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思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y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吴子林先生谈述学文体,似乎为刊物一直以来的文风倡导给足了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随后又找到他于2017年正式发表的《“毕达哥拉斯文体”——维特斯根坦与钱钟书的对话》(《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一文,深读一次,便从“似乎”变成了“确乎”。
  当下的学术环境,标准化体系不仅融化了学科内部的差异美,甚至连不同学科间也能熔炼出同质化的形貌。其实,今人也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种被规训之后的精致的平庸,往往再难以打捞起“照花前后镜”那样的生动之美,似乎只留下了“照镜”这样的呆板动作。吴子林先生曾以陆放翁“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多“坏”来开篇,到底有多坏呢?——坏到“诗背后没有人”(钱穆语);现在的学术体又到底有多“坏”呢?——坏得学术面孔模糊,不见“我”。其实,我们也见识过许多未被规训成流水线工程的“学术文章”(引号的意味在于,这些文章依循今日的标准考量,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章。或许今日的很多学术文章称“学术产品”更合适些),钱锺书先生《管锥篇》的笔记体;孙绍振先生讲“三国”“红楼”“李白苏轼”的演讲体;莫砺锋先生《莫砺锋诗话》的诗话体,《漫话东坡》的通俗体;以及喜欢,2017年曾陆续登载于我刊的李洁非先生的“天国之痒”系列,小说体(或也可称史传体),上谕、奏折、情报、个人回忆录、亲历见闻,学术的“料”很足,但又不乏小說风味,不少“桥段”至今仍深为记忆;等等,等等。打破文体间的画地为牢,让学术也能张扬出不主一格的风流,或许这正是对维特斯根坦所谓的“对于艺术最好的解读是艺术”的最好诠释。
  之前有过一段偏好,不看作者,直接“逆行”读文,似乎也是想“乘之愈往,识之愈真”,能寻得一种与众不同,体味到陈义理与述风韵的兼得——思中有我,“有我之思”(吴子林语),盖如此吧!
其他文献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日:“裴楷隽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见《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7页)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同上,第388页)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同上)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
期刊
汪曾祺在列举受影响较大的现代作家时,常把鲁迅和沈从文并提,并把他排在沈从文的前头。其实鲁迅生前跟汪曾祺并没有交集,汪曾祺也并未写下多篇有关鲁迅的文章(只有一篇,而他写过多篇谈沈从文的文章),但其笔下时时有鲁迅的影子。汪曾祺视鲁迅为写作上的导师,从他那里汲取诸多滋养。在阐述自己的创作观时,他常常援引鲁迅,可见对其作品的熟稔程度。他坦承:“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我读得比较熟的是鲁迅。我在下放劳动期间,曾发
期刊
1978年12月13日,夙愿未偿的李长之先生驾鹤西去,享年69岁。生前的飞扬与落寞,死去的沉寂与随后的“出土”,在李长之身上堪称戏剧。我曾长久地伫立在西单武功卫,看那繁华与喧嚣的背后,是否漂浮着中国文艺复兴的游魂。想二十余年家居此地的李长之,眼睁睁见自己绝大的热望都归于虚无,该有何等的扼腕与叹息。清华园的意气,黄叶居的寂寥,原来李长之早就料中了天才的结局。在1933年写定的《<红楼梦>批判》中,他
期刊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在价值追求上展现新担当: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贴近时代需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坚持文质兼美,强调典范性和高品位。在语文品格上实现新作为: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自主探究的读写体验,注重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  关键词:语文统编教材 价值追求 语文品格  统
期刊
张郎郎是张仃的儿子,然与一般的“画二代”不同,张郎郎不以画为职业,画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是他自娱自乐、抒发心灵的道具。结果,张郎郎变成一位难以归类的“素入画家”(指那些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艺术訓练,但凭感觉、直觉作画者)。  张郎郎的画风,令人想起张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艺术实验。变形夸张的造型、生猛热烈的色彩、浓郁的装饰情调,甚至题材,都是一脉相承。若将张仃的《洋油灯》《堂屋》《
期刊
摘要: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本文认为,《橘颂》是屈原二十岁行加冠礼时明志之作。  关键词:《橘颂》创作时间借橘咏志  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要正确解读《橘颂》,首先要弄清它是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写。  王逸《楚辞章句》言屈原被放江南之野而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语文”视角来观照商昌宝先生《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一文,发现其在“语文”方面存在一些毛病,如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无法推导出结论等,文章详陈其毛病所在,并请商昌宝先生教正。  关键词: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与结论  近读商昌宝先生大作《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名作欣赏》 2018年第12期,以下简称“商文”),有些想法。这些想法源于我
期刊
就首届“新国学”高层论坛的事,我虽然跟北京的不止一位老师们打电话,或者写电邮,但是我真心更忧虑他们是否真的与会——各种各样、莫名有名的忧虑。而钱理群老师在第二次的电话联系中主动表示,他不能与会,但是可以提交一个发言稿的时候,我就十分满足和轻松了:这可以读到钱老师的心声,又不用操心老师前来汕头的吃食、住行、心情……至于这其中明显的自私自利的思路,我也一时顾不上自责,反正,这样的邀请结果在我的意识里是
期刊
我是在火车上读了方丽娜的新作《蝴蝶坊》。雪山丘壑、城市村庄呼啸而过,小说的情节,如同窗外肃杀的凛冬一样,对应着主人公从身体到情感到心灵的流亡——故事在现实中复活了,我仿佛正与人物一道乘着20世纪的国际列车横跨欧亚大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从冰封东北到莫斯科,从巴黎到维也纳,行色倥偬,半世荒芜,桃源望断无寻路,此生心安何处?到站关机之际,约翰·托尔金的这句“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浮上心头。  方
期刊
我对莫砺锋的印象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一个学霸,他说他考研究生之前的学养就是在江南和淮北的屋檐下背了一千多首古典诗词和几百篇古文,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到现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不多。再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读书无用论泛滥成灾,当时大家都看不到前途,而且他的家庭成分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在屋檐下一心一意地背诵古典诗词和文章,这确实是了不起的。他的远见和定力,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期刊