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思维 抵达文本深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呈现有这样的现象:文本感知的浅表化,文本解读的窄化、固化,文本想象的弱化等。凡此种种,都归因于阅读教学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没有能够引领儿童走向文本灵魂的深处,就更不必谈与文本、与作者等展开积极的对话了。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的表面,在文本的表层滑行,而应走向“文本心脏”,提升儿童对文本的理解,让儿童作为一个读者能够走向积极的文本意义创造。特级教师姜树华的语文课堂关注语文思维力的提升,是从可能触及文本深处的角度让儿童打破固有的文本解读思维习惯,放飞儿童的文本想象力,让儿童理解文本更加独特、更加开放。
  一、什么是“有深度”的文本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阅读。在儿童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文本“前理解”“前视界”的能动作用,通过积极的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开掘文本应有的深度,进而达成理解共识(视界融合)。在儿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赋予儿童充分的文本解读时空,让儿童进行文本感知、感受、体验、沉思、冥想、表达等。品味姜老师的课堂,他一直很注重这样的“有深度”的阅读。
  “深度阅读”首先是“儿童深度”思维。姜老师认为,儿童是文本解读的主体,教师要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探寻儿童的“前理解”,把脉儿童的文本阅读起点,揣摩儿童的文本理解障碍,努力使自己成为“长大的儿童”。“儿童深度”就是深化儿童对文本的“思维深度”“想象深度”和“习得深度”。
  “深度阅读”其次是“文本深度”思维。文本充盈着作者生命的呼吸。姜老师强调要引领儿童揣摩作者写作文本的心理,揣摩编者编写文本的意图。阅读教学首先是“字词句”的教学,在基于文本整体视野的前提下,可以联系文本的上下文、在文本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精读、细读。当然“文本深度”不是对文本进行盲目抠挖和无限衍生,而应是基于文本整体“篇感”“文感”基础上的“深入浅出”,是思维上可能企及的深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本解读是“有多深就有多浅”。
  “深度阅读”还是一种“教学深度”思维。在儿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中,姜老师尤为关注“主学”与“助学”的关系,主动“让学”——让学生学。在学生“自助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彼此间以组内或组间交流的形式展开“互助阅读”。对于文本解读中的疑难点,则对学生进行“师助阅读”。因此,以学生“学”的深度体现着“教”的深度,“以学定教”“因学施教”是“深度阅读”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为什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阅读是儿童获得文本意义、文本秘妙的过程,能够丰富儿童的认知,提升儿童的理解,陶冶儿童的情操,滋养儿童的生命。但“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因此儿童阅读的过程同时是儿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儿童对文本空白进行完形填空的过程。“深度阅读”不仅要求儿童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逻辑之美,而且能够领略到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感受到文本的创造之美。
  “母语教育”呼唤“深度阅读”思维。“汉语言”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每一个语词都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那么我们就不能领受到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感受不到文本跳动的情感的脉搏。要让儿童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仔细推敲,对文本意蕴进行深度开掘、深度感悟。这一方面,姜老师尤为关注。在他的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聚焦于词语的品析、品析后的运用、运用后的评价。这样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感到了温度,见到了深度,具有了梯度。
  “儿童成长”呼唤“深度阅读”思维。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不仅要引领儿童对“连续性文本”展开阅读,还要适时让儿童对“非连续性文本”展开阅读。阅读是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甚至可以说“怎样的阅读决定着怎样的儿童”。姜老师的课堂很注重引领儿童钻研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形成自我的阅读方法。要丰富儿童的阅读方式,让儿童想读、会读、能读。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中,儿童还能领略到写作的要义、精妙,习得写作的方法,打通了“读”与“写”的通道,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怎样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不是对文本解读的故意拔高、恣意铺扬,而是摒弃“高大上”“假大空”。“深度阅读”要基于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可理解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水到渠成、深入浅出的阅读。
  1.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情思深度
  “深度阅读”是引领儿童与作者展开深度对话,这个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如姜老师执教《秋天》一诗时,让学生畅游全诗,读出自己的情思
  深度。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往深秋走,我们看——(课件呈现活动要求)
  ■一路收获读秋天
  自主读读诗歌第2~6自然段;
  試着用这样的句式,说给同桌听听:
  “这是一个 的秋天, , 。”
  (可用诗中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语句,要有诗的味道哦!)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秋天了?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这是一个开心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这是你的阅读收获。把“开心的”三个字写上去。
  生:这是一个快乐的秋天,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
  生:这是一个调皮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
  (生先后写上“丰收的”“迷人的”“明亮的”“物产丰富的”等词)
  师:还有好多好多。同学们,这就叫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他的收获是——
  生:不一样的。
  诗歌的跳跃性语言,常常将作者的“情感脉动”潜隐在文本中,儿童难以捕捉、感受和体认。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引领儿童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感受并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脉动”,让儿童体味“一个字一个词”的意味。对全诗进行扫描式的捕捉阅读,就好像走在深秋的田野,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收获了太多的美好。像这样建立在广度之上的“深度阅读”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 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思想深度
  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引领儿童对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思想的表达”进行深度探寻。要对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的美丑、优劣等进行审美价值判断,或批判质疑,或补充丰盈。在“深度阅读”过程中,要引领儿童读出文本的形象,读出文本的意境,读出文本的质感来。如姜老师执教《山雀》一文时,在课堂的结尾处,姜老师结合板书提示学生们思考:“人们说,作者普里什文习惯于‘用自然替自己说话’,我们再读读课题的‘山雀’两个字,他想说些什么呢?”教室内安静片刻后,小手陆续举起……
  生1:我觉得作者想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喜欢这些山雀。
  生2:作者其实在告诉我们山雀好可爱、好聪明。
  生3:我觉得作者在提醒我们人类应该向鸟类学习不离不弃的情义。
  生4:作者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灵是有情义、有情趣、有情感的。
  生5:我们要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自然的心,这样看自然,就会很有趣。
  ……
  一篇极容易被视作很普通的写动物的文章,学生们却生出了这么多感悟。而这些不是姜老师的刻意引导,是姜老师找到了敲击文本的这个点,让学生们从各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维,作为听课的我们也不禁思考起来:本文仅仅是写山雀的可爱吗?仅仅是写山雀的有趣吗?仅仅是写山雀吗?仅仅是写作者的喜欢之情吗……文本的思想深处常常在静思默想中水落石出。不难看出,“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捕捉文字背后的思想、情趣与精神。要让简单的文字符号渐渐在学生脑海中化作鲜明的直观形象,同时将文本形象与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勾连、对接。要带着审视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来读。要能读进去,跳出来。要指引学生潜心会文,把握和感悟语言的形象、情味、理趣、气韵,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
  的心。
  3.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哲思深度
  什么是“文本的生命”?“文本的生命”是文本赖以存在的根基,是文本的结构、文本的布局、文本的前后逻辑等。“深度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形式。“深度阅读”就是要探寻文本“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這个意义上,有学者建议阅读教学应当指向儿童的写作。“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儿童关注文本的语言,感受文本言语表达之精妙,关注文本结构,感受文本布局之精妙。“深度阅读”遵循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前后照应阅读、上下关联阅读等,甚至可以将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如姜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让学生自由品读文本走进“祖父的园子”,在字里行间、在文本语境中寻找童年难忘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通过上下文的关联阅读,学生潜心会文,从观赏小昆虫到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再到摘吃黄瓜、用瓢舀水往天上扬等,学生感受到作者萧红文本语言的独特韵味。在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姜老师引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用文本中的独特句式——“愿意……就……”进行文本拓展,学生感受着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品读间,小萧红的快乐是有空间局限的,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才会有小萧红的快乐童年。
  “深度阅读”不同于“浅阅读”“泛阅读”,它能够让儿童的视界获得思路的澄明,内心获得思想的敞亮,言语获得思维的纯清。姜老师就是这样引领儿童钻研文本、叩问文本、认同文本乃至批判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由此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和领受。在这里,学生从熟悉的地方也能看到优美的风景,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自觉!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向网络化、信息化趋势发展。针对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探讨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混合教学新模式,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教学测试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实施是可行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电机与拖动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追求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培养全发面发展的人。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纵深发展,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隐性技能匮乏、核心技能薄弱及人文素养欠缺等不足,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设置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重视培养隐性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提
反思当下的语文课堂,“教课文”“教内容”仍是一种常态。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们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例子”,应该利用这个“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学习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理解传承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践行核心理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粗
《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作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故事里的角色从秀贞到妞儿、厚嘴唇的男人、宋妈,似乎人物命运都是那样悲惨,但因为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原本悲惨的故事也抹去了
摘 要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促进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查了解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遇到的瓶颈及其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从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利益平衡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验室;教学设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教材编者组织编写,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指导用书。它能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的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是教师备课的依据和参考。  如何发挥《教学用书》的向导作用,指导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呢?下面以三年级《教学用书》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研读“编写说明”,瞻前顾
基于“儿童诗意表达”的语文课堂,旨在教师能用诗画般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画般独特的思想建构课堂,用诗画般灵动的情感诠释课堂。诗情画意的课堂既是追求唯美的课堂,又是追求智慧与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与成长,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有人格魅力、语文素养、丰富语感和睿智思想。  一、溯源:基于“儿童诗意表达”的语文课堂的应然需求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无法停下脚步来细细品味
摘 要 以“电子创意编程入门课”为例,探讨云环境下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云环境;云技术;游戏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电子创意编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1-0105-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逐渐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信
一、晒晒小作家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看一下本期《太阳花周报》中刊登了哪些小作者的文章。请看——(出示小作者的名字),下面让我们一起大声呼喊——  生:他们的名字。  (师念名字)  师:请念到名字的同学起立,掌声送给他们!  (生鼓掌)  师:经过大家的投票,咱们班有张玮颖、彭骋原、张欣林、蔡乐璇四位小作家获得了本期“佳作奖”。掌声鼓励!  (生鼓掌)  【评析:激励是学生写作的不竭动力。将学
教学思考  “自我介绍”是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该教学设计力求做到内容有阶梯性、参与有交际性、表达有针对性。从整体学情来看,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向新同学做了自我介绍。在三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中,丰富并深入了“自我介绍”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常常有自我介绍的经历。所以,四年级学生对自我介绍很熟悉,教学要求需要提高,实现自我介绍从“敢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