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刚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说
  这则引人发笑的古文很耐人寻味。
  故事一开头就告诉读者:这对父子都是性格刚强不肯让人的。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带着自己对“性刚”的理解去关注下文。这位父亲让儿子进城,是为了买肉给客人烹制下酒菜,可惜儿子偶然遭遇的“挺立”事件,彻底打乱了他原来的计划。仅仅是与对面走来的人互不相让,就让儿子完全忽视了自己进城的目的,和别人对峙起来。至此,读者知道,儿子的“性刚”,也不过是鲁莽的好强罢了。寻找儿子的父亲的到来,让读者对故事产生了新的期待:父亲会及时调解矛盾,结束儿子与别人无意义的对峙,还是会帮儿子与对方较劲?父亲的一句话,一下子把故事引向了高潮,原来父亲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为儿子“顶岗”。故事到这里,让读者无意中领会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的含义。不知道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在任性使气中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的,而在无意义的事件中纠缠不休。而那些所谓的刚强,也不过是让自己变得更滑稽可笑而已。
  真不知道,这性刚的父亲和那位不肯让人的对手要“挺立”到何时才罢休。喜欢续写故事的同学,不妨给这故事设计一个精短有趣的结尾,当作本刊今年第6期“呱呱鸟语林”栏目的“精美呱呱套餐”,期待你精彩的续写哟!
  (萧弟)
其他文献
读这篇小小说,我们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种意思到底来自哪里?仔细琢磨琢磨,原来来自作品中存在着的大量跳跃和空白,以及这种跳跃所构成的意味深长的对比。  除了开头和结尾之外,作品中其余的部分几乎全部由对话组成。从开头的两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两个儿子对继父的不信任和一种隐隐约约的敌意。接下来的几组对话,就逐渐变了。一方面,可以明显看出继父在生活中对两个儿子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儿子已经开始习
期刊
人生是有许多偶然的,所以,也就有了很多机会。  16岁的时候,她只是个很平常的女生,成绩不好,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那时她上初二,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悄悄把她拉过来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有这次考试的卷子了。”  原来,另一个学校已经考过。女友告诉她,她们学校这次考试也是用这张卷子。  那是张数学卷子,她几乎把它全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只
期刊
①总爱一个人悄悄翻开一本诗词集,时光就极静极静地拂着面颊,流过。心沉醉在长短句中,好舒适。于是就有了一个好舒适的名字--境界。  ②进入了“境界”,长短句就有了一种音乐流程般的美。读来,满口噙香。顺着音乐流出的是:如七弦古琴的低低哀诉,如吴侬软语的绵绵温柔,如朔风胡马的悲壮,如大漠风沙的豪迈。深山古寺的空灵,天地一沙鸥的浩渺,江湖夜雨的漂泊,银鞍白马的飘逸,尽融于此境界中。  ③心中印满了诗词,以
期刊
这篇文章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笔下,不仅阐发得令人由衷地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他那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和雄辩的文风,在文中表露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梁启超本人就是最讲责任的。由于要
期刊
夫妻暗语  张三和李四在广州合伙做生意。李四要回家,张三给妻子捎了一包贵重的中药材,托李四带回去。张三在装的药材袋子上写了一个“斯”字后,交给了李四。到家后,李四先从中拿出了一斤留给自己用,然后才把剩下的药材交给了张三的妻子。张三的妻子看了看袋子上的“斯”字,暗暗过了秤,又在袋子上写了一个“欣”字,交给李四带回给张三。张三见到“欣”字之后,便质问李四,为什么偷偷取出了一斤药材。李四连忙矢口否认,进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渐渐远离故乡,思绪复杂,蒙咙之中,眼前幻化出故乡一个典型的场景:海边,碧绿的沙地:天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全文最后一句话富
期刊
①我的童年,是和祖母一起度过的。  ②生活,就像坡地上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有些幽香。那时,山里的日子清淡,一包蓝靛,就是农家的全部颜色。祖母那架老掉牙的纺车,缠完了太阳缠月亮,把我童年的酸甜苦辣也都缠在了上面。  ③当红日欲出未出的时候,晨曦被朝霞扑满金粉,大山给远天一片希望。晨雾用亦真亦假的变术,幻化出无穷无尽的野趣。  ④夏日里,坐在老梨树下,听祖母讲故事。正在消失的晚霞,淡入了黄昏。望
期刊
【中考原题】    1.看图1,请你给它另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你这样拟题的理由。  新拟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4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2.仔细观察图2,自拟题目,然后写一个片段。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不少于200字。  (选自2004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语文
期刊
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期刊
每次去酒店吃饭,我都惊叹于厨师的手艺,有些菜做得像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只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忍下箸。有一次我大着胆子尝了一口,没想到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么漂亮的形象,竟然就是普普通通的胡萝卜、土豆做成的。厨师们真是妙手生花啊!这跟我评阅中考作文时的感觉十分相似:都是平平常常的题材,有的作文写出来还是“萝卜土豆”,而有的作文却把“萝卜土豆”写成了美丽的艺术品。后者的奥妙在哪里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