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题型(四)阅读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原题】
  
  1.在横线上自由选写初中文言诗中的写景美句,每首诗选写一联,共写四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湖北荆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① 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湖北黄冈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3.从《论语六则》中选出两句,作为专题板报“学习大家谈”的征稿主题。
  (选自江苏常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4.初三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请你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和思想抱负的古诗词,作为临别赠言送给他们。
  示例:
  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离情别意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思想抱负
  临别赠言: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情别意)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抱负)
  选自贵州贵阳市实验区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以上题目,是创新的文言诗文默写题,可以把它们叫做“自由选写式”默写题。
  在目前的中考默写题中,文言诗文的默写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直接要求式”默写题,第二类是“提示理解式”默写题,第三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选写式”默写题,第四类更为生动活泼一些,叫做“语境填写式”默写题。
  “自由选写式”默写题有如下一些特点:
  1.它以调动考生的丰富积累为目的,通过“自由选写”的形式表现考生富有个性的积累,同时在“公平性”上表现出对考生的尊重。
  2.它有时候设置一个具体的“话题”,在话题的限制下让考生自由地进行发挥。如上面第1题的话题是“写景美句”,第2题的话题是“登高习俗”。在答题的时候务必注意到话题的限制,所默写的内容一定不要超越到话题之外。否则劳而无功。
  3.它有时候假设一个情景,在情景的限制下由考生自由地进行默写。如上面的第3题是假设一个征稿活动,第4题是假设一次毕业赠言活动。答题时要注意扣主题、合情景,有示例时还要好好品味所给例子的表达角度,要在反复的斟酌之中确信自己是在准确地答题。
  4.由于是自由选写,所以这样的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答题时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最容易写的内容答题,在内容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不写错一个字。
  
  【相关链接】
  
  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古代人民辛勤劳作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联。(课内外均可)
  2.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 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们高洁的志趣。
   (选自辽宁大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3.请默写出三个出自不同古诗词中的描写女性形象的诗句。(课内外均可)
  (选自山西省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4.当你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你可以用古诗词中的两句来勉励他:“______________”
  (选自江西南昌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中考原题:1.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不限于以上内容。2.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离情别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思想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考生可任意作答,符合要求即可。)
  相关链接:1.如: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如: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湖北荆州市教学研究室余映潮)
其他文献
人生是有许多偶然的,所以,也就有了很多机会。  16岁的时候,她只是个很平常的女生,成绩不好,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那时她上初二,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悄悄把她拉过来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有这次考试的卷子了。”  原来,另一个学校已经考过。女友告诉她,她们学校这次考试也是用这张卷子。  那是张数学卷子,她几乎把它全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只
期刊
①总爱一个人悄悄翻开一本诗词集,时光就极静极静地拂着面颊,流过。心沉醉在长短句中,好舒适。于是就有了一个好舒适的名字--境界。  ②进入了“境界”,长短句就有了一种音乐流程般的美。读来,满口噙香。顺着音乐流出的是:如七弦古琴的低低哀诉,如吴侬软语的绵绵温柔,如朔风胡马的悲壮,如大漠风沙的豪迈。深山古寺的空灵,天地一沙鸥的浩渺,江湖夜雨的漂泊,银鞍白马的飘逸,尽融于此境界中。  ③心中印满了诗词,以
期刊
这篇文章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笔下,不仅阐发得令人由衷地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他那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和雄辩的文风,在文中表露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梁启超本人就是最讲责任的。由于要
期刊
夫妻暗语  张三和李四在广州合伙做生意。李四要回家,张三给妻子捎了一包贵重的中药材,托李四带回去。张三在装的药材袋子上写了一个“斯”字后,交给了李四。到家后,李四先从中拿出了一斤留给自己用,然后才把剩下的药材交给了张三的妻子。张三的妻子看了看袋子上的“斯”字,暗暗过了秤,又在袋子上写了一个“欣”字,交给李四带回给张三。张三见到“欣”字之后,便质问李四,为什么偷偷取出了一斤药材。李四连忙矢口否认,进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渐渐远离故乡,思绪复杂,蒙咙之中,眼前幻化出故乡一个典型的场景:海边,碧绿的沙地:天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全文最后一句话富
期刊
①我的童年,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  ②生活,就像坡地上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有些幽香。那时,山里的日子清淡,一包蓝靛,就是农家的全部颜色。祖母那架老掉牙的纺车,缠完了太阳缠月亮,把我童年的酸甜苦辣也都缠在了上面。  ③当红日欲出未出的时候,晨曦被朝霞扑满金粉,大山给远天一片希望。晨雾用亦真亦假的变术,幻化出无穷无尽的野趣。  ④夏日里,坐在老梨树下,听祖母讲故事。正在消失的晚霞,淡入了黄昏。望
期刊
【中考原题】    1.看图1,请你给它另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你这样拟题的理由。  新拟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4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2.仔细观察图2,自拟题目,然后写一个片段。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不少于200字。  (选自2004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语文
期刊
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期刊
每次去酒店吃饭,我都惊叹于厨师的手艺,有些菜做得像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只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忍下箸。有一次我大着胆子尝了一口,没想到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么漂亮的形象,竟然就是普普通通的胡萝卜、土豆做成的。厨师们真是妙手生花啊!这跟我评阅中考作文时的感觉十分相似:都是平平常常的题材,有的作文写出来还是“萝卜土豆”,而有的作文却把“萝卜土豆”写成了美丽的艺术品。后者的奥妙在哪里呢﹖ 
期刊
解说  这则引人发笑的古文很耐人寻味。  故事一开头就告诉读者:这对父子都是性格刚强不肯让人的。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带着自己对“性刚”的理解去关注下文。这位父亲让儿子进城,是为了买肉给客人烹制下酒菜,可惜儿子偶然遭遇的“挺立”事件,彻底打乱了他原来的计划。仅仅是与对面走来的人互不相让,就让儿子完全忽视了自己进城的目的,和别人对峙起来。至此,读者知道,儿子的“性刚”,也不过是鲁莽的好强罢了。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