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穷人》、《船长》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桑娜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哈尔威船长在你脑海里是什么形象?结果同学们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是什么?”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
二、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学生创新氛围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里安全、自由、轻松自在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先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的主演。教师不应指东划西,发号施令,强迫命令学生做这做那。应充分保护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积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措施,例如:态度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经常和学生讨论商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具有平等权利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也惟有这样,创新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
三、展开想象翅膀,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始。
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想像是创新的起点,。例如在教《美丽的规则》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样的规则之美?你有什么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故事的梗概。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释疑。在教学《出色的老师》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我愤愤不平地去校园管理处缴纳罚金”这个细节,向学生引疑发问:“读到这里,你觉得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探讨?”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后,纷纷提出了问题:“他是什么样的心理?”“他又会怎样想那个黑人学生?”……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再朗读、再思考、再联系上下文、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并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活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要健康,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则应扩大为历史、民间、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参观游记等,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例如:学了《两小儿辨日》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孔子的故事,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儿童读物《论语》。还可根据学生在假期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的情况让学生集中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在假期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开校后,老师就可让他们在本学期内去阅读儿童读物《西游记》。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参加招骋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尝试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的思维、能自主思考、会独立判断,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穷人》、《船长》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桑娜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哈尔威船长在你脑海里是什么形象?结果同学们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是什么?”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
二、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学生创新氛围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里安全、自由、轻松自在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先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是这个舞台的主演。教师不应指东划西,发号施令,强迫命令学生做这做那。应充分保护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积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措施,例如:态度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经常和学生讨论商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具有平等权利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也惟有这样,创新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
三、展开想象翅膀,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始。
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想像是创新的起点,。例如在教《美丽的规则》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样的规则之美?你有什么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故事的梗概。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释疑。在教学《出色的老师》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我愤愤不平地去校园管理处缴纳罚金”这个细节,向学生引疑发问:“读到这里,你觉得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探讨?”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后,纷纷提出了问题:“他是什么样的心理?”“他又会怎样想那个黑人学生?”……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再朗读、再思考、再联系上下文、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并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活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不断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内容要健康,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儿歌、童话、寓言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则应扩大为历史、民间、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参观游记等,以适应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例如:学了《两小儿辨日》后还想知道一些有关孔子的故事,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儿童读物《论语》。还可根据学生在假期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的情况让学生集中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在假期观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开校后,老师就可让他们在本学期内去阅读儿童读物《西游记》。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敬老院的生活、参加招骋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尝试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的思维、能自主思考、会独立判断,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