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aoj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语言的文字呈现,是艺术的表达彰显,也是文化的沿袭传承。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书法大家留下了经典传世之作,承载了历史之厚重,彰显了艺术之美好。如今,书法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书法知识、掌握书法技巧、创作书法作品的平台。我们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要强调知识的传输与书法的练习,更重要的是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美育与德育,使书法教育的多元价值得以凸显。陈振濂著作的《书法教育学》一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于2018 年出版,对书法这一艺术形式的教学路径、书法教育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内容全面、体例完整、详略得当、思路明确、方法可行,形成了完善的书法教育研究体系,为书法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
  一方面,本书阐释了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书法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其独特的特点。本书对书法教育的结构、体系、观念、目的、原则等基础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明确书法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理念、遵循书法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展开书法教学活动,方能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本书在书法教学实践层面进行了探讨。一线书法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也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书法教学活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既有教学计划的准备,也有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有教学评价的开展。本书遵循書法课堂教学的路径,自始至终地形成了完善的书法教学指引,实现了从临摹教学、创作教学到理论教学的升华,为教学的高质量展开提供了帮助。
  总体来看,本书具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是理念先进,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融入书法教育,使书法成为融艺术、技巧、文化、道德为一体的教学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本书所研究的书法教育体现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积极意义。二是方法科学,在充分分析书法教学过程的同时,对教育的方法、教学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对一线书法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科学教学路径的探寻,更是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教学指引。三是研究前沿,将现代教育哲学的观念融入书法教育,同时又前瞻性地预测了书法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者对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旨在通过对书法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引导更多的教育者以更积极的态度、更科学的方法,参与到书法教育之中,展开书法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
其他文献
我和孩子到南京江宁图书大厦看书,在教育专柜,我发现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再看作者是吴非,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吴非老师是我敬仰之人,我也读过他的多部作品。在2005年南京市暑期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第一次见到吴非老师。那天是7月16日,他给我们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做一个‘站着教书’的语文教师”。他娓娓道来,我听得如醉如痴。培训结束后,我马上到书店去买了他的新作《不跪着教书》,一口气读完,获益匪浅
书名:科技哲学十五讲  作者:林德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ISBN:9787301081112  定价:35.00元  林德宏著的《科技哲学十五讲》讨论了科学是否能够获得真理,科學为何时而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时而又产生负面影响;还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以及科学技术的价值。  本书共有十五讲。第一讲主要介绍了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包括研
刚学了几天文言文,文言文故事就能读出趣味来,听起来有些玄。  假如先不这么想,拿起来就读,一篇一篇看下去,也会觉得有点意思。  一篇小故事,读起来不费事,但就是有的地方模糊,总是看得不够真切。那就再读一遍,在模糊的地方多用点心。多读一遍,模糊点就会少一些,但有的地方你读多少遍,意思疙里疙瘩的,还是参不透,那就得查工具书了。  读一篇小文章,不停地翻工具书,早晚会让人厌倦。那就只有简化头绪了。  怎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是党的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政治宣言。深入研读这两个重要政治文献,我们会发现其中一系列鲜活新颖、充满思想魅力的标志性话语,并获得重要的思想启迪。  一、内涵丰富深邃的新话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发出庄重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种崭新的“中国时间”,构成了一系列新话语诞生的特殊语境,深刻地表征着源自改革
古诗文对于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争论的问题,“文白之争”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古诗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变化往往通过高考得以体现,其在高考中的命题取向与比重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文化与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高考作为国家级的考试,既反映国家意志与需要,又体现社会个体的需要,对于人才培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与导向意义。总结和研究新中国70年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经验,可以为基础语
《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其叙述者与叙述语言的建构及选择,是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经典案例之一。  一、谁在叙述  在作为第一人称回忆叙述的《孔乙己》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二十年前的小伙计,一个是二十年后回忆的“我”。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叙述主体呢?毫无疑问,二十年后成年的“我”才是叙述主体。首先,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开篇“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而后“所以至今还记得”,最后“我到现
书名:二语动机: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  作者:徐智鑫,张黎黎  出版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5 10077623  定价:46元  认知与情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心理情感因素已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动机作为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的重要情感因素,是激发二语学习的重要源动力与驱动力,也是决定二语学习成败与否的关
在中国教育史上,游学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先秦以降,从诸子百家、名士大师以至历代儒生,从孔孟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到司马迁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和郑玄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从稷下学宫、太学、书院、义塾到海外异邦,从“百家争鸣”到“鹅湖之会”,从身体的游历到精神的游历,负笈追师、游历四方的游学传统绵延不绝。游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互动方式,开阔了士人的视野,丰富
书名:日本文学史  作者:高鹏飞 平山崇  出版社:蘇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811376876  定价:48元  高鹏飞和平山崇共同撰写的《日本文学史》注重从日语教育和教学的实际出发,编选系统的、难度适宜的日本文学史相关理论知识,精选典型的作家、作品及评论。笔者在开展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日语《国标》的本硕贯通式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创
有人说,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就像是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只翅膀,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我国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造就了新文学,而新文学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注重理论建设和批评传统的建设。英美文学批评成为我国新文学借鉴的重要资源。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正是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专著。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新文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对英美文学批评原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