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化体验式社会活动的设计与分析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tb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5~6岁幼儿应“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订游戏和活动规则”。建议“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现以大班社会活动“运动场的规则”为例,谈谈我对于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情境化体验式社会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通过活动,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理解规则的意义,感受在运动场中运动的时候需要规则,尝试制订运动场的规则,让自己和同伴又安全又快乐地运动。
  活动目标
  1.体验许多人在运动场共同运动时需要规则,体会规则的意义。
  2.能根据运动项目尝试合理地划分运动场地,制订相应的运动规则,并用符号记录规则。
  3.积极参与运动规则的制订,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增添跳绳、跳圈等冬季运动项目,幼儿初步学习基本玩法。
  2.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的常规,知道要遵守规则。
  材料准备:
  1.运动器械:跳绳、三轮小车、高跷、跳圈各若干,记录纸、勾线笔、画板等。
  2.表现幼儿在无规则运动时出现问题的图标,表示运动场规则的图标。
  活动过程
  1.幼儿自选运动器材,自由运动,体验规则的必要和重要。
  2.讨论无规则运动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跟随幼儿的讨论出示相应的问题图标,呈现幼儿发现的问题。组织幼儿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引导幼儿发现没有划分运动的场地和没有运动的规则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讨论如何根据现有的运动项目合理划分运动场地。
  讨论:怎么解决“大家挤在一起、互相碰撞”的问题。
  讨论结果:幼儿根据骑车、跳绳、高跷和跳圈四项运动的各自特点,划分出四块场地,在场地上安放运动项目的标志牌。
  4.讨论制订各运动项目的规则,并将规则记录下来。
  幼儿自主选择一种运动项目制订其运动规则,并画出规则的示意图。
  5.集体观摩、交流,调整和完善各项目的运动规则。
  幼儿相互观察四个运动区域的规则图标,交流想法和建议。
  6.幼儿按场地划分和制订的运动规则进行再次的运动,体验有规则运动的安全和快乐。
  二、活动分析
  (一)目标分析
  活动目标的定位从幼儿学习特点和经验水平出发,彰显引导幼儿“体验、感受大家一起运动时是需要规则的,规则并不是束缚运动,而是方便运动,没有规则运动时就会有诸多的不方便”的要求,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展开:(1)借助大班幼儿生活中关于规则的经验,切实体会运动规则的意义;(2)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制订运动场的规则,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现规则。提高对规则的认知水平。(3)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想说、敢说、愿意说,体验与同伴共同讨论、制订规则解决问题的快乐。
  (二)过程分析
  环节一:自由运动,我们真的会感到快乐吗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一下就发现了场地上的运动器械:跳绳、跳圈、小车和高跷。我指着场地对孩子们说:“这里就是我们的运动场。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孩子们立刻就兴奋起来,迅速散到场地上,毫无顾忌地玩了起来。开始场地上还是一片欢声笑语,可是两三分钟后,埋怨的声音就此起彼伏……
  (分析:《指南》中建议教师“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订规则,并自觉遵守”。在活动导入环节,直接让孩子们利用场地上的运动器材在没有任何规则限定的情况下自由运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切身体会没有规则造成的混乱与不方便,引发后续环节的学习)
  在幼儿的相互埋怨声中,我请他们坐下交流刚才的运动情况。
  韵哲:在玩跳圈的时候,我从这头跳,明明从另一头跳进来,我们差点撞起来。
  乐乐:我在玩踩高跷的时候,跳绳的小朋友老是从我面前过,挡住我无法前进。
  欣欣:我骑小车的时候差点要撞到踩高跷的小朋友。
  牛牛:我在跳绳的时候佳琪也在跳绳,我俩的绳子缠到一起了。
  (分析:幼儿在自由运动时,由于缺乏运动规则,产生了诸多问题。这时教师引发讨论和交流,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分析问题的成因)
  环节二: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划分场地和制订规则
  1.教师借助问题图标小结运动时出现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我一边出示相应的图标呈现幼儿的问题,如“拥挤”“不同方向”“碰撞”等,一边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提升对问题的认识。例如:“刚才跳绳的人是在哪里玩的?那跳圈的人在哪里玩的?踩高跷的呢……”幼儿:“噢。知道了。因为我们大家都挤在一起了,所以才会撞到别人。”
  我肯定孩子们的发现,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划分运动场地。大家分开来运动。”
  (分析:教师引领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具的合理设计与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我用“拥挤”“争吵”“不同方向”等表现问题的图标,直观地呈现无规则运动时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幼儿明确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尝试合理地划分场地。
  我说:划分场地是个好办法,怎么划分才合适呢?谁来试一试?
  佳佳出场了,他快速地将小车摆在场地中间,说这是骑小车的场地。我问大家:“你们觉得佳佳安排骑小车的场地合适吗?”牛牛说:“不合适。”我说:“请你来安排骑小车的场地。”牛牛快速将小车调整为放在长方形场地上长的一条边,我问:“你为什么将小车放到这里呢?”牛牛答:“这样骑车的路线比较长。”我一边用手比划一边问大家:“牛牛这样安排是因为骑小车需要一条什么样的路线?”大家答:“很长的路线。”   孩子们根据划分骑小车场地的经验,很快将跳圈、踩高跷、跳绳都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分析:我充分相信幼儿,让孩子们结合不同项目的运动方式自己划分场地,即使开始不合适也不着急,在一步一步的交流和讨论中,启发他们思考怎样做更加合适,给了他们尝试错误的空间)
  环节三:幼儿制订运动项目的规则
  1.制订跳圈运动的规则。
  我告诉幼儿“运动场上拥挤的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避免跳圈人的相互碰撞”。
  明明:大家都从黄色圈开始跳。
  我追问:这是个好办法,可是怎样让想玩跳圈的人都知道呢,
  韵哲:画个箭头告诉大家。
  我称赞:是的,箭头可以表示方向,有了箭头,来玩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跳圈的规则了。
  2.制订其他运动项目的规则。
  我说:我们也要为骑小车、跳绳和踩高跷这三个项目制订运动规则。你们可以自选一个项目为它制订运动规则,把你制订的运动规则画在记录纸上。
  幼儿自主选择一种运动项目,制订规则并绘画出相应的规则示意图,教师边观察边指导。
  我说: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将规则图示贴在运动项目旁,然后再看一看同伴的规则图示,你能看得懂他画的是什么规则吗?
  幼儿相互观察运动场上的规则图示,交流看法和意见。最后,我引导幼儿将不合理的图示进行调整和完善。
  (分析:《指南》指出: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幼儿尝试将自己制订的规则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这一要求,既满足了大班幼儿对于文字、符号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直观地呈现孩子的思考结果,更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环节四:有了规则,才能真正地享受运动的快乐
  当孩子们将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则都制订好后,我高兴地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自己给运动项目划分了场地、制订了规则。现在我们按照自己定的规则再来玩一玩吧。”孩子们再次进入场地进行运动。这一次再没有了此起彼伏的埋怨声,大家都很开心。
  运动结束了,孩子们和我一同小结:刚才你们第二次玩的时候,玩得怎么样?(很开心)有没有出现第一次运动时的问题?(没有)说明当大家一起在运动场上运动时,需要什么?(规则)原来规则可以让我们运动得更安全、更快乐。
  (分析:“运动场的规则”的活动过程,主要是借助幼儿在无规则模式下运动时出现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规则的意义,使幼儿理解规则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幼儿在有规则的模式下进行运动,真正体会规则带给大家的方便,深入理解规则的意义,感受规则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感悟
  社会活动“运动场的规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幼儿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出许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运动规则。反思活动的全过程不难发现,教师在幼儿情境化体验式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规则的意义。
  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在毫无规则的情况下进行运动,看看在完全开放的运动中,孩子是否真的会感到“无规则”比“有规则”更加快乐。真实的情境和切身的体验,使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则的意义,懂得规则与自己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相信幼儿,给他们探究和思考的空间。
  在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出现问题还是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始终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给予他们探究和思考的空间,即使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也不急于纠正,而是借助追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其他文献
摘 要: “贫困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着包括人均资源少、支柱产业缺失、资本积累不足、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等在内的跨越“贫困陷阱”的难题。当前,在西方对中国跨越“贫困陷阱”持怀疑态度的境况下,中国却在发展中成功跨越了“贫困陷阱”,彻底解决了深度贫困问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破除了“陷阱论”迷雾,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话语体系。中国跨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学科,是给小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小学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围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课堂教学,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
摘 要:地方公权的行使与媒介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与保证。在当前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背景下,依据公共组织、公民社会理论分析,“跨省追捕”与“媒介审判”有其相互不同的存在合理性与存疑性。具体事件背后有着地方公权与媒介舆论监督权力的深层博弈。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均衡,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建设。   关键词:跨省追捕;媒介审判;地方公权;舆论监督  
摘要:在全市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面对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多元教育需求叠加的现状,昆山高度重视家校合作的关键作用,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是昆山市的窗口单位,家长学校的建设成为了我校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学校建设;学习的热情;家长  一、一方阵地,确定学校对家长学校建设的信心  在校长的领导下,我们设立了家长学校办公室。家长学校办公室下设一个活动
九月,清风送爽,丹桂飘香,孩子们进入新学期,迎来新起点,新希望,新变化。有些孩子是换了新的班级,有些孩子是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面对成长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转型、升级;有些孩子则是转学甚至换了一个新的城市重新去学习、生活,面临人生中比较大的变化。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编辑部都会收到一些讯息,反映孩子在新学期不太适应,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那么,家长能够做些什么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渗透着风骨、情采,夹杂着婉约、豪迈,还浸透着禅意与哲思,甚至融合了山水与田园。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古诗词蕴含的情思与哲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教学之魅力。  一、妙用思维导图法,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结构美  结构美是古诗词显著特点之一,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结构美,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
摘要:《共产党宣言》首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这部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立足无产阶级的生存困境,以“人类解放”为终极价值目标,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逻辑生成轨迹,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价值观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4-0065-04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不可缺少的力量。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工具、沟通桥梁和娱乐平台,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既是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要求,也是培育新一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
陪伴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家长只注重学习上的陪伴,陪写作业,陪上课外班,这是对陪伴的异化。不同阶段陪伴的重点不同。6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需要各种真实的体验,有的是通过观摩父母的表现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有的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的直接体验,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之中,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成长。陪伴过程中父母要注重精神引领。陪伴是与孩子时空上的同在,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在”都是陪伴。陪伴在孩子早期更多体现为照料
摘 要:“意识形态”概念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而为国人所知的。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重要文章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有关用法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所讲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等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概念,也不存在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倾向。考察早期译著以及早期学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回顾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