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要的假设之中。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因此学生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设计,以人为本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文本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步步深入探索。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问题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A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问题2: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3: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交流等积极思维,主动获取了知识,使每个问题逐步解决,同时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二、营造氛围,有利创新
教师应采用民主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磋商、交流信息,以达成共识。有些问题可让学生同座两人、前后四人或下位任意组合进行合作讨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促进课堂内人际互助。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问学生在小学时是怎么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学生回忆起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我又问拼成的那个角为平角有什么根据。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学习几何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思维水平,必须进行逻辑推理。我继续追问,这种剪拼的过程对寻求证明思路有何启发。学生想到作平行线将三个内角转移构成平角,从而由多种组成方法不难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拓宽了证明思路。之后,会有学生提出还可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来证明,教师就应抓注契机切入有关“循环论证”的讨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得到升华,新知识完全融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变成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变式训练,拓展创新
教师不仅要准确地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尤其是变式思维的训练。训练变式思维是为培养创造性意识服务的,着眼于探索未知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追求知识间的新关系,寻找问题的新答案,并力求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去思考问题。
例如,我在复习二次函数的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函数图像的解析式。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因为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
在数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
变式1: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与顶点(-1,-1)改为顶点(-2,3)”,求解析式。变化后,学生略分析很快用顶点式y=-a(x+m)2+n来解决。
变式2: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改成“线段长为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
变式3: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此题变化后,经过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得出两种情况:(1)开口向上,(2)开口向下。因此,此题有两个结论。
由于条件不断变化,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巧用空白,培养兴趣
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讨论一些数学趣味题、逻辑题和“脑筋急转弯”等,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并开发智力。在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后,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测量学校教学大楼的高度并画图说明,两天后对各组的测量方案进行讨论,评出最佳测量方案。多数学生能将大楼的高抽象成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测量方法,有的利用阳光下的影长测量,有的利用参照物测量,有的利用三角板测量,还有学生想到用物理方法测量等。当学生们得知自己的测量结果基本准确时,兴奋之情难于言表。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测量工具(卷尺、三角板、测倾仪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在小组活动中养成了协作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红等.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昌烔.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认识与尝试.数学教学通讯,2003.
[3][美]詹姆斯·杜布森著.让孩子自信过一生.新华出版社,2003.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教学设计,以人为本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文本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步步深入探索。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问题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A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问题2: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3: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交流等积极思维,主动获取了知识,使每个问题逐步解决,同时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二、营造氛围,有利创新
教师应采用民主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磋商、交流信息,以达成共识。有些问题可让学生同座两人、前后四人或下位任意组合进行合作讨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促进课堂内人际互助。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问学生在小学时是怎么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学生回忆起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我又问拼成的那个角为平角有什么根据。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学习几何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思维水平,必须进行逻辑推理。我继续追问,这种剪拼的过程对寻求证明思路有何启发。学生想到作平行线将三个内角转移构成平角,从而由多种组成方法不难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拓宽了证明思路。之后,会有学生提出还可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来证明,教师就应抓注契机切入有关“循环论证”的讨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得到升华,新知识完全融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变成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变式训练,拓展创新
教师不仅要准确地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尤其是变式思维的训练。训练变式思维是为培养创造性意识服务的,着眼于探索未知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追求知识间的新关系,寻找问题的新答案,并力求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去思考问题。
例如,我在复习二次函数的内容时,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函数图像的解析式。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因为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
在数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
变式1: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与顶点(-1,-1)改为顶点(-2,3)”,求解析式。变化后,学生略分析很快用顶点式y=-a(x+m)2+n来解决。
变式2: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改成“线段长为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
变式3: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此题变化后,经过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得出两种情况:(1)开口向上,(2)开口向下。因此,此题有两个结论。
由于条件不断变化,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巧用空白,培养兴趣
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讨论一些数学趣味题、逻辑题和“脑筋急转弯”等,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并开发智力。在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后,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测量学校教学大楼的高度并画图说明,两天后对各组的测量方案进行讨论,评出最佳测量方案。多数学生能将大楼的高抽象成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测量方法,有的利用阳光下的影长测量,有的利用参照物测量,有的利用三角板测量,还有学生想到用物理方法测量等。当学生们得知自己的测量结果基本准确时,兴奋之情难于言表。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测量工具(卷尺、三角板、测倾仪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在小组活动中养成了协作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红等.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昌烔.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认识与尝试.数学教学通讯,2003.
[3][美]詹姆斯·杜布森著.让孩子自信过一生.新华出版社,2003.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