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者的呐喊—— 警惕“无感症候群”的潜滋暗长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最后几段,当讲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时,教师停下来问学生:“中秋刚过去不久,你们感觉到秋风的凉意了吗?鲁迅先生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全班学生表情木然地望着讲台,终于有个男生回答说:“我们这里秋天还很热,只有空调的风是凉的。”其他人都笑了。教师肯定了这位男生的真诚,旋即把教室里的空调关闭,把两边的窗户打开形成对流,期待地问道:“现在有风吹进来了,你们感受一下这风和盛夏时的风有什么不一样?鲁迅写秋风,与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依然表情木然,甚至有学生抱怨说:“老师,好热啊,把空调打开吧……”
  秋风吹过了教室,教师与学生面面相觑,课堂陷入尴尬。由于长期置身于封闭的空调房,学生们感受不到季节的流转,树叶什么时候黄了,什么时候又绿了,似乎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他们走出校园,掏出藏在书包最底层的手机,一边走一边刷着微信和短视频。他们行色匆匆地赶着参加晚间的补习,经过路边的林荫道,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但他们全然不觉……
  这就是当下很多孩子的生存状态,他们像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艰难地爬行在教育竞争的长征路上,对世界万物和世事人情的无感日趋严重,我们暂且称这一族群为“无感症候群”。
  一次亲子活动中,十几个家庭组团去看黄果树瀑布。一路上孩子们各自行进,全然不顾背后气喘吁吁的父母。到达景点后孩子们根本无心观赏风景,匆匆一瞥后就嚷着要返回。到了饭店,他们自动凑到了一桌,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后,纷纷掏出手机,组队玩起了网络游戏。家长的饭桌上有说有笑,孩子的饭桌上鸦雀无声,他们娴熟地划动着屏幕,似乎只有那个虚拟的世界才能给他们带来刺激和快乐。
  人的感受和认知能力,应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其发展水平存在着一个相对的阈值。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之际,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的感受力正在逐渐退化,“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思维植入将他们打造成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机器人”……
  电影《我的姐姐》上映,姐姐安然和弟弟安子恒的故事让无数人动容。电影院里,成年人哭得稀里哗啦,身边的孩子却无动于衷。前排一个女孩看到母亲一直在用纸巾擦眼泪,很厌烦地把身体靠向另一侧,还不时投去鄙夷的眼神,大概是觉得母亲这样很丢人。后来我问看过这部电影的学生是否被故事感动,学生回答“一般,还可以”,再问及看电影时是否流泪,学生普遍回答“没有”。
  “无感症候群”的漩涡越来越大,它吞噬着孩子的自然天性,篡改了新生代的感受阈限,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下教育的显性危机。当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人的肢体,社会形态的裂变改变了传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他们看不见叶枯树荣,听不见蛙声鸟鸣,闻不到满园花香,无感于轻风拂面,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感知迟钝将直接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当下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导致教育内卷化现象日趋严重。无论是学校定位、社会舆论还是家长期待,都直接指向升学率和考试分数。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很焦虑,学生很疲惫,教师很纠结……如果我们的教育用忽略孩子的感受力为代价,一味追逐短期的教育成绩,让每个孩子都变成考试的机器,那他们和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从感官的探索开始的。经历了感官敏感期的儿童,如破茧之蝶,羽翼初展之时,世界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向他们敞开怀抱。如果一个孩子对周遭一切熟视无睹或心無所动,究竟是教育的缺失还是价值导向的偏移?或者其背后隐含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和探究。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正在积极探求解决之道。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回归自然天性,向世界伸出敏锐而好奇的触角。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曹霁
其他文献
从湖南邵东一学生持刀将班主任杀害,到黑龙江15岁女孩杀母藏尸,近年来,时而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触目惊心。那些向亲友、师长举起的拳头和利刃,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孩子对于生命的残忍和漠视。不知从何时起,不少孩子开始表现得迟钝、麻木、冷漠。他们看不见春花秋月、听不见鸟语虫鸣,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眼里只看得到分数,一心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教出如此无感而冷漠的孩子?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个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根本的是,一切从“人”的发展出发、面向每一名学生。而这与回归教育初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即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为实现“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倡素质教育,重塑学校新生态应成为每一位校长思考的问题。学校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应如何转变?
教育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基础教育,就是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养成、道德涵养、精神发育、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始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从每一个家庭中开始,家庭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家庭是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曾说过一句话:“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不知从何时起,能感受雨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看不见叶枯树荣、听不见鸟语虫鸣、无感于四季流转,甚至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  迟钝、麻木、冷漠,正在侵蚀孩子们的心靈。  在“两个辛丑年的对比”火上微博热搜之际,湖南宜章一教师自制视频,希望告诉学生“弱国无外交”,结果,有的学生对此毫不关心,视频放至
STEM是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理念符合科学人才培养要求和科教强国总体目标。为此,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以STEM教育探索孵化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  STEM教育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趣味性。内容游戏化,将基于探索和目标导向的学习嵌入游戏,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第二,协作性。学生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
创新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是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未来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指明了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紧扣创新的时代脉搏,关注当下、放眼未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催生了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在食品界,螺蛳粉意外“出圈”成为“新晋网红”。味道令人“上头”的螺蛳粉,作为柳州特色产业已有百亿规模之巨,其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全力推动。近五年,柳州市政府密集出台支持、鼓励螺蛳粉产业的一系列政策足有14项之多。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柳州,特意前往有34家螺蛳粉生产及配套企业入驻的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出圈”不止螺蛳粉,去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遵循幼儿的自然本性,让幼儿接近、了解、认识自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明确提出,要让幼儿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山东省东营经济开发区辽河幼儿园办自然、自在的教育,让幼儿于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培养亲自然的教师  教育工作者想要给幼儿种下自然教育的种子,需要建立和自然的关系,打开心灵,看见真实的自然。  搭建游戏平台。让教师通过游
2020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17岁男孩与其母发生口角并产生冲突,致其母死亡。时隔一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15岁女孩与其母发生矛盾,将母亲杀害后藏尸冷库,直到3个月后才被警方发现。这些耸人听闻的案件让人不寒而栗,正处花样年华的青少年,竟然感受不到寸草春晖,触摸不到世界的美好。我们不禁思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们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冷漠”?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冷漠症”正在儿童青少年群体
丰宁四小是一所直属小学,现有在校生1758人,教职工101名。学校先后打造了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省级示范家长学校、市级文明校园等多张名片。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蓄势蓄力、跨越赶超的起始之年,学校奋力书写四小新篇章。加强制度建设,激活原动力实行“1+N”考评模式。“1”包括基础工作和专任工作,“N”指个人荣誉或突出贡献等方面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