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沧桑显温情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boy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说:“我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只愿意沿循着文学的路。”而无论是写历史题材的小说,还是写现实题材的小说,迟子建都在意图恢复日常生活的审美性和复杂性。有研究者说,迟子建试图建立以“伤怀之美”为核心的文学和日常生活美学。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曾经自言:“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边城·题记》)沈从文对小说中的人物,即对农民、士兵、手工业者,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需注意是“温爱”而不是“热爱”,这关系着一种抒情美学主张和追求。对此,汪曾祺多次在文中转述并加入自己的阐发,形成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写作理念。汪曾祺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不可言说的温爱”到“道是无情却有情”,再到迟子建的“伤怀之美”,最是沧桑显温情,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小说抒情一脉的薪火传承。
  迟子建最为晚近的中篇小說《候鸟的勇敢》(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封面上有这样竖排的两句话:“红尘拂面,寒暑来去”“所有的翅膀都渴望着飞翔”。渴望着飞翔的,是候鸟们,是那对最终也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的东方白鹳,更是饱经沧桑的张黑脸和德秀师父。即使熟知迟子建小说素有的抒情性和散文笔调与诗意,还是会被这个小说深深地打动。懂得迟子建,便会懂得作家是怎样用了心、情和生命在写这个小说,温和素朴的文字里,包裹着她最为情怀深在的温情与爱意……以历尽沧桑的温和笔调,写出永恒的温情与爱意。心和生命流淌出的文字,让(《候鸟的勇敢》在迟子建的众多小说当中,仍能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小说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出的人情、世情、自然之情,等等,令小说自带一种味道——不矫揉,不造作,如同发酵好的酒,又经陈年的窖藏之后所散发出的醇厚气味。
  很容易看到,《候鸟的勇敢》是鸟儿与人的沧桑故事,其所关联物事与人情,也记录和反映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面影。这个小说在个人情感的纪念,与开阔深厚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生活的记录之间,实现了微妙的平衡;是一个在个人生命体验之外,关联社会性和现实性的很好的小说范本。小说中也有迟子建写作中一直持续的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读者和评论者很容易从中发掘出很多的主题和可阐释的问题,足可以总结出一部“自然启示录”。人、候鸟与自然之间,呈示小说可精神腾跃的空间,展现生活和生活的可能性。小说借对自然的描摹,可以摆脱就事论事的困局,更加扎根于诗性和梦想。
  最是沧桑显温情。《候鸟的勇敢》,当然不是当下流行的生态小说。发生在候鸟自然管护站的张黑脸和毗邻的娘娘庙里的德秀师父之间、娘娘庙三圣殿坐窝的那对东方白鹳之间的温情与爱意故事,才是小说真正要讲述的。东方白鹳的故事,其实也是为了映衬人的。苦难中的温情与爱意,一直是迟子建小说自带的温度,苏童说“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即使骨子里深藏对世界和人性残缺的洞察,她也总是愿意给悲凉的世界一抹温暖和亮光。从早期的《逝川》《白雪的墓园》(《亲亲土豆》等和处女作长篇《树下》,到晚近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群山之巅》等,她始终愿意给人以希望。毕飞宇曾经讲过,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人际是什么?是小说家和他所描绘的人物。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里,他们又没有处在同一个时空里。“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微妙、近乎诡异的人际。”当然,这种复杂性和诡异性依然和人的情感有关。有理由相信,按照小说自身的逻辑,《候鸟的勇敢》的情节和结局,最应该安排张黑脸与德秀师父被暴风雪吞噬;但迟子建心中的爱,她对人物的感情,让她无法做这样的安排和命意,她内心的不忍与对人的眷顾,让她这样来结局小说:那对白鹳,雄鸟受伤,被救治后,始终不能完全复原,雌鸟在霜降之后,送走了它们的三个孩子,然后回来寻夫,雪就要来了,“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却终于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翅膀贴着翅膀,相拥而死。张黑脸指着它们对德秀师父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我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他们俩埋了它们
  暗寓他和她之间的所犯之罪,也由这对鸟儿代为赎过了。尽管暴风雪中没有北斗星和哪一处人间灯火可做他们的路标,戛然而止的笔触,却给这两个苦命人的爱和人生,留下了绵长的未来和可能性……2002年5月,迟子建经历了丈夫车祸去世。《候鸟的勇敢》“后记”里也写到了爱人去世前一年他们曾经散步偶遇东方白鹳,她在《候鸟的勇敢》中,将它拉入画框。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等,到《候鸟的勇敢》,“与生命等长的伤痛记忆”所带来的沧桑感历经时间的酝酿和窖藏,醇厚到了极致。越是沧桑中的温情与爱意,越能给寂寂人心和悲凉世界一抹亮光与许多的温暖。
  小说在个人的情感纪念和生命体验之外,也记录和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面影。个人性与社会性的有效平衡,令小说厚蕴独具。(《候鸟的勇敢》以候鸟管护站、娘娘庙和瓦城,形成小说的空间叙事。诚如福柯所说:“我们所居住的空间,把我们从自身中抽出,我们生命、时代与历史的融蚀均在其中发生,这个紧抓着我们的空间,本身也是异质的。换句话说,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我们得以安置个体与事物的虚空中,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被光线变幻之阴影渲染的虚空中,而是生活在一组关系中,这些关系描绘了不同的基地,而它们不能彼此化约,更绝对不能相互叠合。”不同的空间叙事关联起的,其实是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态。张黑脸回城是为剃头,但关联起的是如意蒸饺店、福照大街等种种人情物事。周铁牙进城,是偷偷送礼和贩卖他偷猎的野鸭,但关联起的是瓦城里的候鸟人、商人和官员等阶层的人与事。小说记录下了东北边地瓦城的人情世态和时代众生相。
  《候鸟的勇敢》中,有迟子建一直葆有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张黑脸十一年前被老虎吓呆之后,感知自然的本能却提高了。德秀师父纠结于自己与张黑脸犯下的身体之罪,也是从茂草中野花间翻飞的蝴蝶借以排遣和得到启示:
  德秀师父没提禅杖,她觉得戴罪之身,无须保护了。为了消磨时间,边走边下到沟塘去看花草。茂草中的野花静悄悄地开,那红的紫的粉的白的花儿,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簇生有的单生,不管姿态颜色如何,它们看上去都没心事,恣意开放,不像她满心阴云,总遭霜打。她想自己哪天死了,变成一朵花也好。与她一样贪恋花儿的,是翻飞的蝴蝶。它们的羽翼就像姑娘穿的花裙,蓝紫红黄绿白皆有,它们参加舞会似的,与金莲花轻舞一曲后,又飞入千屈菜的怀抱,在千屈菜的怀抱没有多久,又飞到五瓣的老鹳草身上,用裙边扫它的脸。德秀师父以往只注意到蝴蝶的美丽和自由,没想到它还这么风骚!它这搂搂,那亲亲,不犯戒吗?最后她想明白了,蝴蝶犯戒和不犯戒,终不能获得长生。到了深秋,它们的花裙子就七零八落了,不能再飞,在林地像毛毛虫一样蠕动,瑟瑟发抖,等待死亡。如此说来,它们风华正茂时尽情欢娱,等于积攒死亡的勇气,有啥不可饶恕的呢?就是她自己,当她痛悔与张黑脸做下那样的事情时,更深人静,她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天的情景,想起他健壮的躯体散发着的野马似的气息。   德秀师父这样想着,心里似乎敞亮一些,当她发现一片马莲草托着一颗圆润的水珠时,吃惊极了!她确信这是一颗甘露,因为夕阳还在,晚露未生成呢。她听一个进香的居士说,昆虫汲取各种植物汁液,经由它们酿造,将精华的部分吐露出去,就是甘露。
  德秀师父觉得这是上天赐予她解脱痈苦的甘露,于是俯下身子,想啜饮了它。它被夕照映照得晶莹剔透,散发着琥珀的光泽。她伸出舌头,可是舌尖刚触着它,它竞像长了脚似的,沿着叶脉一路下滑,直坠草丛。它的坠落在德秀师父心里,比落日的坠落还要触目,她真切地听到了“嘭——”的回声,她想菩萨这是不想饶恕她了,她起身的时候泪涟涟的,又是满心迷茫了。
  德秀师父呆呆地坐在草丛中,直至日落,各色花草失了颜色,这才起身。她走过月牙桥时,深深叹息了一声。
  这几段文字,与整个小说的文字风格是统一的,却让人格外印象深刻。将德秀师父与张黑脸相好后内心的纠结形容和刻画得纤毫毕现,而且是通过风景、通过山间的花草和翻飞的蝴蝶来体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从“五四”作家,从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以来,一直都没有终止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余绪和回响。小说的风景描写,也打通了人与物的界限,能够物我不分和物我两忘,充满灵性,小说虽不以故事性强和浓烈的小说质感取胜,但情绪、情怀行云流水自如流淌在小说的艺术世界里,铺展着诗意化、抒情性的小说质地,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当代赓续。
  《候鸟的勇敢》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迟子建一如往常的小说的散文化、抒情性倾向当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如何贴近人物叙述,如何灵活地使用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来产生能够更加打动人的艺术真实感。《候鸟的勇敢》中每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类型化,多半也由此而来。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性叙事,运用得最为巧妙和成功的,是张黑脸这个人物形象。小说开篇,女儿张阔希望去候鸟管护站的父亲张黑脸能够带上剃头用具,张黑脸不肯带。
  张阔见父亲不肯带剃头用具,不再强求。自打十一年前他被老虎吓呆后,脑子就与以前不一样了。他感知自然的本能提高了,能奇妙地预知风雪雷电甚至洪水和旱灾的发生,但对世俗生活的感受和判断力,却直线下降,灵光不再。父亲以前性格开朗,桀骜不驯,而现在话语极少,呆板木讷,似乎谁都可对他发号施令。像今天这样能与女儿争执几向,在他来说已属罕见。
  不要小觑这段文字,这是一个重要的伏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果没有张黑脸的这个“对世俗生活的感受和判断力,却直线下降,灵光不再”,后面的很多情节和小说叙事,都完全无法展开。比如,在候鸟管护站,张黑脸发现储藏间网笼挂满了鸭毛,网笼是周铁牙做的,张黑脸质问周铁牙:“俺等你一夜了!储藏间网笼挂满了鸭毛,谁都知道,那间窗户和门都关着,野鸭飞不进来。网笼是你做的,俺没用,你用了,它干了啥,你说说看呐!我和俺,不能答应你这么干!你不是站长了,哪有站长晚上不回管护站的!”只有张黑脸,才有这样的话风,才会以“我和俺”称呼自己,才会让周铁牙几句谎就骗过去了。还有,要来管护站住几天的蒋局长,与张黑脸开玩笑说,不让他住,他就去和候鸟睡。张黑脸却把玩笑话当真了,他郑重其事地说:“那可不行,人家候鸟可都是一对一的夫妻,正是下蛋的时候,你掺和进去,万一下个隔路的蛋,孵出来的东西,人不人,鸟不鸟的,那可咋办?”这是正常人不会有的思维逻辑,但在张黑脸这里,却无比正常,不只是因为前面那个伏笔,而且是因为整个小说,很好地做到了“贴近人物叙述”:凡是涉及张黑脸的叙述,尤其是对话和行动,都是符合小说开篇那个伏笔为张黑脸预设的人物身份和实际情况的——“对世俗生活的感受和判断力,却直线下降,灵光不再。”读过《候鸟的勇敢》,就会在看似平易朴素的文字里,体会作家、隐含作者在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性叙事方面,极为成功的运用和长足的进步。这与萧红所主张的“我的人物比我高”,和汪曾祺主张的“贴近人物叙述”,是一脉相承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限知视角和限制叙事的成功,“文气”的拿捏允当,直接带来了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成功。
  小说“后记”《渐行渐近的夕阳》中,迟子建讲到这个小说写作的灵感缘起:
  这部小说写到了多种候鸟,而最值得我个人纪念的,当属其中的候鸟主人公一那对东方白鹳。我爱人去世的前一年夏天,有天傍晚,也是夕阳时分,我们去河岸散步,走着走着,忽然河岸的茂草丛中,飞出一只我从未见过的大鸟,它白身黑翅,细腿伶仃,脚掌鲜艳,像一团流浪的云,也像一个幽灵。爱人说那一定就是传说中的仙鹤,可是它缘何而来,缘何形单影只,缘何埋伏在我们所经之地,拔地而起,飛向西方?爱人去世后,我跟母亲说起这种鸟儿,她说她在此地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那鸟儿出现后我失去了爱人,可见不是吉祥鸟。可在我眼里,它的去向,如此灿烂,并非不吉,谁最终不是向着夕阳去呢,时间长短而已。因为八九十年,在宇宙的时间中,不过一瞬。我忘不了这只鸟,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它是东方白鹳,所以很自然地在《候鸟的勇敢》中,将它拉入画框。
  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才会有举重若轻的小说叙事,才会在平易素朴的文字中显现最为沧桑内蕴的情怀——最是沧桑显温情。愈是沧桑中的温情与爱意,愈能给寂寂人心和悲凉世界一抹亮光。迟子建说到初稿完成时,已是深秋,“夕阳因为雄浑,显得无比大,有股逼视你的力量,仿佛离我很近的样子。这时我喜欢背对它行走,在凝结了霜雪的路上,有一团天火拂照,脊背不会特别凉”。《候鸟的勇敢》,生动演绎了这样一种最是沧桑显温情。《候鸟的勇敢》虽然只是一个中篇小说,但是,这个小说抒情性特征显著,在迟子建所有抒情性和散文化特征的小说里,《候鸟的勇敢》在对抒情传统的赓续和扩展方面,很有代表性。而且,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已见更多人物的限知视角和限制性叙事的自觉运用。抒情和叙事,自古以来的诗骚传统与史传传统,不是那么截然分开的;东方抒情传统与西方叙事史诗传统,更不应故做泾渭分明的对待。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在价值追求上展现新担当: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贴近时代需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坚持文质兼美,强调典范性和高品位。在语文品格上实现新作为: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自主探究的读写体验,注重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  关键词:语文统编教材 价值追求 语文品格  统
期刊
张郎郎是张仃的儿子,然与一般的“画二代”不同,张郎郎不以画为职业,画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是他自娱自乐、抒发心灵的道具。结果,张郎郎变成一位难以归类的“素入画家”(指那些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艺术訓练,但凭感觉、直觉作画者)。  张郎郎的画风,令人想起张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艺术实验。变形夸张的造型、生猛热烈的色彩、浓郁的装饰情调,甚至题材,都是一脉相承。若将张仃的《洋油灯》《堂屋》《
期刊
摘要: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本文认为,《橘颂》是屈原二十岁行加冠礼时明志之作。  关键词:《橘颂》创作时间借橘咏志  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要正确解读《橘颂》,首先要弄清它是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写。  王逸《楚辞章句》言屈原被放江南之野而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语文”视角来观照商昌宝先生《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一文,发现其在“语文”方面存在一些毛病,如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无法推导出结论等,文章详陈其毛病所在,并请商昌宝先生教正。  关键词: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与结论  近读商昌宝先生大作《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名作欣赏》 2018年第12期,以下简称“商文”),有些想法。这些想法源于我
期刊
就首届“新国学”高层论坛的事,我虽然跟北京的不止一位老师们打电话,或者写电邮,但是我真心更忧虑他们是否真的与会——各种各样、莫名有名的忧虑。而钱理群老师在第二次的电话联系中主动表示,他不能与会,但是可以提交一个发言稿的时候,我就十分满足和轻松了:这可以读到钱老师的心声,又不用操心老师前来汕头的吃食、住行、心情……至于这其中明显的自私自利的思路,我也一时顾不上自责,反正,这样的邀请结果在我的意识里是
期刊
我是在火车上读了方丽娜的新作《蝴蝶坊》。雪山丘壑、城市村庄呼啸而过,小说的情节,如同窗外肃杀的凛冬一样,对应着主人公从身体到情感到心灵的流亡——故事在现实中复活了,我仿佛正与人物一道乘着20世纪的国际列车横跨欧亚大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从冰封东北到莫斯科,从巴黎到维也纳,行色倥偬,半世荒芜,桃源望断无寻路,此生心安何处?到站关机之际,约翰·托尔金的这句“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浮上心头。  方
期刊
我对莫砺锋的印象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一个学霸,他说他考研究生之前的学养就是在江南和淮北的屋檐下背了一千多首古典诗词和几百篇古文,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到现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不多。再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读书无用论泛滥成灾,当时大家都看不到前途,而且他的家庭成分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在屋檐下一心一意地背诵古典诗词和文章,这确实是了不起的。他的远见和定力,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期刊
看到吴子林先生谈述学文体,似乎为刊物一直以来的文风倡导给足了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随后又找到他于2017年正式发表的《“毕达哥拉斯文体”——维特斯根坦与钱钟书的对话》(《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一文,深读一次,便从“似乎”变成了“确乎”。  当下的学术环境,标准化体系不仅融化了学科内部的差异美,甚至连不同学科间也能熔炼出同质化的形貌。其实,今人也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种被规训之后的精致
期刊
施雨,原名林雯,博士,MD(美国)、Ph.D(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品真新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赴美,在美国先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后通过美国西医执照考试,曾在达特摩斯医学院、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纽约下城医院等地工作过11年;在海内外诗歌、散文和小说征文中多次获奖;为美国《侨报》《明报》《星岛日报》副刊专栏作家。主要出版作品: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刀锋下的盲点》;诗
期刊
丙子之秋,我在观赏一次浙江花鸟画展时,曾对友朋放言:“张伟民的工笔花鸟迟早会浮出水面。”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工笔画鸟不但浮出了水面,令人赞叹不已,而且业已成为当代工笔画鸟创作的一个成功样式。——因为他的工笔画鸟除了在线描、设色、构图等诸方面具有扎实而全面的传统笔墨功力之外,更是形成了一个独具神韵,且充满了现代美感的花鸟世界,实是一种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所创造的一个诗化了的唯美境界。  观张伟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