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癌”不如“控癌”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14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耳闻目睹身边突然有人得了晚期癌症不治而亡;或发现癌症时较晚不能治愈。这不仅给癌症病人带来了心灵、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会使尚未患癌的健康人对癌症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事实上,与其“恐癌”,远不如“控癌”,只有采取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癌症,做到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远离癌症,战胜癌症。
  
  谈癌色变“恐癌症”
  
  有些人并未患癌,但总认为自己患了这样或那样的癌,到处求医、检查、咨询,甚至走上极端道路。笔者曾遇到一位患者,当报刊杂志报道乳腺癌是上海女性的“头号杀手”时,她感觉自己患了乳腺癌;当偶然觉得胃部不适时,她就疑神疑鬼地套用食管癌、胃癌症状于自己身上;而当感冒、炎症之后摸到一个小淋巴结,她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可能得了恶性淋巴瘤,无法安心工作。于是,每出现一个“想法”,就神不守舍地跑来医院咨询,并做一番检查,结果自然是健康的。
  她说,她很害怕癌症,以致盲目地求医问药。根据她的情况,心病要用心来医。笔者耐心疏导:几乎每个人都会对癌症产生恐惧心理,这是人们对生命重视的正常表现,但是,这种恐惧的限度应该是短暂的,不可以影响正常生活。如果影响了工作、学习就属于“恐癌症”了,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笔者告诉她,肿瘤除了许多环境因素以外,还有基因和长期暴露于不良刺激等因素,是综合性结果,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得的。同时,笔者还详细地给她讲解癌症常识,以及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手段,规劝其放下思想包袱,开朗面对每一天。同时告诫她,忧愁、恐惧等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影响生理功能,反而造成功能紊乱和免疫能力降低,不利于健康。现在,她的想法和情况已有所好转。
  
  
  高危人群需“控癌”
  
  “恐癌”不可行,“控癌”却很重要,尤其是对于癌症高危人群。简单地说,癌症高危人群是指比较容易生癌症的人。一般而言,这个人群年龄大于45岁,且有一些特征。另外,还有几个因素需要特别当心。第一是癌症家族遗传因素:如母亲得乳腺癌,加上姐妹中又有人得乳腺癌,那么患乳癌的危险就很高了;第二是长期病史因素:3/4的肝癌患者有乙肝肝硬化病史,而长期患胃溃疡出血的人属于胃癌高危人群;第三是环境职业因素,如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容易患癌症。此外,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人,如吸烟、嗜酒、吸毒、情绪不良等,也属癌症高危人群。
  那么,“恐癌”者和癌症高危人群预防和控制癌症有哪些对策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以正确科学的态度来接受和学习癌症的科普知识,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它。②以良好的平常心态来面对和创造和谐生活,积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性,规避恶性刺激。③找到有癌症专业知识的医生或专业技术水平的医院咨询、体检。④做好职业防范。⑤适当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成规律。⑥配合相应治疗。如此,相信“控癌”的预防效果就能达到,更多的人就会远离癌症,自然癌症也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其他文献
很多年轻妈妈或许都有相似的经历:宝宝刚出生几天却出现了皮肤发黄的现象,像个现实版的“小黄人”,医学上称之为“黄疸”。很多年轻妈妈不能对宝宝的黄疸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既担心宝宝,又不愿意跑医院,非常焦虑;也有些新妈妈听说“十个娃儿九个黄,不是病”,而对宝宝的黄疸不管不顾。如何正确判断宝宝的黄疸类型和严重程度,让宝宝安全度过黄疸期呢?且看下文。  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  新生儿早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生成多
心脏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居于首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不过,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病的疾病谱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往老人常见的心脏问题,越来越多出现在中青年人群中,这个“危险”信号尤其值得警惕。  首先是大血管疾病早发、多发。近几年,主动脉夹层患者一年比一年多,我院的心血管外科仅大血管手术量,每年要增长一倍左右。主动脉夹层急性发作时“来势汹汹”,犹如隐藏在人体
生活实例  老郭退休好几年了。最近,他的女儿发现他兴致总是不高,而且时不时会发脾气。当女儿委婉说明他情绪状态不太好时,老郭有点生气,说自己好好的,他们不要想那么多。女儿是位医生,她知道老年人各种心理问题较多,容易发生情绪问题,就劝老郭到附近医院的心理科看看。老郭一听,更不高兴了,他说自己肯定没问题,让她不要多事。但细心的女儿还是请教了一下心理咨询师。咨询师便给她提供了一份测试表,让她带回去给她爸初
“没时间”:中国人不锻炼的首要理由  国家体育总局等对我国8万多成年人(20岁及以上)2014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成人只有14.7%。30~39岁年龄组的人最不喜欢锻炼,仅12.4%的人经常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达到中等以上。  调查还发现,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为
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在感受“为人母”的喜悦时,才会切身体会到当妈妈的不易。尤其是年过40,精力体力渐渐不如从前:站久了,走远了,抽筋、腿疼,腰背酸痛就时常出现,阴天下雨,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而自己的妈妈,曾经也是给子女最无私的关爱,把自己的健康排在第二位。但年少时,妈妈的“腰酸腿疼”往往被子女忽视,到了年纪,方才对这些身体上的变化感同身受。  无论是为人母,还是为人女,骨骼的健康对女人尤为重要。女
读者叶女士在《大众医学》论坛发的帖子  我和丈夫结婚多年,性生活一直和谐。但去年以来,他却发生了令人难以启齿的问题,就是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前不久,他看到广告上介绍一家诊所“一针注射根治阳痿”,就决定去那里试试。诊所的医生给他阴茎注射了一种药。效果果然还是不错,他的阴茎正常勃起了。但很快问题就来了,他的阴茎一直是硬的,不能疲软下来。现在,这个问题已存在一天时间了。我们都觉得不正常,找诊所的医生,谁
去日本旅游,发现酵素很受追捧,于是跟风买了2瓶。回来搜了一下酵素知识,网上说:酵素为“酶”之俗称,是维持生命与细胞活力不能缺少的一类物质,与免疫力关系密切。如果缺乏酵素,机体就容易老化;反之,体内酵素越多,人就越健康。  买的酵素吃完了,我就开始自制各种果蔬酵素。做法很简单,只要记住“一二三”法则即可,按1千克糖(最好是冰糖)、2千克水果、3升水(纯净水或矿泉水)的比例配好放在酵素桶里,每天早晚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加强,选择额外补充营养素已成为孕期加强营养的潮流。的确,保证充足的营养素摄入,对胎儿的生长,以及维持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十分重要。但是,营养素的摄入并不是多多益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不能过少,也不宜过多,需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那么,怀孕时营养素过量有哪些危害?究竟应该如何补充营养素呢?  5种营养素 过量危害大  笔者对本院门诊孕妇调查研究显示:9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  王忠#副院长  王忠#健康意识  作者简介  王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留美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欧洲泌尿外科协会会员。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先天遗传有关,基因
石氏治伤,内外一起治  石氏伤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著名的伤科流派。原籍江苏无锡前洲镇石家宕,肇始于清道光年间石兰亭先生,他不仅精通武术,更擅长医道。约在1870年,石兰亭举家东迁来到上海城南新街,正式挂牌开设诊所。  近150年来,石氏传人从各科专著、理论书籍、临床实践中,寻其一贯之理用于伤科,衍化充实于石氏伤科临床,形成了石氏伤科“局部与整体兼顾,气血与筋骨并重”的学术特点。他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