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经直肠取标本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直肠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取出标本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上海市东方医院直肠癌患者的数据库,收集2017年1—12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经直肠取出标本成功和未成功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MRI评估肿瘤≤7 cm;(2)体质指数(BMI)≤30 kg/m2;(3)未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4)无肛门狭窄。分析经直肠取标本成功情况,并收集年龄、性别、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腹部手术史,盆腔MRI测量的肿瘤最大直径和直肠系膜前后径厚度(AP)等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s模型分析与经直肠取标本有关的临床因素。

结果

共208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32例,女性76例。年龄(63±11)岁,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3.8(P25,P75:3.0,5.0)cm。66例(31.7%)成功经直肠标本取出标本。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χ2=7.420,P=0.006)、无肿瘤梗阻(χ2=8.972,P=0.003)、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χ2=14.960,P<0.001)、肿瘤最大直径≤5.0 cm(χ2=18.495,P<0.001)以及AP≤6.0 cm(χ2=34.612,P<0.001)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有关(均P<0.05)。而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等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与否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2OR=2.32,95%CI:1.06~5.06,P=0.034)、无肿瘤梗阻(OR=3.01,95% CI:1.82~6.69,P<0.001)、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OR=3.73,95%CI:1.22~11.43,P=0.021)、肿瘤最大直径≤5.0 cm(OR=4.43,95%CI:1.39~14.09,P=0.012)、AP≤6.0 cm(OR=4.30,95%CI:2.02~9.18,P<0.001)是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标本取出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综合评估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最大直径和AP等临床因素,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直肠癌病例进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
IBD尤其是缓解期IBD有时出现IBS的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症状的重叠外,IBD与IBS在发病机制方面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肠道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改变、脑-肠轴调节紊乱、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都参与了IBD和IBS的发病。此外,IBD与IBS在治疗方面也有共同之处,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精神心理干预等。尽管IBD与IBS相同点很多,但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关系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淤胆性肝脏疾病,IBD是一类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两者多合并存在。PSC合并IBD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严重限制了同时治疗两种疾病的靶向药物研发。现概述PSC合并IBD基于肠-肝轴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简述新型熊去氧胆酸、抗生素、粪菌移植和免疫抑制剂等新的治疗方法。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伴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63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腹泻分为腹泻组和非腹泻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胸部CT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情严重程度和死亡情况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3例COVID-19患
IBD和银屑病都是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银屑病患者的IBD患病率有所升高。然而,银屑病合并CD,且应用IL-17拮抗剂使CD加重的病例尚鲜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银屑病合并CD患者,经多学科诊疗模式讨论,权衡肠道病变和皮损情况,在不同生物制剂中寻求合适的转换治疗方案。
多种功能性胃肠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抗抑郁药在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疼痛症状方面有重要作用,明确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的镇痛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疼痛的发生机制,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现从抗抑郁药对中枢疼痛处理过程、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精神心理共病、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方面综述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镇痛的具体机制。
探讨miRNA-145通过靶向人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乙醛脱氢酶(ALDH)信号途径调节胃癌细胞对化学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肿瘤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选取60例胃癌住院患者的临床组织标本,以及人正常胃上皮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HGC27、BGC823、SGC790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RNA-145和SOX9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MTT
IBD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威胁IBD患者生命。现就IBD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因素、可能机制、防治策略等展开综述,为IBD合并血栓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肿瘤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LRRC患者病例资料。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盆壁的累及情况行"北大医院F分型",即将骨盆划分为前方、两侧盆壁和骶骨4个方向,根据盆壁累及程度分为F0(无累及盆壁,肿瘤累及临近脏器或向前方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或小肠)、F1(肿瘤累及一
直肠癌骶前复发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骶前区域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直肠癌骶前复发因肿瘤累及骶前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治疗难度较大。当前关于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治疗策略、手术方法等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流程。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临床医生对于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认识,以期规范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