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幸福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明白种树和找朋友之间的联系;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明白创建美好的生态环境、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本文分为两部分,关键在于两个字:一是“荒”,即种树前的荒凉;二是“好”,即种树后的美好。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倒序的方法,先是充分感悟小岛的好处,然后对比种树前的荒凉,将课文串起来,使课文脉络清晰。在教学中,我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引导、暗示,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利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感悟中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幸福感油然而生。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种树与找朋友之间的关系,懂得爱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指读、齐读课题;自我展示——读词语;玩“开火车”读词语的游戏。
  过渡:你们还记得是谁说这儿真好吗?(指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简洁的话)
  讨论:大家都说这儿好,这儿好在哪里?
  二、感悟课文
  1.感悟这儿好在哪里
  (1)环境美(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这两个词该怎么理解?(演示图片)这就是“漫山遍野”,这就是“绿叶成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用:由听别人说再到自己看、自己说,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
  (2)伙伴多(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大家为什么觉得这儿真好?
  交流环节:小组讨论、指名答、指读句子、比较“我就住在这儿”与“我们就住在这儿”的异同、通过表演理解“飞”与“划”的异同。
  2.整体感悟
  播放音乐、动画:这儿真好,小伙伴们从空中、水上来了,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想看,假如你们来到了它们身边,现在就在草地上做游戏,你们有什么感受?
  在充分感知课文之后,加上音乐和动画效果,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这儿环境的优美,同时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感受。
  过渡:这儿是动物的天堂,你们从哪知道的?
  3.体会原来的荒凉
  (1)理解荒岛
  出示荒岛图片:荒岛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没有……没有……”的句式来回答。
  理解“孤零零”的含义:什么都没有,只有小熊一个人,这叫“孤零零”。(演示图片)
  (2)云儿的回答
  小熊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从“种呀种”中,你们读出了什么?(齐读)
  巧借小熊之口,启发学生思考:种树和交朋友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渗透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的思想,寓理于事,不着痕迹,却能让学生心领神会。
  三、拓展延伸
  当荒岛变成绿树成荫的小岛,小熊也迎来了小鸟、小鹿、小象。小熊还有哪些好朋友?(多媒体展示)
  这里是动物的乐园, 许许多多的小动物都住在这美丽的小岛上,它们会做些什么让这儿变得更美好呢?请你们在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小岛画出来,让美丽的图画说出你心里的话。
  孩子的思维是最独特的,语言是最美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此处,设计层层深入,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把握好方向,切不可放任自流。
  总评:朗读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的重要手段。在阅读的起步阶段,我们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用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没有进行太复杂的分析,没有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内涵。学生抓住了“孤零零”,想象小熊住在荒岛上的情景,体会小熊的孤单,了解小熊的处境,从而进入情境。我抓住“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等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色彩鲜明的小熊图,生动的动画,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学生的语言与画面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从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的转换过程。学生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迁移到课堂中,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感受和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规范的语言,在读中理解、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对幸福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积累是运用的前提。教学中,课例的设计重在改进诵读与积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最终促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关键词]诵读与积累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传承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彩色的非洲》一课,特别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读正、读顺、得法,在展开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学习课文的方法。在扎扎实实的“先不谈感情”的练习中,学生更真实地读出文章的内在感情。  [关键词]朗读指导;感情;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04-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童趣盎然。根据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积极开发语文资源,将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识字、写字,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创设情境,指导方法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识字、写字贯穿始终,举足轻重,不可忽视。而识字又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渗透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积
[摘 要]《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大都注重词语解析、朗读训练和人物形象分析等,学习域度较为狭窄,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停留在浅层次上。推演教学新思维,将学生的学习认知从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不仅給学生创设了认知成长的空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反思;推演;多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本色语文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本色语文要体现的是语言的习得、思维的培养、人文的渗透。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保持原汁原味,才是最美的自我。小学语文教学要的是本色语文,本真的师生和文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狐狸与乌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狐狸和乌鸦》原文)  2.给《蝉和狐狸》标出自然段,分段
[摘 要]阅读教学应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夕阳真美》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精读一篇,然后再带出一组课外内容文本的学习,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这样“一课带一组”的课型,将相关的学习素材串联起来,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其产生关联和融合,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载体和整体的学习素材。  [关键词]教学案例;精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儿童诗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诗意、诗情、诗趣、诗味。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诗歌的情感线索,让学生朗读、想象、表达、创作,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样就会使诗歌课堂教学如散文一般行云流水,让人余味无穷。  [关键词]儿童诗 散文 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4  教学案例  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内容是《一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语用的“窄化”和“泛化”等现象日渐突出。教学《螳螂捕蝉》一文,要根据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表达密码,从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文章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案例 语用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在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教师从情境创设、阅读指导和课堂训练等角度展开教学创新设计,引发学生展开多种自主学习活动,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功历练了学生多种语文素养,极大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维生素C的故事;高效課堂;语文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77-01  《维生素C的故事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的故事:小英因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偶然的演讲使她不得不面对同学们的目光,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小英鼓励的掌声;从此,小英以微笑面对生活,变得自信开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真切的关怀。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紧扣文眼“掌声”,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及细节描写,采用对比品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流程】  一、探寻“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