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诵读的优良传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技于百家之编”尤为典型。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种陈年佳酿式的诵读教学法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指导学生回到以文学为主导的指向,剥离掉杂志、网络图片华丽的外衣,不带你的意见去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
  
  一、诵读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感
  
  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粘贴”。中国文学盛产精妙绝伦的名篇佳句,每当捧读便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评价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惟,日长月久,习焉不察,使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在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间更上一层楼。
  
  二、诵读有利于学生感悟自得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可悟的内容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要透过字面悟到字背,透过现象悟到本质。正如朱自清说:“读书如同采矿,不去开采,哪里会发现矿石中的美玉呢?”所以我国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作者无论是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是写人们“迎春”,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生机勃勃的赞美,对春天光、艳、美的喜爱,对春天孕育万物充满希望而感到喜悦等。同时《春》一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法,而这些只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作者融为一体,才能感悟到景色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诵读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
  
  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即是美读和诵读相结合。文章之美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大综合。然而,在这些艺术美中,我们学生很难立刻接受和感悟,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在对外在美的反复朗读中获得一些真切的感受,增强对美的感悟力,然后通过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因为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如读《雷雨》时,让学生读出周朴园的盛气凌人、虚伪、狡诈、自私、为富不仁,读出鲁侍萍的满腔怨愤、善良和令人同情等,从而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精彩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美读,还要力求熟读成诵,从而体味那难以言传的诗意与哲理,以及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形象美和音乐美。
  
  四、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
  
  一个人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阅读能力都是最基础、最领先的能力。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足以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然而任何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反复的历练。阅读能力是调节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心智技能的能力,自然更需要反复练。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学生不在读书实践中练习就根本无法形成“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以外,主要是要指导学生自主诵读,领悟。
  
  五、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诵读文章,有利于记诵大量的好词好句。诗文佳作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达到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具体、互动、高效的优势,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心求其通而未通”的心理需求,启迪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猎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形象生动的教育素材。农村小学生见识少,好奇心特别强,对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学科产生兴
在临床研究中,往往疗效观察结果是多种的,而这些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且各种观察指标对疾病的作用不尽相同,模糊综合评判就是对多种模糊因素影响的现象作出总的评价。本文试
想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通过对许多有联系的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找出本质的或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不能光想着怎样“教教材”,而是调整为思考如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建立了一套基于web网上教学和考试系统——《网上练习和测试系统》。无论在课上或者课外,师生间交流的方式可以通过作业练习以及对其的评价完成。在网络上构建数学的题库、网上作业练习系统,实时完成评价,成为《网上练习和测试系统》的设计目的。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在家中上网,我们使《网上练习和测试系统》web化。我自己在网上申请了一个支持asp的空间,我们可以
高校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几年来,我们在中医基础课程《中基》、《中诊》、《内经》实施创新教育中,深深体会到: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
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 ,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 ,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