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析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緩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山脉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的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而山是指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主要是由各种石头和泥土组合而成。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山脉的概念,学生眼中是一座“山”或者许多座“山”。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以整体山脉作为切入点,初步认识什么是山脉,再引导学生认识山脉中个别山体的变化,最后由局部到整体理解风化作用对山脉变化的影响,也为中学建立山脉的概念作好铺垫。
  在《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探究了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爬过哪些山呀?那里的山有什么特点?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略。)
  师:刚才同学们对见过的山进行了描述,大家都感受到了它们各不相同。各种高低不同的山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山脉,这些山脉的形态会不会发生改变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山脉变化的秘密。
  评析:小学生大都乐于向老师和同学讲述自己的游玩经历,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达到了唤起学生对山脉已有认知的目的。
  2.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再现山脉风光
  师:首先咱们来欣赏一些国内外著名山脉的风光,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不要忘记仔细观察这些山脉的外部形态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地球上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学生欣赏。)
  师:(展示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对比图片)同学们刚才在大屏幕上看到了那么多山,这些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呀?
  生: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
  生:我认为至少有300年了。
  生:我觉得可能有500年。
  师:同学们,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2)猜想与假设
  师: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请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猜想,注意你们的猜想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生: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因为物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生:可能会受到水的冲击作用。我是根据成语“水滴石穿”想到的。
  生:可能会受到植物生长的影响,我看到过路边行道树周围的路面有地砖凸起。
  生:酸雨,我们四年级学过酸雨的危害,其中讲到了酸雨对建筑物有腐蚀。
  评析:假设是以学生观察过的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的,培养他们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等,在生活当中见到过玻璃受热不均匀破碎、植物根的生长使地面突起等现象,这些都能成为学生猜想的依据。通过猜想与假设,使学生明确了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为后面设计模拟实验做好了铺垫。
  (3)设计实验方案
  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到底对不对?你们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呢?
  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师:你们打算怎样做?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出示课件: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模拟实验。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十分缓慢的过程。需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之后,学生开始小组探究、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验,懂得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些猜想。为了避免探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师:下面咱们根据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课堂上完成?
  生:我们组设计的是加热石块,再把它放入水中,这样模拟温度因素的影响,需要的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可以完成。
  生:我认为验证植物生长对山脉影响的实验不合适,植物生长很慢,课堂上是看不到变化的,可以在家里试一试。
  生:我觉得可以用材料里的稀盐酸来模拟酸雨对岩石的侵蚀。
  评析:学生想象力丰富,如同天马行空,设计了多种模拟实验方案,由于时间和材料因素,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么多模拟实验都做一遍,这时教师有必要引导,让学生选择适合课堂上完成的方案。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和雨水侵蚀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去验证。
  (4)进行模拟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之前要再说一说实验方法,明确实验步骤,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生:我們组选择用玻璃片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师:请说说你们对实验材料和模拟对象的分析。
  生:我们用玻璃片来模拟山脉上的岩石,用酒精灯模拟热环境,用冷水模拟冷环境。实验步骤是先对玻璃片进行均匀加热,然后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师:应该注意什么?
  生:注意安全,我们准备了护目镜;同时还要注意记录下每次加热和放入冷水时玻璃片的表面情况。
  生:我们组选择用滴盐酸模拟酸雨对山脉岩石的作用。实验步骤是用滴管吸取稀盐酸溶液,然后往准备的3块岩石(页岩、砂岩、石灰岩)上分别滴5滴,再观察岩石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准备了口罩和橡胶手套。
  师:大家都明确了实验方法,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做好记录,想到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5)教师演示
  师:老师课下也做了一个模拟实验,请大家观看视频。
  (出示课件:用石膏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录像。)
  评析:用石膏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实验耗时较长,可由教师提供材料,动员学生课后在家里完成。此处为便于学生的课上分析,将课前教师做的实验的几个步骤展示给学生。这种采取实验例证的方法,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交流与总结
  师: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注意将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本组进行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
  生:温度的变化使岩石反复热胀冷缩,造成岩石破碎。
  生: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质会侵蚀岩石。
  生:水在岩石裂缝中结冰膨胀会造成岩石破碎。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雨水侵蚀、水结冰膨胀是山脉上岩石破碎、发生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风化作用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如空气、生物生长、酸的溶蚀等。)
  评析:教师利用视频可以对课堂上学生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今天咱们探究的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山脉形态的过程。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钟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
  评析: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秘心理,既增强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持续发展的目的。
  总
其他文献
《材料准备篇》提出的第一计是“以逸待劳”——让孩子自己动手准备科学实验材料。这是一个老话题,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网络上也能搜到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在这一计中,笔者主要提出一些个性化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  “以逸待劳”在《三十六计》中的本意是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在课堂上我们不需要出击和学生作战,不需要对付学生。但是我们需要养精蓄锐,让学生动
科学课上,学生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开发《探秘蜡烛的燃烧》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仔细了解了学生的提问方法,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建立联系,更无法用语言抽象概括出现象与问题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围绕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对比不同物质燃烧现象和点燃蜡烛各部分三个活动展开,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将描述性问题转化为因果性问题和关联性问题。  学
《能量的控制》是六年级上册《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本节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能量控制装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知道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能量控制装置。第二部分是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是设计自控装置,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开动脑筋,发明创造等。同时,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学生的年龄结
毫米波是指自由空间波长在1mm~10mm的电磁波,处于微波波段的高端,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能产生特殊的生物学效应。毫米波技术作为电子学中一个重要技术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了解毫米波在医疗领域的价值及意义,本期《健康之友》采访到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学教授——吴祈耀教授,希望通过本次采访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毫米波在医疗领域的宝贵价值。  《健康之友》:国内
起源于1644年的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正骨术,是以清代蒙古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为基础,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如今,作为宫廷正骨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刘钢,已经将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皇家医术带到了民间,让更多的患者从这门皇家医术中获益。  为了宫廷正骨术的传承与发展,《健康之友》杂志记者采访到了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宫廷正骨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刘
科學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有的费时,导致实验效率低,有的操作复杂,耗费学生更多时间和精力,有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结论可信度不高,这明显不利于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为了探究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优化小学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两个班各上一节《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进行对比研究,一个班用传统温度计,一个班用传感器。教学结束后,我们做了相关问卷调查。从教学效果和问卷来看,
在《影子为什么会变化》一课中,要做一个探究影子为什么会变化的实验(如图1),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我在教学时发现这个实验有几点不足:实验的介绍指导性不强,学生容易引起错误操作;手持手电筒模拟太阳移动时不稳定,测量影子的长度有困难;没有固定的轨道,学生很难看出“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方位坐标,手电筒移动的方向无法确定;实验受光线和环境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  实验制作  为
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实证意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要“用数据说话”,就要保证数据是可靠的。我在执教《冰融化了》一课时,发现孩子们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想值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表1可以看出:8组数据中,4组数据下降至0℃以下,2组数据12分钟时下降至0℃,2组数据处于0℃以上并缓慢升高。  本课要求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是: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
教学分析  《磁铁小屋》是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魔法”城堡》第1课。本单元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和“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本单元作为认识磁铁的起始单元,在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种类两方面为小学二年级学习磁铁两极等内容作好铺垫,具有基础作用。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设计了“磁铁小屋”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