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书法就是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的,它是以粗犷或流畅的线条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又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就其艺术性而言,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在写好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写得熟练、美观,能够使人看后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受到淋漓舒畅的精神鼓舞。在渗透审美情趣的同时,又可以培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继而把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今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甚至以为汉字可写可不写,他们把电脑当做手写工具,发信息、发邮件……很少有人再将笔作为常用的书写工具了。但是仔细想想:毕竟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它凝聚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这种文化永久的继续传承下去,教师不必对学生讲书法的气韵神采,或所谓筋,骨,血,肉…但…是,对于小学生的写字指导,教师应集中精力以美学观点扎实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在强化学生姿势端正,执笔正确的基础之上,巧妙渗透书法形式美的教育,引领学生渐渐掌握过硬的书写要领,在写好字的同时同步得到美育熏陶。我是落实在以下几点之上的:
首先。欣赏中激发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激起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第一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可观性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去靠近欣赏、去品味、去琢磨。
譬如在欣赏书法大家颜真卿的作品时,当介绍作品中诸如字的特点:“笔画清劲丰腴,行笔雄健有利,舒展开阔、疏密适当、豁达端庄、雍容大方”。学生在欣赏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由自主地感叹,如:“哇!太好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真是无价呀……”这听起来并不经意的发自内心的话语,无形之中就会引导孩子们不经意间对书法产生一定的兴趣。
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有意思的书体历史典故,比如: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书体常识,让学生对书法历史和古今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生一种纵向地感知,潜移默化地渗透一种书法历史常识性教育。
其次,书写中琢磨,再现书法艺术的美。
我们在常态教学中学习生字时,务必先将学习楷书作为基础。大家都家喻户晓的苏轼既是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同时又是一名了不起的书法大家,正如他在《书唐氏六家后》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這充分说明了初学者,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更应集中精力先从扎实练习楷书人手,让学生逐步掌握楷书严格的形式美,不断在练习中攫取汉字的内在美。
还有的就是楷书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用笔、结体、章法三方面(合称“三要素”),初学者先要掌握主要用笔法则。譬如用笔之美,最突出地体现在逆势行笔上,这种逆锋行笔讲求的是“欲上先下,欲进先退”,是一种蓄势取势,逆锋取势。从笔力上说,是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它能使行笔万毫齐力,使点画寓于力感,让人产生美感,实实在在的表现出国人民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铮铮傲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反复揣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辨析,提高对行笔要领的把控能力。要让学生在书写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汉字之后,都能逐步顺势去欣赏、感悟,领会其势与力的和谐之美。
再次,在字外重修养,融会贯通,激荡美。
学习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书法艺术讲究笔墨情趣、节奏韵味、整体布局等,它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书法与绘画有内在的联系。有人说:“书画同源,各艺同辙”这话是很有说服力的。书法作品具有线条美、空间美、意境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研究执笔和运笔,曾仔细地观察鹅在池中浮游的神态,从中悟出了许多习字的真道理……此等事例,不胜枚举。还有唐代的草书大师怀素,夏日观看天上奇峰般的云彩,夜间静听嘉陵江的涛声,从中激发出许许多多书法创作的灵感,从而成为一代不朽的草书大家……
回眸今天,我们书法指导课,在加强学生文化艺术很熏陶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把生活中美的现象巧妙的融合到书法练习中来,用书法再现生活美。有句俗话说得好“书为心画、书如其人”,引导学生学习书法,在翰墨飘香的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提高书写实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健康的精神风貌,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远景目标。
在当今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甚至以为汉字可写可不写,他们把电脑当做手写工具,发信息、发邮件……很少有人再将笔作为常用的书写工具了。但是仔细想想:毕竟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它凝聚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这种文化永久的继续传承下去,教师不必对学生讲书法的气韵神采,或所谓筋,骨,血,肉…但…是,对于小学生的写字指导,教师应集中精力以美学观点扎实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在强化学生姿势端正,执笔正确的基础之上,巧妙渗透书法形式美的教育,引领学生渐渐掌握过硬的书写要领,在写好字的同时同步得到美育熏陶。我是落实在以下几点之上的:
首先。欣赏中激发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激起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第一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可观性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去靠近欣赏、去品味、去琢磨。
譬如在欣赏书法大家颜真卿的作品时,当介绍作品中诸如字的特点:“笔画清劲丰腴,行笔雄健有利,舒展开阔、疏密适当、豁达端庄、雍容大方”。学生在欣赏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由自主地感叹,如:“哇!太好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真是无价呀……”这听起来并不经意的发自内心的话语,无形之中就会引导孩子们不经意间对书法产生一定的兴趣。
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有意思的书体历史典故,比如: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书体常识,让学生对书法历史和古今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生一种纵向地感知,潜移默化地渗透一种书法历史常识性教育。
其次,书写中琢磨,再现书法艺术的美。
我们在常态教学中学习生字时,务必先将学习楷书作为基础。大家都家喻户晓的苏轼既是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同时又是一名了不起的书法大家,正如他在《书唐氏六家后》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這充分说明了初学者,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更应集中精力先从扎实练习楷书人手,让学生逐步掌握楷书严格的形式美,不断在练习中攫取汉字的内在美。
还有的就是楷书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用笔、结体、章法三方面(合称“三要素”),初学者先要掌握主要用笔法则。譬如用笔之美,最突出地体现在逆势行笔上,这种逆锋行笔讲求的是“欲上先下,欲进先退”,是一种蓄势取势,逆锋取势。从笔力上说,是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它能使行笔万毫齐力,使点画寓于力感,让人产生美感,实实在在的表现出国人民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铮铮傲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反复揣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辨析,提高对行笔要领的把控能力。要让学生在书写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汉字之后,都能逐步顺势去欣赏、感悟,领会其势与力的和谐之美。
再次,在字外重修养,融会贯通,激荡美。
学习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书法艺术讲究笔墨情趣、节奏韵味、整体布局等,它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书法与绘画有内在的联系。有人说:“书画同源,各艺同辙”这话是很有说服力的。书法作品具有线条美、空间美、意境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研究执笔和运笔,曾仔细地观察鹅在池中浮游的神态,从中悟出了许多习字的真道理……此等事例,不胜枚举。还有唐代的草书大师怀素,夏日观看天上奇峰般的云彩,夜间静听嘉陵江的涛声,从中激发出许许多多书法创作的灵感,从而成为一代不朽的草书大家……
回眸今天,我们书法指导课,在加强学生文化艺术很熏陶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把生活中美的现象巧妙的融合到书法练习中来,用书法再现生活美。有句俗话说得好“书为心画、书如其人”,引导学生学习书法,在翰墨飘香的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提高书写实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健康的精神风貌,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远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