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通过对许多有联系的现象的观察、分析、联想,找出本质的或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不能光想着怎样“教教材”,而是调整为思考如何“用教材”、“备学生”。
一、拓宽阅读面,丰富表象储备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学生学了许多有关描写流水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来江水绿如蓝”、“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晖脉脉水悠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桃花流水鳜鱼肥”……我要求学生尝试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因不同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中而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的描述。诗人也正是借各种表象的特点来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如果没有各类表象的丰富储备,借以生发精妙的想象,也就无以孕育生动的文句、感人的形象,由此学生认识到阅读中的表象积累之于想象至关重要。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坚持表象的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语文的审美力。
二、借助想象的翅膀,飞进阅读的天地
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或者受到表达形式的制约,往往有意在作品里省略了一部分内容,留下了空白,留待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去补充和充实。而这种补充对读者深入理解文章有着一定必要性。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实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比如在教授《项脊轩志》时,它的后记部分,学生常常不容易进入情境。“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似乎平淡无味,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想象,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来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我顺势加以引导,激发学生想象:妻子从作者那儿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通过合理的想象,不难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的怀念,是夫妻两人志同道合、一往情深的见证,更是表达了对妻子之死的悲痛和怀念追思之情。对“吾妻死室坏不修”这句,我进一步推问:“为什么作者强调在妻子死后不再修葺项脊轩?”有同学用自己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文章深处作者的精神世界与饱含的情感就无法被学生感知。
三、放飞思绪,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引导更多的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直抒己见,畅谈个性化的解读。如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引导学生对“赤壁江山图”的生动描写展开再造想象:大江两岸怪石峥嵘,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崖昂然挺立,直冲云霄。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巨大的浪花拍打两岸,飞花碎玉。江面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又似是堆堆无瑕的白雪。因想象的补充再造,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这样的描述中生动传神。诗人的豪气干云在诗词间尽显风流,学生便有了更深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却能跨越时空的思维。师者应致力于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巧设氛围,巧妙引导,让他们由一片树叶想到整个森林,由一条小溪想到茫茫大海……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拓宽阅读面,丰富表象储备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学生学了许多有关描写流水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来江水绿如蓝”、“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晖脉脉水悠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桃花流水鳜鱼肥”……我要求学生尝试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因不同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中而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的描述。诗人也正是借各种表象的特点来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如果没有各类表象的丰富储备,借以生发精妙的想象,也就无以孕育生动的文句、感人的形象,由此学生认识到阅读中的表象积累之于想象至关重要。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坚持表象的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语文的审美力。
二、借助想象的翅膀,飞进阅读的天地
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或者受到表达形式的制约,往往有意在作品里省略了一部分内容,留下了空白,留待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去补充和充实。而这种补充对读者深入理解文章有着一定必要性。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实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比如在教授《项脊轩志》时,它的后记部分,学生常常不容易进入情境。“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似乎平淡无味,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想象,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来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我顺势加以引导,激发学生想象:妻子从作者那儿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通过合理的想象,不难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的怀念,是夫妻两人志同道合、一往情深的见证,更是表达了对妻子之死的悲痛和怀念追思之情。对“吾妻死室坏不修”这句,我进一步推问:“为什么作者强调在妻子死后不再修葺项脊轩?”有同学用自己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文章深处作者的精神世界与饱含的情感就无法被学生感知。
三、放飞思绪,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引导更多的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直抒己见,畅谈个性化的解读。如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引导学生对“赤壁江山图”的生动描写展开再造想象:大江两岸怪石峥嵘,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崖昂然挺立,直冲云霄。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巨大的浪花拍打两岸,飞花碎玉。江面卷起的重重浪花,像朵朵怒放的白莲,又似是堆堆无瑕的白雪。因想象的补充再造,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这样的描述中生动传神。诗人的豪气干云在诗词间尽显风流,学生便有了更深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却能跨越时空的思维。师者应致力于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巧设氛围,巧妙引导,让他们由一片树叶想到整个森林,由一条小溪想到茫茫大海……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