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如水喜生波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去酒店吃饭,我都惊叹于厨师的手艺,有些菜做得像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只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忍下箸。有一次我大着胆子尝了一口,没想到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么漂亮的形象,竟然就是普普通通的胡萝卜、土豆做成的。厨师们真是妙手生花啊!这跟我评阅中考作文时的感觉十分相似:都是平平常常的题材,有的作文写出来还是“萝卜土豆”,而有的作文却把“萝卜土豆”写成了美丽的艺术品。后者的奥妙在哪里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把寻常材料写得波澜起伏,张弛有致,这样才能产生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效果。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可以把平常材料写得跌宕生姿的方法。
  
  一、要有设置悬念的意识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菲利普先生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是什么人?菲利普为什么这样期盼他归来?我们急于知道结果,会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下去。这种对问题答案的牵挂就叫悬念,悬念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有了悬念,我们看上几行,便急于知道下文,再也放不下这篇小说了。倘若我们的中考作文有这么一处两处抓住评卷教师的心,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成功了一半呢?
  设置悬念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急于把话说完,而要故意留下疑问,以待下文慢慢分解。比如有一篇中考满分作文《为父母的爱情喝彩》,一开头就写“我”与父母一起看完《泰坦尼克号》,在《我心永恒》的乐曲声中步出影院,“我”泪眼通红。可是父母一齐批评“我”:“你们年轻人就爱被这些东西搞得晕头转向。”“我”不禁疑惑,人到中年的父母之间,感情难道如此平淡如水?悲哀呀!
  这就留下了悬念--父母间有没有真正的感情?然后,作者写了两件小事:一次,妈妈有事很晚还没有回来,爸爸心神不宁地踱来踱去,时不时地拍打着电话机,怀疑它坏了,当“我”去试电话时,爸爸不等“我”把电话里的天气预报听完,一把抢过话筒挂上了电话,急切地说:“你妈要是这会儿打来电话怎么办?”第二次,爸爸到南方出差了几个月,有天妈妈给爸爸打电话:“……你什么也别买,只要快些平安地回来……”妈妈泪光闪烁。一刹那,“我”的疑问解开了:他们的爱已经转化延伸为一种责任,一种惦记,一种无可言喻的默契,埋在深深的心底。于是“我为父母的爱情喝彩”。
  试想,如果小作者在开头就迫不及待地自问自答,揭开谜底,让读者没有一种期待下文的心理,文章将会大为逊色。因此,我们在安排叙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设置悬念的意识,力争让作文一开头就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再也放不下。
  
  二、写出事件曲折的过程
  
  在叙事过程中,要避免平铺直叙,就得使事件一波三折,这样才能把一件平常的事写得引人入胜,把事件中的人写得活灵活现。
  也许有人会说,生活中的事和人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嘛,怎么波折得起来?这是因为我们不太留意日常小事的结果。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有一个具体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在与周围人、事的相互作用下,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使得事件在曲折中发展。仔细观察,哪怕小伙伴们玩的一个小小的游戏,过程也是曲折起伏的。有一篇中考满分作文《难演的戏》,写的事情很简单,同一大院的几个小伙伴准备演出一个课本剧,但最终也没演成。如果只是这样简短地叙述,文章还有什么看头?请看小作者是如何展现事件的曲折过程的吧。
  玩得无聊的中午,一人振臂一呼:“我们演出戏吧。”应者云集,大家跃跃欲试。接下来就有问题了,在分配角色时,演“白毛女”的小红怕“老杨”弄乱了她的头发。“老杨?太土。”公司经理大公子王明才不当呢。穆仁智奸诈阴险,见风使舵,税务局某科长的宝贝儿子李平才不当狗腿子呢。黄世仁根本就是反面人物,谁愿当?戏演不下去了。至此,一起一伏。“我”作为导演,力挽狂澜:“咱们只是演演戏而已,又不是真的。王明,‘老杨’可是正面人物呀,你就干吧!李平,你就当一回‘黄世仁’吧,待会儿‘老杨’还要向你下跪呢,你想多威风!”戏总算又启动了,可是到“老杨”向“黄世仁”下跪那会儿,王明老是跪不下去,又快散伙了。至此二起二伏。但大家议论了一番,认为戏还是要演下去,角色嘛,抽签决定,这样公平。没想到这下王明成了“黄世仁”,李平成了“老杨”。演着演着,李平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爸是税务局的一个科长,专管王明他爹这号经理,我今天向他下跪,说不过去吧?”一番争论,不欢而散,戏终于演不成了。至此三起三伏。
  这篇作文所写的只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但作者婉转曲折地娓娓道来,突出了一个“难”字,真是妙趣横生。就在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过程中,有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如果作者三言两语,平露直白地就把这么好的材料打发了,那该多么可惜啊。
  
  三、关注小事中的分歧
  
  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去散步,真是小事一桩,大概写不出什么波澜吧?错,我们都学过《散步》这篇散文:一家人散步走到一个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一家人出现了分歧,让“我“左右为难。文章至此陡生波澜。在这分歧面前,“我”费了一番思量,想了很多很远,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走大路!矛盾似乎解决了,没想到奶奶顺从孙儿的意思,提出愿意走小路,于是又生波澜。就在这波澜起伏中,透露出本文的深意,慈爱和孝道才是家庭和美的基础。
  《散步》篇幅不长,事情也小,但有起有伏。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迈过那道槛》,同样写的是一件平常小事:
  嫂子牵着她一岁多的孩子,走到门前,孩子照例停住脚步,望着妈妈,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妈妈就是不动,我伸出手想帮孩子一把,被嫂子按住了手。孩子又扭头看着庭院里的奶奶,哭起来了。奶奶跑过来要把孙子抱过门槛,又被嫂子制止住了,孩子哭得更欢。
  小孩要过门槛,妈妈就是不帮他,也不要别人帮他,该怎么办呢?这就是矛盾,这就是分歧,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文章就有波澜了。
  嫂子到大门外,从门槛跨过来,给孩子作示范。孩子孤立无援了,只好颤巍巍地抬起右腿很慢地跨过门槛,然后就骑在门槛上,又不动了,看着嫂子和我。我和嫂子不断鼓励,孩子这时慢慢地把身子伏在门槛上,慢慢地抬起左腿……孩子终于迈过了那道槛,笑着扑在嫂子的怀里。于是我深有感触,大字不识几个的嫂子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让我懂得了只要自强不息,就没有迈不过去的槛(坎)。
  《散步》与《迈过那道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抓住小事中那些不起眼的分歧和矛盾,展示解决过程,从而使文章显得抑扬有致,寓意深刻。小小的矛盾,如流水经过的岩石,必然会激起生活中的浪花。
  写到此,我也产生了一点感悟,文中的波澜,其实并非要我们“无风三尺浪”,故意制造出来,而是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微小中有伟大,平凡中有崇高,那么简单平常中当然就蕴含着复杂曲折,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因此,在写作文时,我们要善于发现简单平淡中所蕴涵的复杂曲折的矛盾,并把这矛盾表现出来,使文章尺水兴波,曲折有致。
其他文献
同学们都喜欢《西游记》里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大家知道这里的“西天”指哪里吗?“西天”就是古代的印度(即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个国家)。在印度这个国度里,曾产生了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泰戈尔。他的散文诗,影响了创作小诗集《繁星》《春水》的著名作家冰心奶奶,也影响了《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更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坛一大批作家的创作(如郭沫若、郑振铎、王统照等),促进了中国新诗体的诞生
期刊
读这篇小小说,我们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种意思到底来自哪里?仔细琢磨琢磨,原来来自作品中存在着的大量跳跃和空白,以及这种跳跃所构成的意味深长的对比。  除了开头和结尾之外,作品中其余的部分几乎全部由对话组成。从开头的两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两个儿子对继父的不信任和一种隐隐约约的敌意。接下来的几组对话,就逐渐变了。一方面,可以明显看出继父在生活中对两个儿子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儿子已经开始习
期刊
人生是有许多偶然的,所以,也就有了很多机会。  16岁的时候,她只是个很平常的女生,成绩不好,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那时她上初二,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悄悄把她拉过来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有这次考试的卷子了。”  原来,另一个学校已经考过。女友告诉她,她们学校这次考试也是用这张卷子。  那是张数学卷子,她几乎把它全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只
期刊
①总爱一个人悄悄翻开一本诗词集,时光就极静极静地拂着面颊,流过。心沉醉在长短句中,好舒适。于是就有了一个好舒适的名字--境界。  ②进入了“境界”,长短句就有了一种音乐流程般的美。读来,满口噙香。顺着音乐流出的是:如七弦古琴的低低哀诉,如吴侬软语的绵绵温柔,如朔风胡马的悲壮,如大漠风沙的豪迈。深山古寺的空灵,天地一沙鸥的浩渺,江湖夜雨的漂泊,银鞍白马的飘逸,尽融于此境界中。  ③心中印满了诗词,以
期刊
这篇文章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笔下,不仅阐发得令人由衷地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他那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和雄辩的文风,在文中表露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梁启超本人就是最讲责任的。由于要
期刊
夫妻暗语  张三和李四在广州合伙做生意。李四要回家,张三给妻子捎了一包贵重的中药材,托李四带回去。张三在装的药材袋子上写了一个“斯”字后,交给了李四。到家后,李四先从中拿出了一斤留给自己用,然后才把剩下的药材交给了张三的妻子。张三的妻子看了看袋子上的“斯”字,暗暗过了秤,又在袋子上写了一个“欣”字,交给李四带回给张三。张三见到“欣”字之后,便质问李四,为什么偷偷取出了一斤药材。李四连忙矢口否认,进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渐渐远离故乡,思绪复杂,蒙咙之中,眼前幻化出故乡一个典型的场景:海边,碧绿的沙地:天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全文最后一句话富
期刊
①我的童年,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  ②生活,就像坡地上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有些幽香。那时,山里的日子清淡,一包蓝靛,就是农家的全部颜色。祖母那架老掉牙的纺车,缠完了太阳缠月亮,把我童年的酸甜苦辣也都缠在了上面。  ③当红日欲出未出的时候,晨曦被朝霞扑满金粉,大山给远天一片希望。晨雾用亦真亦假的变术,幻化出无穷无尽的野趣。  ④夏日里,坐在老梨树下,听祖母讲故事。正在消失的晚霞,淡入了黄昏。望
期刊
【中考原题】    1.看图1,请你给它另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你这样拟题的理由。  新拟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4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2.仔细观察图2,自拟题目,然后写一个片段。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不少于200字。  (选自2004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语文
期刊
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