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而阅读的过程,正能满足这一环节。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学生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有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一、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
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了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I just picked it up.”中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
(二)过分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三)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地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画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四)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二、导入——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像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二)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 2B Lesson 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做准备。
三、读——理解教材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一)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二)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三)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本文)→细读并分出段落,找出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第五步:小结(Conclusion):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形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学生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有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一、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
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了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I just picked it up.”中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
(二)过分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三)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地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画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四)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二、导入——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像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二)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 2B Lesson 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做准备。
三、读——理解教材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一)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二)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三)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本文)→细读并分出段落,找出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第五步:小结(Conclusion):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形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