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心脏病的“危险信号”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riend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居于首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不过,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病的疾病谱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往老人常见的心脏问题,越来越多出现在中青年人群中,这个“危险”信号尤其值得警惕。
  首先是大血管疾病早发、多发。近几年,主动脉夹层患者一年比一年多,我院的心血管外科仅大血管手术量,每年要增长一倍左右。主动脉夹层急性发作时“来势汹汹”,犹如隐藏在人体的“炸弹”,若发生大出血,几分钟就能要人命。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这一凶险的疾病主要集中在40~60岁的青壮年人群,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血管疾病多集中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究其原因,与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控制不佳密切相关。我国现有高血压人群超过3亿,高达7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往往被中青年人群所忽视,甚至不闻不问,以致血管疾病进程加速。我们曾碰到不少40多岁、突发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经历了大手术、“死里逃生”后,才知道自己已患高血压多年。
  其次是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虽然目前冠心病高发人群仍以老年人为主,但发病年龄已明显日趋年轻化,十几岁、二十岁发生心梗的患者也不鲜见。眼下,年轻人由于心脏问题猝死,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悲剧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其实,冠心病提前“发难”,除了一些遗传因素外,多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长期熬夜、酗酒、大量抽烟、暴饮暴食、运动太少等。长此以往,犹如“慢性自杀”,心血管加速病变。可见,年轻人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是最后一个“罢工”的器官,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和灵敏的预警机制。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观察来自身体的“报警信号”,如胸闷、心慌、胃部不适、下颌骨疼痛、呼吸不畅、出冷汗等,哪怕是拉肚子,都要小心观察。只有自己高度重视心脏,心脏才能为你“鞠躬尽瘁”!
  当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脏病的“病谱”也在变化中,也有让人欣慰之处。例如,过去农村地区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为青壮年时期发病,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目前的心脏瓣膜疾病多以退行性病变为主,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0岁。另外,先心病患儿数量也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以武汉为例,过去,在各大医院心脏外科手术中,先心病占比高达60%以上;目前,除专科医院外,许多大医院先心病手术占比下降至40%,甚至更低。这与产前筛查手段的进步有很大关系,随着产前检查的普及,很多复杂先心病都被筛查掉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医治未病。”在疾病未发生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其特点和变化,更好地预防应对,早期发现病变。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变生活方式刻不容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些好习惯应当持之以恒。
  作者简介
  夏家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中心医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胸心外科医师分会腔镜分会副会长,湖北省胸心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心脏移植、干细胞移植,以及危重心脏病临床和研究工作。对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微创外科、危重心脏病患者的急救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有丰富经验。
  感言: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也是最后一个“罢工”的器官。只有高度重视自己的心脏,心脏才能为您“鞠躬尽瘁”!
其他文献
通常,人的心跳就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匀速、规律,每一次心跳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当然,心跳也会随着呼吸、情绪、活动等不同情况有一些快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在每一次心跳之间的差别很细微,不用专门的仪器检测,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心跳的规律性发生了改变,有些心跳提前发生了,就像“抢拍子”一样。这种提前出现的心跳,在医学上被称为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也叫“期前收缩”。早搏既可以发生于正常的心脏,也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癌症发病及死亡率日渐增加,尤其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的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更是急速增长。那么,如何开展癌症防控,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众所周知,癌症的发病有一漫长的过程,从癌变到原位癌以致发展到有转移能力的浸润性癌,直至致死,约有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来预防和早发现它。此外,研究发现,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均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从癌症防
生活实例  钟先生是一位肿瘤患者,一直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等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承受了很多放化疗的副作用。后来,他转院到上海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在医生建议下,他接受了PET/CT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钟先生属于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肿瘤患者。据此,医生调整了钟先生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化疗的副作用也不再严重影响他的生活质量了。  治疗肿瘤:越来越讲究“个体化”  时至
月经失调  张国福(主任医师) 田晓梅  专家简介  张国福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妇产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尤其擅长妇产科疾病(包括乳腺疾病)的CT、MRI诊断,以及输卵管性不孕症、子宫肌瘤、产后出血、子宫切口妊娠、盆腔淤血综合征、妇科肿瘤等的介入治疗。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黄浦院区),周二上午(杨浦院区)  读者疑问  任女士:我今年45岁,最近半年月经一直不
专家简介  李嫔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擅长小儿性发育异常、矮小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尿崩症及肾上腺疾病等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五下午(泸定路院区)  特需门诊:周四下午(泸定路院区),周二全天(北京西路院区)  生活实例  男生小俊
王鸿祥 陈斌(教授)  读者在《大众医学》雜志论坛发的帖子: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帖子说不射精能锻炼阴茎的功能,增强男人性能力;还说中医所推崇“房事养生”就是讲究“忍精不泄”,那样不仅能起到养生的良效,还能提高房事中的性能力。我看后照着此法尝试了一段时间。最近我总感觉腹部胀痛,射精时偶尔还会感觉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  “忍精不泄”在一些所谓“房中术”中常有提到,其实这种观念和做法是有害的。应该尽早
高血压#糖尿病  数据:  中国成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者超9000万  一项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近10年翻了近2倍。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数据还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为3.66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52亿,相当于每10秒钟增加一名糖尿病患者,或每年增加1000万名患者。专家提醒,如不合
今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上述餐饮服务单位包括面馆、餐馆、火锅店等,其中25家被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犯罪侦查。  罂粟壳是什么,一般被非法添加在哪些食品中,长期食用含罂粟壳成分的食品是否会产生成瘾性?  百吃不厌,实则罂粟壳“作怪”  上海市
智二磊(博士) 李铮(教授)  读者给《大众医学》杂志的一封邮件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经常看你们杂志上有关男性生殖健康的文章。我刚结婚1年,虽暂时还没有生育的打算,但也非常注意这方面的健康。我经常看你们杂志上专家建议“男士不要穿紧身内裤”,否则有可能影响生殖健康。但是,我注意到,现在卖的那些男性内裤,几乎都是比较紧身的,尤其是一些比较“时尚”的内裤,更以紧为特点。很多人也照样去穿。我想请教专家,
很多年轻妈妈或许都有相似的经历:宝宝刚出生几天却出现了皮肤发黄的现象,像个现实版的“小黄人”,医学上称之为“黄疸”。很多年轻妈妈不能对宝宝的黄疸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既担心宝宝,又不愿意跑医院,非常焦虑;也有些新妈妈听说“十个娃儿九个黄,不是病”,而对宝宝的黄疸不管不顾。如何正确判断宝宝的黄疸类型和严重程度,让宝宝安全度过黄疸期呢?且看下文。  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  新生儿早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生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