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提升课堂的质量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kill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语文教坛,有一派“主问题”设计倡导者大行其道,教师的提问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替罪羊”。其实,过多的提问固然是“引导教师走向板书的津梁”,绑架了学生的思考,但是,适当的追问不仅不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反而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在模糊處追问,理清学生的思维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有“辞不达意”的弊病。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想得不清楚,因此说得不清楚。学生可能很想回答某个问题,但是脑袋里面想说的意思太多,又没有形成层次,说出来难免是一团糊涂账,听得人一头雾水,或者教师仅能勉强听出其意。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表意不清的问题。
  很多经验不足的老师在这时候很着急,恨不得学生说得又清楚又流利。如果碰上“公开课”,那更是急得脸红脖子粗。其实,这样的模糊处,正是课堂教学的要紧处,教师的引导价值此时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的很多老师因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足,不必要地着急,显得过于“业余”。实际上,在模糊处追问,能够理清学生的思维,这正是语文老师的重要功能之一。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课题为《最后一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郝叟老头是小说可有可无的人物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的。郝叟老头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一个人物,他在文章中多处出现,可见很有作用。”教师赶紧追问:“他有哪些作用呢?你能说说看吗。”学生一时语塞。教师又说:“说啊,不要紧张,你说啊!”学生还是语塞。于是教师赶紧接过学生的话头,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这里,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流畅度”,害怕“耽误时间”,影响“下面的教学环节”,于是自己接过学生的话头讲了起来。当然,教师讲得一定很清楚,但是,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根据杜威“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学生没有亲自经历,不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他怎么能记得牢呢?其实,就算真的记得牢,他能把这里听来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吗?显然不能。
  其实,这时候,教师不妨追问:郝叟老头是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的?你认为作者安排他在这些地方出现,对于文章来讲,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处一处地分析文中郝叟老头出现的情节,来理解作者设置这樣的一个人物的作用。这是引导学生学习写小说的方法,从认知目标上讲,属于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要达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水平的。而这一切,都起于追问。
  二、在错误处追问,纠正学生的认识倾向
  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认识性错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经验不足的老师对此常出现不该有的“哂笑”。其实学生由于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出现认识性错误实在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时候适当追问,能够纠正学生对问题的错误认识倾向。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推荐名著《西游记》,讲到著名桥段“三打白骨精”时问: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从谁的身上学到什么优点?教师的本意是从文本向生活拓展,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设计是否贴切,先看教师怎样处理学生的回答。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从白骨精身上学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顿时,下面的学生一片哄笑。该老师哭笑不得地说:“同学,请你注意,我们只能从正面人物——比如孙悟空身上,学到优秀品质,而白骨精是反面人物!”这里,且不说能不能从反面人物身上学习优点的问题,也不论该老师没有对学生提取的反面人物身上的不恰当“优点”进行针对性点评的问题,该教师首先存在的教学问题是——她没有把这个问题通过追问,再抛回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这一“回抛问题”的过程,才是教学价值的真正体现!
  其实,这时候我们不妨追问:“‘锲而不舍’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它用在什么人身上比较恰当?从反面人物身上学习优点不是不可以,但这里我们学习白骨精的‘锲而不舍’这一说法是否妥当?”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课堂讨论。相信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一定能得出有价值的答案。
  注重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有价值的,甚至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是有价值的。将德育蕴含于语文课堂教学之内,正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追问,既巧妙又实用,对于纠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作用的,正是所谓“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追问的价值一定是多元的,其可供探讨之处一定还有很多。笔者限于能力和水平,对该问题只作如上粗浅探讨,聊作抛砖,以期引玉,顺便就教于方家。诸位同仁如果能从中得到哪怕是一点点启发,笔者也甚感欣慰。
其他文献
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囿于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水平低的特点,往往难以对文本有全面、正确、深刻的把握,而教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不用多,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及时点拨,把握方向,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下面,以阅读《边城》为例,谈一谈教师引导的基本步骤。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阅读小说的是初中生,对这
摘 要:语文文本是文章作者基于自己的思想感情,借助汉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的方式。要想对语文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读者不仅需要思索作者语词的排列组合,还需要深刻感受作者使用的标点符号背后的含义。在语文文本中符号不仅起着隔开句子、表明语气、确定词性等作用,同时还兼有反应作者思想情感、表达作者写作时情绪和心境的作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关键词:标点符号 语文文本 文本解读  DOI
新《课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游戏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教学价值的社会性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识字游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就像语文科目的地基建设,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汉字知识,才能更好地展开阅读和写作,才能见识到更广
1929年5月15日夜间,在北京(时称北平)探望母亲的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很别致,首先是对许广平的称呼,既不是过去开玩笑的“害马”“H.M”,也不是习惯上的“广平兄”,而是“乖姑”“小刺猬”!与过去更为不同的是,这封信所用的是两张带有彩色图案的笺纸,上面分别画着枇杷和莲蓬,枇杷有三枚,两大一小,莲蓬有两只,其中的一只饱含着莲子。  许广平接到这封信之后,异常惊喜,她在5月21日的回信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在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要求下,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一是要用爱来温暖学生、拉近彼此情感、取得相互的信任,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爱护下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节奏,用慢节奏,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品德,提升其修养。通过“爱”与“慢”的艺术融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决定教育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阐述运用“爱”与“
主题出版类  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9)  魏礼群 主编  商务印书馆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  王凤超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 主编  商务印书馆  光荣与道路:中国大时代的精英记忆  《三联生活周刊》 编著  李鸿谷 主编  现代出版社  毛泽东家书解读  季世昌 主编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人文社科类  辞源(
摘 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写出内容精彩的作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生活中看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使学生积极地根据自己所闻、所见、所感写出精彩的作文。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随时习作,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看到的事物写作,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写作手法,写出文采飞扬的作文,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江苏省“五严”规定施行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淮安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把“口语交际”的考查放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作为一个考点。往年学生答到此类试题,得分普遍较低,就连转述他人话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落实,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受。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的知识,构建出完整的阅读知识框架,为学生阅读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帮助。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DOI:10.12241/j.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在小学阶段,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毫无疑问写作训练一直都是一项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基本上改革标准大背景之下,小学语文的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写作教學过程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纠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之中,展开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这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