应只支持边民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创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能保护民族文化。对于其他的产业如“青竹鱼”的养殖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利用族源关系,实现农民种植农产品出口
  在漫长的中越边境线上,居住着多个同一族源的跨境民族,平日他们仍有密切的来往,包括节庆的交往和婚姻的联结,使得国界并不能划开这密切的族源关系。农商经营者们可以通过与越南一方的亲戚联合经营的方式来减少风险与过往境的困难。对于商品的交流可以较及时地了解双方的需求,不至于有剩余卖不出的产品,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农产品的种植,实现长期供货,建立相对固定的交易伙伴。
  (三)为农商建立交易平台,建立完善交易保护壁垒
  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利用已经建立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农商经营者提供相对固定的交易平台或市场,并为他们提供相应优惠的政策,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上的便利,这样即可以大大降低农商经营的风险,又可以提高农商经营者的积极性,延续、扩大和发展农商经济,从而推动农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经济、金融交易知识
  在边境各村调配农业科技技术员给予边民农业种植的指导,并可常设科技服务站。向边民发放各种政府经济宣传册和金融交易知识手册。以此来提高边民农业种植能力和经济交易的能力和水平,既提高农业生产值,保证边民的基本生活,同时又可以降低边民从事边境贸易的风险。
  (五)实行订单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利用各个口岸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可建立加工和半加工点,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农业季节性问题。并可利用进出口交易实行订单种植,订单种植可使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保证销路,更可以批量生产,不再是小打小闹,小商小贩。同时可以减少农民经商的风险。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成为了我国通往越南乃至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和连接中国和东南亚两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龙州和凭祥,可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以及流经本地的南来北往的外地农产品,开发建设边境经济农产品加工业。例如龙州县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八角加工业、桄榔粉加工业和山黄皮包装加工业等等。
  (六)村民联营——农商结合
  所谓的村民联营就是“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发展路线,村民合资、合力进行互助生产、规模生产、集体销售的农商经济生产模式。广西边境地区由于地处丘陵地带,耕地面积极少,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的一半。因此,边民们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过程,边民们也由于资金不足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不够而只做一些小买卖,通常只是利用边民互市的便利卖一些剩余农产品,并且由于个人通关(即通过海关)的货物限制,边民们也只能做小商。并且,有些农业生产和边贸活动需要集体力量才能进行的生产活动,由于没有合作机制而无法开展。要走出“小农小商”、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抵御经营风险,边境地区的农村就必须向新的“合作化”发展。
  农商结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源泉。“村民联营——农商结合”具有以下优势:
  1.集体的合作容易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规模生产
  解决了当地土地资源少的缺陷。当地有许多的农业特色产品,但由于个人耕地面积太少,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加之种植地比较零散,无法形成规模。政府可以通过实行村民联营的生产模式,让村民们集体种植某种特色农产品,集体管理,集体统一收购和销售,然后再分利。这样既增加了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提高产量,更可提高经济收入。
  2.投资少,经营方式灵活,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解决了当地边民缺少资金的不足。村民联营具有集资的性质,具有资金和劳动力的优势。村民们可以合资进行边贸活动,组织成立“边民商贸协会”等,既可补足资金问题,可以解决通关货物量的限制,更可抵御经营风险。另外,多人的合作可以随时随机采取多种经营和销售方式,多渠道联系客户,市场面更广大,壮大边民在边贸竞争中的竞争力,并协调和规范边民的边贸行为。
  3.有利于农工商结合的生产模式,同时解决剩余劳动力
  中越边境地区没有发展大企业的各种资源,却有发展农商文化经济类型的广阔市场,以及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集中劳动力的同时,也集中了技术力量。既是经济的合作,也是技术的合作。同时,也可以解决因土地的减少而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这为改善边民的生活、社会稳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中越边境地方的政府应该鼓励边民加强合作,采取“村民联营——农商结合”的生产模式。扩大边境地区的内部需求的同时,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边贸规模的发展。把从事零散边贸的边民联合起来,提高经营和抵抗风险的实力,从而提高农商文化经济的发展及其市场竞争力。
  三、传统农商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理:交换即生产。商业行为的出现不仅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加速农业经济系统内部的社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增强了壮族的商品经济意识。丰富和改善壮族人民的生活,商业行为不仅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而且还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充裕、丰富多彩。边境的农商文化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意识,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换过程,它更促进了相邻的中越两国边民间的交往,促进两国民族的融洽相处。两国边民通过小农小商经济模式与农商文化形成的民间纽带,促进了两国边境的发展,也起到稳定边界的作用。因此,农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将持续对边境社会和经济产生更加有利的影响。
  (一)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广西边境地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传统农商文化是广西边境地区边民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习俗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它根植于民间,也发展流行于民间。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一传统经济文化正受到强烈的冲击,并开始呈现萧条现象。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的,并会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传统农商文化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直在边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引导着边民脱贫致富。因此,为了不让这适合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对边贸和兴边富民有促进作用的传统经济文化走向衰落,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让它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现代边贸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提出的旨在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团结和边疆建设的重大举措。解决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是兴边富民行动的一大难题,也是主题。对广西边境地区传统的农商文化的合理保护和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对农商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可在边贸的带动下扶持和引导农村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农村产业模式,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成为边贸的坚强后盾,从而更有利的促进边贸的发展,最终实现“大农大商”。使边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增加资金积累,从而增加对边贸和其他行业的投入;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改善边境地区的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稳定边疆、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凭祥市境内的浦寨在开放边境贸易以前是一个仅有13户人家的贫困山村,凭借着靠近中越边境和凭祥、友谊关的地理依托,开展互市贸易,现已变成一座拥有上百幢楼房的边贸新城,容纳中外客商1000多家,个体商户三四千家。”[2]
  (三)传统农商文化在边境贸易中的现实作用
  传统农商文化的发生、形成是以社会发展、分工与人们的需要为前提的,并在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获得人们的认同得以约定俗成,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传统的农商文化是传统边贸的主要标志和表现形式,在边贸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激烈,传统的农商文化受到了冲击,但其优良部分对边贸的发展仍然起着推动作用。
  从近几年边贸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传统的农商文化在相对滞后的中越边境地区的边贸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其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淳朴的商业道德思想、经营理念、心理等等,维系并引导着边民们进行边境贸易,以及中越双方边民的友好往来。
  同时,传统农商文化除了对边贸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之外,其中还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具有着较强的文化传递功能。协调着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和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在现代边境经济发展中充分借鉴和运用传统农商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又达到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学威著.经济民俗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范宏贵,刘志强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351).
  作者简介:覃萍(1981-)女,壮族,广西田阳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开发。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文物蕴含着其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文化之根,是乡愁之印记,是各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物,是传承文明、感悟历史、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和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文物;管理保护;合理利用;旅游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
【关键词】疫情;同伴;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23-03  【作者简介】1.吴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2.钱璐,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  【设计理念】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的不明晰,长时间不外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对恩宁路事件的报道,探讨本土文化保育行动在广州的扩散,传统媒体推动下民间组织与政府建立的关系,以及民间行动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呈现广州本土文化保育组织重要组成——“新新人类”的文化保育观。  【关键词】文化保育;传统媒体;新新人类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广州兴起了以“广州人”为认同对象的“撑粤”(支持粤文化)行动,并引起
【摘要】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受众获取国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信息流进入快餐时代,一些新闻报道过度求快、求新,往往导致新闻编译流于机械性的直译或断章取义。本文根据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新闻编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在忠实保留原文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语篇重构突出重要信息,获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
【摘要】扎染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绞缬实物。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在民间又被称之为“疙瘩花布”、“疙瘩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当今时代,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传统手工制品逐渐被机绣所代替,扎染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将扎染这种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值
【关键词】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主动学习;监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8-0064-03  【作者简介】1.方佳,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级中学(浙江诸暨,311800)教师,二级教师;2.斯怡安,浙江省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诸暨,311800)教师,高级讲师。  【设计理念】   初中学生智力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是提高元认知能力,即
【摘要】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关键词】乐昌花鼓戏;剧目;音乐;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
【关键词】压力;压力思维;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9-0158-03  【作者简介】李萍,南宁市第三中学(南宁,53002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进入高三后,面对快节奏的学习、激烈的竞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压力事件,学生常感到紧张、焦虑、无所适从。如何看待和缓解压力是高三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本课以
【摘要】日本是一个积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国家。历来将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软实力”并大力加以弘扬至今。与此同时,日本还是一个动漫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动漫市场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并且,日本动漫最大的“亮点”,便在于日本人以动漫为载体,通过动漫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就是运用动漫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典型实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宫崎骏动画  【中图分类号】J904 【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黔南惠水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介绍,惠水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布依族枫香染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关键词】教育现状;课程开发;学生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一、惠水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惠水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少数民族占58%。虽然交通便利,但是中小学教育受到外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