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愉悦课堂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优质课比赛出现的问题,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改造,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关键词 优质课;思维能力;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66-03
  1 前言
  笔者有幸于2015年参加了黄岛区优质课比赛的听课活动,其中有7位教师展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这7节课,亮点迭出,精彩纷呈。同时也引发了思考:数学课应怎样以生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下面就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为例,略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主要是面)。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形状接近正方体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认为它是正方体。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体。
  2)由观察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图形。提问:我们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固定不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如果把它们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依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不带看不见的面与棱)。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形状接近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2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本,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接触。在第一学段,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简单介绍正方体、长方体,自然而然地引出面、棱、顶点的知识,顺利地实现从长方体、正方体的感性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同时由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再由几何图形想想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这样,由物到形,再由形到物,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以学生抽象图形的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是学生思维的一种飞跃,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必须經历一定的过程。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或者没有抽象几何图形,或者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几何图形。在此处,笔者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单地认识面,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认识到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这样水到渠成地就可以抽象出几何图形。由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在此处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同时抽象出来,自然而然。
  同时,由于在此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长方体的特征,对长方体的立体几何图形还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因此,笔者在这个环节并没有把长方体的立体几何图形完全抽象出来,只是出现不带隐藏的面与棱的直观图。在学习棱的特征后再通过棱的平移出现完整的立体图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及空间观念形成规律。
  认识一般长方体棱的特点
  1)提问:用小棒搭1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是12根?给你16根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6根小棒不一定能搭成长方体;12条棱里每4条棱长度应该相等。
  出示表1。
  2)小组讨论:哪袋小棒能搭成长方体?哪袋小棒不能搭成长方体?学生分组拼摆,展示由1号袋学具搭成的长方体框架。
  教师提问:选择了怎样的12根小棒?搭建时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①分成3组,每组4根;②同种颜色的小棒相等,位置相对;③同种颜色、同种长度的小棒是互相平行的。
  让学生有规律地数长方体的棱。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结论理解因每种小棒需要4根,而5厘米、3厘米的只有3根,所以2号袋不能搭成。
  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引导学生从顶点处观察,发现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教师总结: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完善长方体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中长宽高应各有4条,而原来的长方体几何图形长、宽、高各只有3条,还有1条长宽高应在哪里?课件动态平移得出隐藏的长、宽、高。
  进一步理解长宽高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在长方体几何图形中,假如把其中1条、2条……隐藏,还是原来的长方体。只要保留同一顶点的3条棱就不能改变原来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使学生明确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认识一般长方体面的特点 教师出示长方形图形:1
  号,9×9的正方形;2号,9×5的长方形;3号,9×3的长方形;4号,5×5的正方形;5号,5×3的长方形;6号,3×3的正方形。说明每种型号的纸片若干张。提问:要在刚才的长方体的框架上粘贴一些长方形纸片,围成完整的长方体,需选择哪些纸片?你想用几号纸片做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为什么?根据刚才的选择,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上下两个面应选用
  长、宽分别为9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前后两个面应选用长、宽分别为9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左右两个面应选用长、宽分别为5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因为每两个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所以它们的大小、形状一样,就是说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认识特殊情况下的长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3号袋学具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搭不成(5厘米的小棒只有3根,应为4根);搭成(9厘米的小棒4根,3厘米的小棒8根)。出示搭成的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并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此种类型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此长方体比一般长方体的特殊之处:宽高相等,两个面是正方形,前后左右四个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长方体是在原来长方体基础上宽缩短到3厘米得到的,由于宽变得与高一样,因此左右2个面变成了正方形,上下前后4个面变成了长方形。
  4 以学生自主反思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面、棱、顶点的个数时,大多數学生习惯于“一个面4条 一个面4条 其余4条”的数法。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都优化了“按水平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竖直方向分成3组,每组4条”的数法,而为什么要用这种数法,学生心里还没有真正明确。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棱的条数时,并没有对棱的数法进行筛选,而是让学生在后面学习棱的特征后(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再让学生数棱的条数,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优化。
  5 以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应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同时,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应得到充分的落实。长方体的长、宽、高(即棱长)是长方体中最本质的要素,它们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也决定着长方体的面的性质,决定着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大小。在优质课比赛中,多数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让学生同时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研究多个方面的内容,有点儿显得研究内容过多。
  同时,学生在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时,往往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凭想当然得出结论,很少经过诸如重叠法、测量法等严格的数学方法的验证。而对于测量法,即使学生通过测量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学生很少测量),也没有扩展到面,没有认识到由于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而使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从而使数学课少了点儿数学味。
  在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同时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从棱开始,让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框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搭建框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棱的特点,同时又认识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在长方体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宽相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推理得到面的特征,这样逐渐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使建立起的数学模型更清晰、更准确,使教学更有数学味。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由变化得到正方体。让学生思考:在特殊长方体基础上怎样继续变化得到正方体?让学生明确4号袋学具也可以搭成长方体,只不过是一特殊长方体——正方体。
  2)认识正方体特征。
  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图形的变化过程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6 以学生整合知识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优质课比赛中,多数教师在研究完长方体后再研究正方体,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使学生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研究正方体特征与研究长方体似有重复之嫌,也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有深入研究。同时,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在此环节让学生在选择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过程中,随着棱的改变而巧妙地引出3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这样自然而流畅地将长方体与正方体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1)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2)猜一猜,想一想:上课用到的一种长方体物品,长是24厘米,宽是17厘米,高是0.6厘米,这个物品可能是?如果这个物体的高变成0.01厘米,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当高变成0时,这个长方体又会怎么样?
  7 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练习环节,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后,及时引导辨别物体的形状,有利于巩固和加深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并且通过“高”的变换和图形的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8 结语
  总之,只有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依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提升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做文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做到以生为本、愉悦课堂。
其他文献
摘要 就图片史料的教学进行探讨,从历史地图注意时空维度、历史漫画加强情感体验、图表史料分类对比数据三个方面分析图片史料,以期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图片史料;历史地图;历史漫画;图表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1-0115-
摘 要 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开发生产性教学产品、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摸索出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产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22-02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示
摘 要 基于辽宁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从平台提供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分析,通过访谈培训教师了解到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文本形式,由于有些学习者感觉学习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因此,对培训平台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为理论依据,将培训平台中的教学内容以“目标—类型”二维模型分成九类。以网络学习资源从呈现形式角度的分类为理论依据,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学
书评  至乐读书  马强  随笔集《淘书·品书》,全书用妙趣横生的淘书故事,表达着这样一种信念:虽说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功利化,人们读书的方式也会不断演变出新样,但是书香文化并不是几盒快餐、几条微博就能替代的。  书、书店和爱书人之间的缘分,是微妙而复杂的。而书店作为书与爱书人之间的桥梁和介质,在《淘书·品书》中被投注了厚重的笔墨。度过了淘书启蒙期的孔庙书摊,“凑齐”了第一部《史记》的天祥书
摘 要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形式较为单一,还是局限于课堂讲授和小组演讲,与课程设置的本来目的还有一定距离。以燕京理工学院财务管理案例课程为例,探索引入比赛来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教学模式;以赛促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98-03  1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将企业的各种实际案例在课堂上讲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号召,向世人展示了党和国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意志和愿景。  2010年以来,海淀教委学校后勤管理中心探索学校餐厨垃圾就地化处理新模式,为全区47所中小学配备了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设施。在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环境教育、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有益进展。  根据北京市市政市容管
摘 要 交流电比直流电复杂,学习起来也较困难。在交流环境下,通过测量LED灯和白炽灯的功率、电流、功率因数等物理量,来区别LED灯和白炽灯不同物理特性,深入理解功率、认识交流电。  关键词 物理;实验;LED灯;智能电表;交流电;白炽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48-02  1 前言  220 V交流电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5.066  摘 要 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应用一些生活材料改做简易器材,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其材料简单易得,又减少教学装备经费,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对如何利用生活材料改做简易器材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活材料;中学体育;简易器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摘 要: 本文在创新创业基础课上运用基于市场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和基于创设环境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对比研究,通过两个平行班级的横向对比及为期半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和差异,并得出一些研究结论:基于市场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期待,但对教师、学校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创设环境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更能在课程结束后保持学生的双创学习热情等。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
摘要 中国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内容广泛,这些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资源建设研究、教与学的应用研究、评价研究等。通过维普资讯电子期刊数据库和CNKI学术期刊总库,以中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5种学术期刊10年间收录论文为依据,从载文数量、载文内容、关键词等方面总结得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教育技术;学术期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