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把地理确定为高考的非考科目,在突然失去升学“指挥棒”驱动力的情况下,中学地理的地位迅速下滑。为改变这一不良倾向,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理教育取得的成果,努力完成世纪之交中学地理教改的重大课题,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诸方面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场考验。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加快。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对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高考改革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抓住新的机遇、确立新的起点、展开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与开展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学生讨厌学地理,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样的“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六、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学生难以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而地图、各种直观教具、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应努力创造条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尽可能地发挥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才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加深知识印象,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场考验。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加快。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对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高考改革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抓住新的机遇、确立新的起点、展开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与开展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学生讨厌学地理,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样的“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六、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学生难以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而地图、各种直观教具、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应努力创造条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尽可能地发挥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才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加深知识印象,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