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针对这一思考,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鼓励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当这些行为形成了习惯时,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教学"比一比"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创设了同桌两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用背对背或脸对脸的方法经历比高矮的过程体验。说出"他比我高,我比他矮。"的结论及怎么比的过程。但有一个学生没有同桌,主动提出了和旁边的两人一组进行比较,使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比较方法与众不同,除了三人两两轮流比较外,还想到都站在墙边,在墙上画出他们的身高高度线。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我及时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鼓励学生创新。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同时我又进行了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立刻想到站排就需要比较高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的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结合现实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一年级在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后,为了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让学生结合教室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以图书角课外书、小组的人数及男女生数、窗台的花盆、日光灯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关注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8元钱的文具盒,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3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3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一枝笔2元,三角尺3元合起来正好有5元钱,让他改变主意就用5元钱买这两样吧;(这想法虽然不符合要求,我还是鼓励他的创新思维。)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8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身边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我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兴奋,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高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总之,解决问题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着眼于结合现实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日积月累,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厚积而薄发,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鼓励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当这些行为形成了习惯时,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教学"比一比"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创设了同桌两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用背对背或脸对脸的方法经历比高矮的过程体验。说出"他比我高,我比他矮。"的结论及怎么比的过程。但有一个学生没有同桌,主动提出了和旁边的两人一组进行比较,使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比较方法与众不同,除了三人两两轮流比较外,还想到都站在墙边,在墙上画出他们的身高高度线。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我及时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鼓励学生创新。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同时我又进行了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学生立刻想到站排就需要比较高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的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结合现实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一年级在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后,为了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让学生结合教室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以图书角课外书、小组的人数及男女生数、窗台的花盆、日光灯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关注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8元钱的文具盒,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3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3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一枝笔2元,三角尺3元合起来正好有5元钱,让他改变主意就用5元钱买这两样吧;(这想法虽然不符合要求,我还是鼓励他的创新思维。)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8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身边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我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兴奋,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高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总之,解决问题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着眼于结合现实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日积月累,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厚积而薄发,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