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呐喊”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曾这样写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虽然这只是一段简短的比喻,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悲观、无奈甚至绝望的鲁迅,他似乎对于那个旧中国的现实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他似乎也预知了自己根本无法摆脱和其他人一样的命运,但是他为了新青年们所谓的“希望”,还是发出了卑微而无声的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1]
  为什么说“呐喊”是卑微而无声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其一,鲁迅塑造了众多“挫败者”形象,这其中既有反抗者,也有受压迫者。但是所有的反抗者,都不无例外的被残酷的现实所吞噬,而所有的受压迫者,也都像河底的淤泥,无声无息,逆来顺受。这就给故事和人物渲染了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悲剧气氛。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虽然表面疯癫,但内心却十分清醒。他是中国封建礼教最清醒的反抗者,他直接挑衅和揭露中国人千百年来杀人嗜血的本性。然而,狂人的“呐喊”却被视为疯言疯语,所以,他的呐喊无异于一场自导自演“哑剧”,无论他的呼声多么高亢,永远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声音。
  虽然狂人的呐喊终究不能避免悲剧的结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毕竟有人开始清醒了,毕竟有人开始呐喊了,所以在《狂人日记》结尾处,作者怀着对未来一堆的憧憬和希望,又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这一句呐喊看似苍白无力,却与前文狂人的疯癫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让读者们从狂人癫狂的状态中回归平静,回归于心灵的拷问,并从这种安静的结尾中迸射出这样一声呐喊:“肯定还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我要救救他们”,这也正达到了鲁迅对青年一代唤醒与启蒙的目的,也正是小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巧妙之处的体现。
  《药》中的夏瑜,是一名革命者,他是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反抗者,他为了唤醒国人的灵魂,不息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可是,究竟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我们要革谁的命?革命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夏瑜的悲剧,留给人们的只有疑惑、不解和迷茫。夏瑜用生命和鲜血的呐喊,最终在一片麻木与冷漠中归于平静,归于无声。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节时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们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它在黑暗中以一种默默无声的方式给人们传递着希望,传递着人们呐喊的心声。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故乡》中的闰土,甚至《阿Q正传》中的阿Q,他们都是受压迫者的典型代表。华老栓、单四嫂子和闰土的命运是十分凄苦的,他们从来不想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害怕改变。所以他们选择顺从于强大的封建势力,选择沉默,选择卑微。饱受压迫的阿Q虽有反抗,但这种反抗却是出于一种报复心态,他的反抗是一种盲从的、冲动的甚至有些变态的反抗,所以这也注定了阿Q惨死的悲剧命运。
  在鲁迅的作品中,所有的受压迫者,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苦难而呐喊,但鲁迅却通过对他们种种艰难生存状态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异常压抑而沉痛的气氛,让读者们不由想大声呐喊,释放内心的愤懑。我想,这可能就是鲁迅的用意之所在——以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内心的思考与斗争。往往正是这种无声的呐喊,最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无限的生命力。
  小说虽然取名为《呐喊》,但几乎所有的篇章都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之中。或许是鲁迅洞察现实的敏锐眼光,抑或是他巧夺天工的刻意安排,总之,这种压抑的情绪让作品在无声的呐喊中最终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其二,是环境描写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运用。笔者特别对比了《呐喊》中几篇作品的结尾部分,发现了作者在写中的几个巧妙设计:
  《药》结尾这样写到: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一声“哑”,或许是对全篇那种压抑情绪的一种宣泄,但就连这一个字的宣泄都是那么短暂而卑微,还要借助一只乌鸦来呐喊,发泄内心的愤懑,反而使这种压抑的情绪愈加的膨胀,这样反而更能够激发读者的发泄和呐喊的欲望,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其他几篇小说中也有相同的显现。例如,《明天》一篇,以狗叫声来结尾。“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地叫。”
  还有《鸭的喜剧》结尾处的鸭叫声。“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呜呜”“鸭鸭”的叫声,是全篇压抑气氛的烘托与延伸。人类的世界变得如此凄凉,似乎连动物们都能感受到这中的凄冷与恐怖吧。所以,他们的叫声,也都带着些许的凄凉、沉郁与悲伤。
  种种相似的故事结局,让读者们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中,心中积郁起无限的愤懑。当这种积郁过度膨胀的时候,或许读者们就会大声发出心中的呐喊,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想到达到的一个目的:激起人们心中愤懑,以达到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的目标。所以无论是鲁迅塑造的挫败者形象,还是他巧妙安排的环境描写,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种无声呐喊的处理方法,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似有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文集(第一卷)呐喊[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随之,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高校遍地开花。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学生作品的传播现状,整合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电影短片的传播方式,力求为学生电影短片建立优秀的传播平台。根据新旧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拓宽学生电影短片的受众渠道。通过良好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营造创作氛围,为良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感觉形象和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来探讨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关键词:模糊思维;模糊语言;词类活用;联想方式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词类活用。其中名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
期刊
摘 要:乾隆朝时,为重建边疆各族与中央的关系,清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维稳疆域的征战,经过前后多年的努力,清帝国开辟了偌大的版图。为表彰功绩,宫廷画师将这些事件详实地诉诸图像。本文即以此为考证内容,尝试结合历史上之“正统”观念,思索艺术图像与政治权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宫廷绘画;武功;正统  清代宫廷绘画较之前朝有了自己的特点。尽管康熙一朝宫廷绘画尚处于起步阶段,绘画创作的数量与质量未形成
期刊
摘 要:马鞍山地方民间民俗舞蹈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采石跳和合影响流传最广而最具特色,至今仍然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采石跳和合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凸显地域、人文和传承等方面在采石跳和合舞蹈形态发展过程中影响。  关键词:采石跳和合;概况;发展与演进  马鞍山地方舞蹈文化是安徽省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鞍山地方流传的民间民俗舞蹈较为丰富,其中有采石跳和合、花鼓灯、采菱船、河蚌、高
期刊
摘 要:从传统大花布入手,研究它的形式色彩,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从而唤起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在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握当代社会对视觉文化的重视与追求,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花布;儿童;设计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
期刊
摘 要:黑衣壮以黑为美又有其神秘、独特的民族特点。本文通过深入到广西那坡黑衣壮聚居地调研,发掘黑衣壮文化及民族服饰的特点,对黑衣壮文化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民俗服饰;饰品;黑衣壮;以黑为美  在中越边境的广西西南部那坡县大石山区,生活着壮族的支系,即黑衣壮,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笔者于2013年8月到那坡县黑衣壮地区吞力屯作有关传
期刊
摘 要: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丧失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环境,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会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影响力。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精神诉求,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观念与认知、智慧与审美等多方面集中体现。是人民世代相传存留至今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城市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城市文明史的生动写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国家正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应紧抓大好机遇,积极探求高校协同创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立足校内协同,强化内与外新资源整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推进协调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升级转型,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1 协同创新解
期刊
摘 要:总结分析舞台灯光在戏剧艺术中的艺术功能,实用性、再现性、表现性,通过实践分析舞台灯光在戏剧艺术中的造型功能。  关键词:舞台灯光;艺术功能;实用性;再现性;表现性;戏剧空间;演员;空间;绘景  由青岛市话剧院创作排练演出的校园青春剧《向前,向前》在2013年10月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文华奖评选中一举囊括六项奖项,其中包括剧目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舞台灯光设计获得文华舞台美术(灯光设计)
期刊
摘 要:无数的小设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一些好的设计往往是细小的、容易被人忽视的设计,其蕴含的人文关怀是深刻的,它能够贴近人们的需要,能够在不经意间带给人们设计上的关怀和感动。  关键词:小设计;关怀;实用性  0 引言  环视我们的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是经过设计的,可以说小到一个杯子,一粒纽扣,大到轮船、飞机、城市建筑,都是经过设计的,设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设计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设计师直接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