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绛是著名的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重构与管理是杨绛作品的重要特色,由于时代、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她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又具有同一性及继承性。
  关键词:杨绛;女性意识;重构;管理
  作者简介:肖婉洋(2001.6-),女,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管理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1
  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女性意识在杨绛手中得到了充实与丰满。她用自觉的作家创作意识和女性独有的体验感受去描摹世界,用女性文化方式来表达自己周围的世界,以女性特有的方式,描写真实的生活,在平淡下饱含深情,引起社会对家庭、生活和女性问题的高度关注。杨绛借助其在小说中塑造的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从情爱意识、自主意识等方面开创了她女性意识的重构与管理之河。
  一、社会文化差异与东西方女性意识之对比
  女性无论在何种文学中都是一个最平常而又极其特殊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以异军突起之势发展迅猛,很快风靡整个文学批评界。从女权主义角度比较,杨绛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必然导致她和新时代女性意识的不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杨绛作品中突显的女性意识首先源于作者的不同视野,她为中西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进行文学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自我救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要求在社会中渴望获得一种新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女性的独立视角,以及她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品格。
  在中国,随着女性生存空间的日益拓展,这一时期女性作家普遍产生先觉者意识,站在启蒙主义者的立场进行叙述。“女性的觉醒”成为“人的觉醒”。杨绛于30年代横空出世,以她特殊的经历、特有的睿智执着于女性世俗的生存状态的描写。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杨绛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真正具有现代性眼光的女性作家。
  二、创作视角差异与女性意识的重构与管理
  杨绛《我们仨》从正面建构来说,她表达了对生活的尊重,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这时的女性意识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面的重构阶段。杨绛像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使用了自传性的文体来进行女性的写作,她原本并不想去批判社会,而仅是为了展示人类社会转折的过程中人们精神状态,展示家庭生活。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1984年她写了《老王》,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这些都围绕生活展开。
  成年后的杨绛便以敏锐的重构意识,从内视角度透彻地指出女性身上的历史积垢,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而女性作为占人类总数一半的性别群体,她的悲剧必然亦有其内在的原因。杨绛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将其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钱锺书评论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三、女性意识批判与女性的自我救赎
  杨绛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批判与管理,是将其放在两性关系的角度下考察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 作家们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其作品中演绎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凭着对女性的爱情婚姻心理深切抒情和透彻理解,杨绛用手中的笔刻画出一个个血肉丰富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首先,爱情在杨绛的笔下是虚无的。杨绛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爱情悲剧,杨绛在她的作品中有意否定传统男性文化价值对女性的认知: 即女性都是作为爱情的依附物而存在,她真正的价值在于忠于爱情,忠于男性,在爱情的伟大中展示自己,而无自己相对于男性独立存在的性格。从故事情节的展开,到人物角色和人物关系的刻画,《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把女性完全放在了与男性同一个制高点上,它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原则和父权意识,揭示了两性由原初的和谐到对立再到和谐的艰辛历程,且在解构的同时,力图建构一种新型的理想的两性关系,寄寓了杨绛对自然和谐的两性世界的向往与期盼,体现了女性意识自我救赎的另一境界。
  “希望”与“绝望”,是杨绛对爱的两种不同诠释。笔下男女主人公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对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的对抗。她的女性观由于时代、国家、社会文化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她对东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管理,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继而达到真正的自我救赎,又具有同一性及继承性。
  参考文献:
  [1]C.W.海特菲尔德.覃志峰译.·简·勃朗特诗歌全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83首.
  [2]黄治康. 《呼嘯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9).
  [3]勃朗特. 呼啸山庄[M]. 宋兆霖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74.
  [4]邹广胜. 西方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1999,(3).
其他文献
摘要:在被费孝通称作“乡土中国”的这一片大地上,鲁迅开乡土小说之先河,塑造了一批经典的文学形象,鲁迅之后,真正展现出迥异的乡土文学理想的,要数沈从文。沈从文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其笔下描绘出焕然一新的故土人物和风貌,山山水水清新纯美,人与人之間和谐融洽。湘西世界凝聚了沈从文的乡村理想,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鲁迅乡土世界的一处桃花源。鲁迅与沈从文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乡土想象,
摘 要:明末清初的云间词派以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为领军人物,三人交往密切、活动频繁,并称“云间三子”。他们文气相合,诗文创作和文论思想交相呼应,曾不约而同地填词咏叹杨花。以三子具有代表性的杨花词为切入口,结合三子的身世选择分析杨花词在艺术、情感特质,可深入探寻三子的精神世界,追寻“云间三子”文以范古为美,情以独至为真的词学境界。  关键词:云间三子;杨花;身世之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4月24日是齐齐哈尔市光复纪念日。70余年前的今天,齐齐哈尔上万市民涌上街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得之不易的胜利。  解放  在伪满齐齐哈爾邮电管理局当过司机的王福林还依稀记得,1945年8月中旬,日军及伪市政府官员在偷偷的清理物品、文件,不断用军车往城外拉东西。8月13日、14日,日军飞机抛下3枚炸弹先后落在今百花园、宝丰金店、二食堂(和平饭店)附近,造成市面极大恐慌。老百姓猜测:,小鬼子和
摘 要: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第一炉香》都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从开始到异化和消失的故事。两者虽采用了不同的爱情叙事手法,但都运用了反神话化爱情的叙事逻辑,在对待新文化运动以来流行的爱情神话时流露出怀疑的情感色彩和剥离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爱情神话;第一炉香;伤逝  作者简介:张素素,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级新闻传播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传媒。  [中
摘 要:戏剧《优异女子》是卡里尔·丘吉尔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描写了男权制度下妇女的阶级地位。作者不断探索女性的地位,呼吁女性认识自我,力图找到解放女性的正确途径。该剧带有狂欢语言的色彩,狂欢理论是巴赫金的著名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文本话语中的狂欢特征和复调对话描写来解读《优异女子》,从而挖掘小说的内在意义。  关键词:狂欢理论;优异女子;女权主义;狂欢化特点;
摘 要:大雁塔和曲江作为唐代文人宴饮集会的重要场所,在此诞生了大量的唐诗,这些诗歌按照主题可分为游玩类诗歌、应制诗和科举仕途类诗歌等三类,通过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唐代文人们独特的“青春”风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大雁塔;曲江;青春;精神面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3  一、大雁塔、曲江简介  
无论检索网络学刊,还是查阅书籍文章,输入黑龙江官屯、官庄、官地之类的关键词,有关著作、论文实在少之又少。今天的学术界,与清代中后期移民招垦研究的火热相比,官屯研究明显冷清、滞后。实际上,清代黑龙江官屯与水师营、驿站性质是相同的,均隶属于黑龙江驻防八旗,大概相当于绿营兵身份吧。相较之下,水师营、驿站被学者关注的程度更高。如此状况,让我想到这样一个词一一寂寞官屯。  屯垦之初  黑龙江将军设立后,驻防
清代,黑龙江的回族被称为回回。有人认为回回是侮辱性语言,实际并非如此。从来源上说,黑龙江的回民属于客籍居民。然而,300多年间繁衍生息,叶落生根,己然成为土著民族之一,其中,王、杨、韩、马成为回族大姓。西清的《黑龙江外记》、徐宗亮的《黑龙江述略》、张国淦的《黑龙江志略》、张伯英编纂的《黑龙江志稿》均认同此说。回族人在齐齐哈尔苦心经营,形成一个极为特别的社会群体,创造了特有的清真文化。考证回民定居嫩
摘 要:在客体《论语》之意与主体我之思与之需中间找到契合点,从作为子女应该以和颜悦色来对待父母的当代思考,到在“做”中实现人生价值,再到面对爱情中的纷纷扰扰应该保持理性,在花言巧语中更在乎行动。在经典中体味人生百态,在自我劝解中拨开心灵的阴霾,以期实现自我心灵救赎。  关键词:《论语》;对待父母;行动;救赎  作者简介:肖颖(1994-),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代表作,以“美国梦”为背景,通过第三人称视角,令人眼花缭乱的笔触,将追梦人盖茨比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将主要从编织在象征意象中的“美国梦”出发,以此探讨美国梦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猝然幻灭。  关键词:象征意象;美国梦;幻灭  作者简介:董存纯(1992-),女,陕西汉中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