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语修辞与语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包括停顿、沉默在内的默语既是一种常见的交际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必须依赖语境而生存,语境对默语修辞有制约、阐释和评判的功能。
  关键字:默语修辞 语境 制约 阐释 评判
  
  默语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明确做出有声表态而出现的静默现象,包括话语停顿、沉默。默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修辞要追求最佳交际效果,如果情势以不说为宜,那么,默语就是修辞的完成。
  1932年,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①,这里的题旨情境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80年代初,吕叔湘提出一个语言风格的使用原则——“适度”修辞原则。所谓“适度”的“度”,即尺度,而把握这一尺度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语境。20世纪90年代后期,王希杰又提出了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得体性原则。这个“体”实际上就涵盖了语境中的诸多因素。由此可见,语境已成为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活动,包括默语修辞,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默语修辞必须依赖语境而生存,语境对默语修辞有制约、阐释和评判的功能。
  
  一、语境对默语修辞的制约
  
  语境的制约功能指语境对语言生成和理解所起的限制作用。在一定的语境里,人们不是任意说话的,相反他们要选择语境所要求的语码、言语行为、话语特征和方式、文体风格、礼貌程度等。语境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交际中的言语意义。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与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辞的真谛就是在那些同义、近义群体中选择适合语境要求的语言材料,极尽语言表达之功能。人们有了表达欲望之后,大脑这个暗箱就要斟酌情势,开始“选择”。就要做出“言”与“不言”的判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得不慎言。如果客观情势以不说为宜,那么“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便是修辞的完成。如果必须“言”,则又要考虑如何借助其他修辞手段尽量把话说好,以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老舍的话剧《茶馆》第一幕最后一场,写康六为了生计把女儿康顺子卖给太监做老婆,至此,人物的悲剧达到了高潮,但征服人心的话,却少得不能再少:
  (1)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我,我……
  刘麻子:你们回来了?点头啦?好!来见见总管!给总管磕头!
  康顺子:我……
  康顺子带着幕后戏上场,气愤、委屈、悲苦已经使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说不出话来,从“我,我……”到“我……”,吞吐一语比千言万语更能表达她的复杂心理,一声沉吟胜似一泻千里的诉说。此时,高明的表达是“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而高明的接受者却可以从这不说之说中进入审美体验的王国。
  
  二、语境对默语修辞的阐释
  
  理解话语往往要看语境,因为语境的解释力触及语言交际的任何一个层面:语音层、词汇层、语法层、语义层、语用层、修辞层、逻辑层、语篇层等。语境的阐释功能主要表现为解释情景义和消除歧义。
  人类语言都遵循着“经济原则”或“最省力原则”,都力求以最少的语符表达最多的意义,因此,多义现象是任何语言的普遍现象。一个词组乃至一句话也会有不只一个意义,加上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含糊和歧义更是难免。语言使用者往往不是直接明了地应用话语形式的表面意义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而是话中有话,这就更增添了语言理解的复杂性。这些现象都表明,语言本身不是像乔姆斯基所描述的那样“是自足的体系”。换言之,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其解释力越来越受到怀疑。
  在语境中使用的交际工具——语言,必然要依靠语境来阐释,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语义便不存在。更何况,对默语这种音量值为零、没有词汇形式的特殊语言,交际者要想很好地理解无声后面的声音,取得交际成功,甚至是优化的修辞效果,必然要依赖语境。
  (2)我与她曾八年同窗,期间接触很少,相遇时也只打个招呼,点点头。我们都很年轻,踌躇满志而又矜持骄傲。
  后来,我们都踏上了工作岗位。时光悠悠去,我成了大小伙子,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她仍然是老姑娘。于是我冒昧地给她去一封信:
  小莉:你好!听说……对吗?若真的话,我想……
   你的同学萌雅
  过了15天,我终于收到她的回信:
  萌哥:您好!也听说……对吗?若是的话,我也想……
   你的小妹莉
  (萌雅《初恋》,《月老报》1986年第16期)
  文中交际双方利用对彼此境况的了解和大龄未婚青年共同的心理,以四处默语营造了一种字面简略而含义丰饶的独特语境,含蓄委婉地传达了彼此的情意。双方默语形式的交际,在不了解两人境况和心理状态的外人看来,也许是莫名其妙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默语缺乏必要的语境因素来进行阐释。可见,要体会文中“言有尽意无穷”的妙境,语境的阐释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语境对默语修辞的评判
  
  修辞评判是对修辞效果进行好坏得失的评论和判断。修辞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挥作用。修辞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修辞者自身对修辞作品的看法和评判。社会评价是修辞进入言语交际之后修辞接受一方所做出的客观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促使话语不断调整语辞,以更接近最佳效果,社会评价也有这个功能,同时提供新的修辞原则,促进修辞学的发展。不论自我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应该以语境的适切度为评判的尺度。因为修辞是一个同义手段的优选过程。修辞的同义手段独立地看,无所谓优劣好坏,它的优劣好坏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这正如王希杰所说的“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 而“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②。因此,我们说语境作为鉴别、评价修辞的标准,它决定了修辞的优劣好坏。
  曾经有一场演讲,演讲的主题是“时间就是生命”,当主持人宣布了演讲者出场后,他却迟迟没有露面,十几秒后,听众的情绪慢慢骚动了,三十几秒后,听众中有人提意见了,五十几秒后,听众中就有人抗议了,七十几秒后,演讲者才出场。
  (3)“亲爱的听众,你能容忍我这种对你时间的白白消耗吗?你能容忍我这种极为不礼貌的行为吗?这种无端浪费别人时间的行为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
  听到这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演讲者就是用这种沉默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这是一场关于珍惜时间的演讲,在这样一个语境前提下,演讲人有意地拖延出场,制造沉默,充分酝酿观众的不满情绪,并在这种不满达到高潮时,出场揭开了谜底,收到了比有声语言更好的修辞效果。
  表达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语言形式本身,而主要是看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何运用。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默语修辞研究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为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从判断修辞效果的好坏和修辞手段的优劣了。总之,语境是默语修辞的基础,修辞效果要结合语境来衡量,离开了语境,就谈不上默语修辞。
  
  注释: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②王希杰.汉语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45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王占馥.汉语语境学概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
  
  (陈宏,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语言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在表现,本文从汉韩语言差异的角度,论证了汉语整体性思维特点对趋向动词的影响,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学途径,希望对趋向动词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趋向动词 汉语整体性思维 补语     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有的汉语语言规则只是为语言学习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汉语的窗口,只有了解创制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
一、选择题(各小题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请选出正确答案)  1.关于曲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一定变化  B.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变化  C. 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一定变化  D.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一定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正>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关系本世纪全球的安全性问题。为此,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联合国粮食高峰会议。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
以下实验中要用到的器材为:实验室小型变压器(如右图,设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是为n1和n2且n1<n2)、干电池若干节、电阻箱(0~99999Ω)、电键、导线若干。    先用欧姆表测定变压器1、2和3、4之间的电阻,约为2Ω和4Ω,2Ω的为原线圈,4Ω的是副线圈。    1 自感实验        自感实验通常是按图A电路图进行,闭合S瞬间L2立即亮,L1缓慢亮;断开S瞬间L2立即熄灭,L1过一会
一般认为,“把”字句排斥动态助词“过”,但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描写了“把OV过”句式的特点,然后着重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
本文从小句中枢的视角,对当前流行的一种句法结构“很X很XX”进行考察,分别从语言和语言认知心理的层面进行描写,考察其语义关系和语用价值,体现小句中枢的理论在实际语言现象分
与众多少数民族文字相似,日本和朝鲜的文字系统也是在汉字传播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两种文字系统在历史背景和内部构造上均具有共性,又因语言、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产生了差异
如何对知识进行管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解释知识管理这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管理产生的根源,然后给出了基于XML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与模型,最后分析了知识管
汽车启动后,其牵引力F、速度v、加速度a及实际功率P都在变化,这些变化是否遵循某种规律,现分三个阶段给予剖析。
本文主要分析了比字句中程度副词“还”“更”“再”的语法意义,探讨了其在比字句中的深层语义、语用功能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对它们在句法上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