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宽松、罗香萍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介绍,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丰富内涵。最后两章立足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饮食、节庆、婚俗进行了詳尽的阐释,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
  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一方面,坚持从宏观到微观。该书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在绪论部分宏观性地介绍了文化的内涵、结构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又用了四个章节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等,同时又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领域作了微观上的详尽介绍。有繁有简,详略得当,有浅有深,深入浅出,引导读者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坚持从纵向到横向。该书在理论框架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介绍时,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说明,又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形成了横纵联合的理论结构,理论性和创新性都很强。同时该书还有很多颇有见识的观点,特别是对“美美与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释,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国际观,跨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反映,同时还是对文化理论的一次再梳理、再研究与再论述,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
  该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涵盖大量知识点,且语言平实通俗,简单易懂,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该书在编排上采用简明的方式,用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趣味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思想积极,观点创新,对指导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其叙述者与叙述语言的建构及选择,是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经典案例之一。  一、谁在叙述  在作为第一人称回忆叙述的《孔乙己》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二十年前的小伙计,一个是二十年后回忆的“我”。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叙述主体呢?毫无疑问,二十年后成年的“我”才是叙述主体。首先,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开篇“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而后“所以至今还记得”,最后“我到现
书名:二语动机: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  作者:徐智鑫,张黎黎  出版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5 10077623  定价:46元  认知与情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心理情感因素已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动机作为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的重要情感因素,是激发二语学习的重要源动力与驱动力,也是决定二语学习成败与否的关
在中国教育史上,游学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先秦以降,从诸子百家、名士大师以至历代儒生,从孔孟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到司马迁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和郑玄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从稷下学宫、太学、书院、义塾到海外异邦,从“百家争鸣”到“鹅湖之会”,从身体的游历到精神的游历,负笈追师、游历四方的游学传统绵延不绝。游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互动方式,开阔了士人的视野,丰富
书名:日本文学史  作者:高鹏飞 平山崇  出版社:蘇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811376876  定价:48元  高鹏飞和平山崇共同撰写的《日本文学史》注重从日语教育和教学的实际出发,编选系统的、难度适宜的日本文学史相关理论知识,精选典型的作家、作品及评论。笔者在开展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日语《国标》的本硕贯通式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创
有人说,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就像是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只翅膀,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我国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造就了新文学,而新文学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注重理论建设和批评传统的建设。英美文学批评成为我国新文学借鉴的重要资源。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正是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专著。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新文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对英美文学批评原理的需求
书法是语言的文字呈现,是艺术的表达彰显,也是文化的沿袭传承。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书法大家留下了经典传世之作,承载了历史之厚重,彰显了艺术之美好。如今,书法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书法知识、掌握书法技巧、创作书法作品的平台。我们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要强调知识的传输与书法的练习,更重要的是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美育与德育,使书法教育的多元价值得以凸显。陈振濂著作的《书法教育学》一书,由
消遣娱乐类短信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如加强人际感情、表达个人观点、发泄个人情绪等而在手机用户之间传递的祝福、娱乐、讽喻等内容的文本信息。这类短信在青少年学生中流传甚广。关注青少年的语言、探讨短信语言的表达技巧,对语文教学将有所裨益。  对消遣娱乐类短信语言的表达技巧,我们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本文主要从语用偏离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人们通常遵循着语用规则进行交际。但是,有时人们也会因为表达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含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建设和发展,与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紧密相关。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
古与今、过去与未来是互通互融的,“今天在场的事物背后隐藏着昨天的不在场的事物;昨天在场的事物背后隐藏着尚未出场的后来的事物”。民国写作教学可谓是传统与现代写作教学的交接处,二者相互“隐藏”,相互激荡,如同泾渭交流。对这一时期的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写作教学解构的过程和原因,以及现代写作教学建构的过程和内容。有关这一问题,历来不乏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多偏重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宏观的、整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多若繁星般的诗词佳篇,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真实生活,也凝聚了先人们的种种家国情怀。长久以来,家国题材的诗词就如同浩瀚诗海中的一股激流,述说着百朝更替,千古兴亡,时而婉转多变,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慷慨激昂,非细读深思不能尽察。每当我们读到这类题材的诗词时,仿佛与古代的英雄豪杰们畅谈交心,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为家国题材诗词中的代表作,《诗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