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浅论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文言文的枯涩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学以致用等诸多因素,导致文言文的教学难以推进。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在组织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鼓励学生主动走近文言文,主动了解文言文,从而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感兴趣的常常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趣事物。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远,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而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则能够将学生带入文言文学习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理解古人笔下的理想社会。但如果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并思考为什么古人笔下的理想社会会是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学生结合自己在创设理想社会时的思维过程,对于文章中的“大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明白了古人“大同”社会的构想缘由。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根据庄子和惠子的对话进行小型的辩论,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庄、惠二人的思维过程。
  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只有学生主动对文言文表现出探究的兴趣,才能有效开展文言文的课堂教学。
  二、要提高課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老师的问题有时过难或指向不明,导致学生回答错误或闭口不言;有时又太容易,使课堂出现“虚假繁荣”的现象,看似很热闹,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收获。因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和递进性,避免提过难或过易的问题。
  此外,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够依靠老师的“满堂灌”,而应该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言文阅读和欣赏能力。至于问题的提出,则要有递进性,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三、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也需要顺应这一潮流。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能够让文言文学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技术手段,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学生对三峡有了宏观的认识,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就可以调动已有的视觉印象,这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又如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再现汉文帝到细柳营中劳军的情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亚夫的刚正不阿和治军严明。学生还可以通过为视频配音,再现周亚夫的语言,从而真切地体会周亚夫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让文言文走近学生生活,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的探究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四、要用文言文的人文性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更要关注人文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而忽视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中体现着古人的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愚公移山》中,愚公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真”的精神的传承和延伸,可以想到现代社会中涌现出的“真”士兵、“真”战士、“真”消防员等;再如《爱莲说》所中表达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需要学生认识并深刻体会的。
  也就是说,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要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做文化的传承者。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革新,让文言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文言文的价值和魅力,从心里愿意了解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并自觉地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本文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等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研究》的内容)
其他文献
1929年5月15日夜间,在北京(时称北平)探望母亲的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很别致,首先是对许广平的称呼,既不是过去开玩笑的“害马”“H.M”,也不是习惯上的“广平兄”,而是“乖姑”“小刺猬”!与过去更为不同的是,这封信所用的是两张带有彩色图案的笺纸,上面分别画着枇杷和莲蓬,枇杷有三枚,两大一小,莲蓬有两只,其中的一只饱含着莲子。  许广平接到这封信之后,异常惊喜,她在5月21日的回信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在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要求下,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一是要用爱来温暖学生、拉近彼此情感、取得相互的信任,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爱护下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节奏,用慢节奏,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品德,提升其修养。通过“爱”与“慢”的艺术融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决定教育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阐述运用“爱”与“
主题出版类  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9)  魏礼群 主编  商务印书馆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  王凤超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 主编  商务印书馆  光荣与道路:中国大时代的精英记忆  《三联生活周刊》 编著  李鸿谷 主编  现代出版社  毛泽东家书解读  季世昌 主编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人文社科类  辞源(
摘 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写出内容精彩的作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生活中看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使学生积极地根据自己所闻、所见、所感写出精彩的作文。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随时习作,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看到的事物写作,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写作手法,写出文采飞扬的作文,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江苏省“五严”规定施行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淮安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把“口语交际”的考查放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作为一个考点。往年学生答到此类试题,得分普遍较低,就连转述他人话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落实,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受。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的知识,构建出完整的阅读知识框架,为学生阅读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帮助。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DOI:10.12241/j.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在小学阶段,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毫无疑问写作训练一直都是一项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基本上改革标准大背景之下,小学语文的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写作教學过程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纠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之中,展开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这门学
当今语文教坛,有一派“主问题”设计倡导者大行其道,教师的提问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替罪羊”。其实,过多的提问固然是“引导教师走向板书的津梁”,绑架了学生的思考,但是,适当的追问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反而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在模糊處追问,理清学生的思维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有“辞不达意”的弊病。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想得不清楚,因此说得不清楚。学生可能很想回答
[摘 要:思政教育不是局限于一类特定课程,而要和高校各类课程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日语课程在传授日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的目标。笔者将课本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尝试挖掘日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对日语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和教学设计。  Abstrac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地冒出“跳鱼儿为何会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看似与文章毫无关系、有点跑题的问题。钱老师不是置若罔闻,而是用略表遗憾的语气接过话茬说:“跳鱼儿为何会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呢?老师也不知道,可是少年闰土知道,这说明什么?”一语点醒了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随着师生的课堂互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的精彩在大师睿智的应变中行云流水般地生成了。  新《课标》强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