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謂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已有很多教育者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学者王阳明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现代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对此也有相同的认识,她认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正如以上教育者们所说,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充沛的热情和积极的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有了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才能更丰富、灵活和多变,这就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学生的好奇心理、情感体验、求知欲等及语文教材的思想性、情感性、知识性、应用性、文学性、审美性等,均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直接兴趣,使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
  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如何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怎样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从以下几点做起:(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谐师生关系。(2)讲究语言艺术,营造和谐氛围。(3)实现同伴互助,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会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积极的互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学生参与同伴互助的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腾出时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同伴之间的互动。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的。要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内容。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让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太和县草寺烈士墓,仔细观察其地理方位、结构特征、风格等,并写一篇介绍性文字。教完《大自然的语言》,则要求学生观察本地的四季物候,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创造力更离不开丰富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想象力开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讲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有关济南的地理特征时,教育者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童年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在脑海中再现在母亲怀抱中温馨的感受,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与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作文教学中,由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忠言未必逆耳”构思一篇作文。
  四、课堂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富有戏剧性色彩,如莫泊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属客观描写成分居多,改成课本剧不难,可让学生改写和表演课本剧,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和观众,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为:阅读原著,写课本剧——演课本剧——评课本剧,三个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进行再创造。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都有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培养创造精神。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应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开发。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验性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学要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把内涵式阅读体验与外延式阅读体验相结合,在有序、可探、开放的教学系统中,灵活安排操作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
摘 要: 倾听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列为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倾听能力,作者结合语文教学从两方面阐述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分别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有效倾听的训练,从而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倾听能力 培养策略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获知识、自生创新的强大的内动力。有了这种内动力,学生的思维才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后进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有兴趣想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一、以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
摘 要: 要明确读书的意义,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充实图书室;精心组织读书节活动;搭建学生知识积累展示的平台。拓展课外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读书 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提高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对成人来说,可以提高修养,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从而使生活过得
摘 要: 在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成语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我国语言精华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相对较低,在对一些浓缩性较强的成语学习时,其对含义的把握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采取创新性、人性化的成语模块教学方法,对于强化语文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成语模块 教学方法  1.引言  成语是我国语言的精华,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语言的精髓。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